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当代中国最伟大的作家是谁
发布时间: 2023-07-17

当代中国最伟大的作家是谁

说到当代中国最伟大的作家是谁?可能大多数人都会说是:莫言,因为他是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吗!小编在此却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当代中国最伟大的作家应该是:路遥

路遥(1949.12.3—1992.11.17),原名王卫国,中国当代作家,《人生》、《平凡的世界》等影响了一代人。他忍受着孤独,艰苦创作,给窘境中的人带来希望与光亮。。

八岁那年, 他感觉自己被抛弃

1949年12月3日, 陕西榆林地区清涧县的偏远山村, 一个普普通通的生命诞生了, 家人给他取名“王卫国”。家中十分贫困,八岁那年,家里又添了弟妹三人,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了这个家庭的主要负担。

八岁的孩子已经很会装糊涂。第二天他早早起来,躲在一棵老树后,看着晨雾中的父亲夹着包袱,像小偷一样遛出村,过了河上了公路……几乎在一夜之间,他把自己从一个八岁的孩子拉扯成了一个大人。从此他被寄养在伯父家中。


最难熬的,是初中三年

升初中时,因生活所迫,养父不愿让他参加考试。路遥心里明白,实在没有能力供他上学了。但生性倔强的他含着泪也要证明自己行!1000多考生中他脱颖而出。

初中三年,没有生活保障,这是他人生中最困顿和难熬的一段时期。在学校甲、乙、丙三个等级的饭菜中,路遥所吃的全是丙级饭:稀饭、黑窝头、野酸菜。而所有这些,还是他要好的同学们凑集起来的。


那些苦难的日子都成为文学的缩影

他不安于现状,对外面的世界有一种荒漠渴盼清泉般的向往。为了了解外面的世界,他一晚一晚地熬油点灯读课外书,幻想有一天也写本书,把自己的想法痛痛快快地告诉更多的人。

饥饿的经历和苦难的生活,给路遥留下了非常强烈的印象,也促使他拿起笔,来反映这忧伤苦痛的一切。《在困难的日子里》和《平凡的世界》里所写的,都有他自己辛酸的影子。

大学三年级的路遥(左上)

由于他读得多,笔杆子又利索,加之到处盛开的陕北民间艺术之花给了他“后天的补养”,所以,路遥文学创作的信心越发高涨。

路遥与文学爱好者在一起

他以“樱依红”为笔名,在县文化馆的油印刊物《革命文化》上发表了《塞上柳》、《车过南京桥》两首诗歌。这两炮打响,路遥便一发不可收地向文坛进军。


六年抵死写作

路遥花了整整六年的时间去创作《平凡的世界》,头三年到各地考察、采访,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构思小说框架、人物、情节。后三年开始动笔写。

为写作《平凡的世界》,路遥深入铜川煤矿体验生活

为了了解作品所涉及的,中国七十年代中到八十年代中十年的社会情况,他居然用几个月的时间,看完了这十年间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参考消息》和另外两份地区性报纸。

路遥同陕北大嫂聊家常

他每天给自己定了一个量,比如要写三千字或者五千字,就无论如何要写完。就算写到晚上十二点,也不会停下来吃饭。

凭借超强的意志力,他坚持完成了《平凡的世界》所有创作。全部修改完的那一天,他画上最后一个句号,把笔往窗外一扔,之后嚎啕大哭起来。

《平凡的世界》提纲手迹

持续6年的写作,让40岁的路遥两鬓霜白、满面皱纹、血脉精气几近榨干。随着病魔趁虚而入,最终被夺走生命。


他是最穷的大作家

路遥的四弟王天乐在一篇纪念路遥的文章里,把路遥称为“悲剧人物”。之所以称他是“悲剧人物”,除了怜悯他生前的艰辛和病痛,也慨叹他出人意料的贫穷。

王天乐在文中回忆路遥获得茅盾文学奖后的情形:“路遥在电话上告诉我,去领奖还是没有钱,路费是借到了,但到北京得请客,还要买100套《平凡的世界》送人,让我再想一下办法。”这对很多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

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茅盾文学颁奖大会

王天乐认为,路遥当时之所以在经济上拮据,是因为几年时间都离家在外面跑,花销大,并且爱抽好烟,爱喝咖啡。

路遥也在文章里写道:“我可以用一百元钱买一条高级香烟供‘关键’的几天抽,也可以用五十元钱买一件仿羊皮夹克穿几个冬天。”对高级香烟的执着成为路遥经济的一项主要负担。同时他的另一个爱好喝咖啡,也同样花销不少。大罐的雀巢咖啡,路遥常常一买就是好几罐。


对于80年代的人们来说,怀念路遥是一种怀旧,是重新寻找那一代人对青春的回忆。路遥的人生,和他作品里描述的故事,都深深印在他们心里。怀念路遥就像怀念一首老歌。

时间的放大镜,终将为我们呈现一个真正的路遥:他没有超越时代,他只是记录了时代。对于依然在时代的沉浮中茫然四顾的人们而言,重新发现路遥,就是重新发现自己。路遥已远,路遥仍在。

中国当代有影响力的作家是哪些人其代表作是什么

谢邀。

中国当代有影响力的作家不少,但真正有影响力的也只有莫言一位。

中国是二战受害最深的国家,也是抵抗侵略最坚决的国家,八年抗战,我国出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抗战英雄?又有多少感人致深的抗战事迹?但却没有一部文学作品能把我国的抗战故事写好,似乎中国抗战小说作家集体得了传染病一样,都循着一个写作公式来写故事,写出来的作品也就不可避免的像是一个模子脱出来的,除了人名地名不一样之外,基本上是千篇一律。

但莫言的《红高梁》却打破了正派反派英雄叛徒的抗战写作模式,描写一群小人物自发的抗战故事,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就如一缕清风吹进了死气沉沉的文坛。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蛙》又是如此,我国三十年的计划生育政策,无疑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反应到文坛,在计划生育方面的文学作品却又出现了公式化的写作模式,一味的哥颂也就使的作品没有了文学味道而显的势利了点儿。但《蛙》却又打破了歌颂文学的程式,也是我国第一部从不同角度描写计划生育的文学作品,单就莫言这种敢以个人勇气去闯写作禁区的胆略,就值的人们敬佩。

梁晓声在中国文坛处于什么地位写作水平想较莫言,刘震云,陈忠实,贾平凹,余华等如何

文无第一之分,只有你喜欢谁的作品,梁晓声的小说大气平民化一些!喜欢!

余华的小说入骨,是深入骨髓的震动,平淡叙述中见神奇,作家本人都说在也写不出“活着”这样的作品!

莫言是诺奖得主,和西方文学保持很近的距离,也是一枝独秀。

贾平凹的小说先是商洛山中系列,很接地气,后写“废都”终有大成。社会白领的精英生活,诱惑了很多人,物欲横流是很多人想往的。

所以这些作家是很难比较的,他们作品也是集大成之作,全是大手笔!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