匡衡的故事?匡衡是哪里
发布时间: 2023-07-06

匡衡的故事

西汉时期,有一名丞相叫匡衡,他学识渊博、清正廉洁。匡衡小时候家境贫苦,上不起学,但是他特别渴望读书求知,每天帮父母干完活都会去私塾门口听先生讲课。

“那个穷小子匡衡又来偷听我们上课了。”“文大郎,他不是你们家的邻居吗?”“匡衡,送你个苹果。”文大郎把苹果砸到匡衡的头上,哈哈大笑的走开了。这时先生走过来,说:“匡衡,你又来了。”匡衡说:“是的先生,我很想学习。请问先生,是不是听了您讲的这些书,我就能学会所有的知识了呢?”

“不不不,这些书只是茫茫书海中的一朵浪花。要想成为真正有用的人,必须博览群书,做到胸中有文章。难得你这么好学,你每天都可以从我这拿走一本书,回家要好好地读,有什么不明白的你就来问我。”

“真的!谢谢先生。”“跟我来吧,我带你去书房。”

正要溜出去玩的大郎被文老爷抓个正着,“好哇,你又出去玩,今天的书背会了吗?背不对看我怎么收拾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莫我肯顾。逝……逝将去女。”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只见骑着牛的匡衡嘴里振振有词的从家门口路过。

文老爷看着匡衡,生气地对大郎说:“你听听你听听,乐国乐国人家都背下来了,你真给我丢脸。今晚关你禁闭,背不熟别睡觉了!”匡衡回到家高兴地说:“妈妈,先生借我的书。”匡衡母亲看着微弱的光,“看不见就明天再读吧!”

“啊?要是咱家有蜡烛就好了。”这时匡衡看见墙上透过一束光线,“亮是亮,可惜太细了,我来把它凿大些。太好了,光线好像大了一些,可是还是有点小,再凿大一些。哐哐哐,这下差不多了。”

正在背书的大郎听见“哐哐哐”凿墙的声音,本来心里很害怕,突然发现墙上出现了一个大洞:“有有有贼呀,有贼。”文老爷闻声赶来:“好哇,在我们家墙上凿洞,想抢偷东西呀?小小年纪就学做贼,走,跟我去官府。”

“我不是做贼,我,我只是想看书。”文老爷听后,说:“给我看看可以吗?”文老爷拿起书透过那一束光线,又说道:“真是一个好学之人哪!这样的孩子何罪之有,以后你就到我家里和大郎一起读书吧!”从此以后,大郎和匡衡一起学习。

扩展资料

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他曾拜当时的博士学习《诗经》。由于勤奋学习,他对《诗》的理解十分独特透彻,当时儒学之士曾传有“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之语,是说听匡衡解说《诗经》,能使人眉头舒展,心情舒畅,可见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

但匡衡的仕途在一开始却并不平坦。根据汉朝规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经”中的一经,即可通过考试获得官职,考试得甲科者,可为郎中,得乙科者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补文学掌故。

匡衡九次考试,才中了丙科,被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但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已为当时经学家们所推重,当时身为太子的元帝也对其深有好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匡衡

匡衡是哪里人

匡衡是东海郡承县(今山东省兰陵县西南、枣庄一带)人。简介:匡衡,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今山东省兰陵县西南、枣庄一带)人。西汉经学家,元帝时位至宰相。生平:匡衡家父世农夫,年幼时家贫而无烛,“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是为“凿壁偷光”成语典故的来源。匡衡学习刻苦,对《诗经》有很高的成就,当时有“无说诗,匡鼎来;匡语诗,解人颐”的说法。射策甲科,少府梁丘贺亲自召见匡衡试其学问,“衡对诗诸大义,其对深美”。曾任平原文学掾。元帝即位,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担任尚书,向元帝推荐匡衡,遂担任郎中,又迁博士、给事中。初元二年(前47年),有日食、地震之变,匡衡上谏“上政治得失疏”的奏折,说:“臣闻五帝不同礼,三王各异教,民俗殊务,所遇之时异也。”建昭三年(前36年),“代韦玄成为丞相,封乐安侯,食邑六百户。”元帝时,因为与当时宦官石显的不和,成帝即位后,匡衡与御史大夫甄谭上疏弹劾石显。司隶校尉王尊却上章弹劾匡衡和甄谭,直言丞相、御史以前对石显一味地曲意迎合,实为一党,应一起治罪。成帝荒淫无度,匡衡又上《戒妃匹劝经学威仪之则》的奏疏:“愿陛下详览得失盛衰之效,以定大基,采有德,戒声色,近严敬,远技能”。匡衡之子匡昌为越骑校尉,酒醉杀人,入狱。对此天子未对匡衡追究事责。汉成帝建始四年(前29年),匡衡因“专地盗土”遭弹劾,被贬为庶人回乡。终于家乡。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