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向学生魏昕烨学会了一词“布帆无恙”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向学生魏昕烨学会了一词“布帆无恙”

      昨日,让学生做的题中有一道综合性学习的题目:

    国庆七十周年之际,学校将举办“歌唱祖国”歌咏比赛,校学生会在全校在全校选聘歌咏比赛主持人,请你为歌咏比赛拟一条宣传标语。

      四班的魏昕烨同学拟写的标语,出乎我的意料:

    欢庆建国七十载,布帆无恙;

    歌咏河山一万年,屹立不倒。

  不管这个句子如何,但就“布帆无恙”这个词,我就是第一次相见。它是什么意思我已不知,更不用谈这个词用的是否恰当了。

      我让魏昕烨给大家解释“布帆无恙”的意思。他不慌不忙搬出了自己最近正在研读的《李白杜甫白居易诗》,原来这个词语出自李白的诗《秋下荆门》,原诗如下:

            秋下荆门

                唐代:李白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查了一下 百度百科,如此解释:

    第二句“布帆无恙挂秋风”,承上句“江”字,并暗点题中“下”字。东晋大画家顾恺之为荆州刺史殷仲堪幕府的参军,曾告假乘舟东下,仲堪特地把布帆借给他,途中遇大风,顾恺之写信给殷仲堪说:“行人安稳,布帆无恙。”这里借用了“布帆无恙”这一典故,不仅说明诗人旅途平安,更有一帆风顺、天助人愿的意味。这种秋风万里送行舟的景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无比乐观欣慰的心情。
    由此看来,这个孩子这个词用的还算恰当。
    曾经读书读到“一字之师”,即教会了我们一个字的老师,那么以此类推,魏昕烨就是我的“一词之师”了。想起韩愈《师说》里的句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或许,我们真的要开启向孩子学习,师生共同学习的时代了。

   

《古近体诗 秋下荆门》(李白)译文赏析

古近体诗 秋下荆门 李白 系列:李白诗集(古近体诗) 古近体诗 秋下荆门1

【题解】 这首诗写于诗人第一次出蜀远游的时候。虽然李白非常热爱蜀中的美好风光,但是年轻的他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想要有一番作为,心中满怀对前途的憧憬。全诗基调明快,表现出昂扬奋发的精神。

【原文】 霜落荆门江树空2,布帆无恙3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绘4,自爱名山入剡中5。

【注释】 1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的长江南岸,与虎牙山隔江对峙,战国时是楚国的西方门户。2江树空:指江边的树叶落光了。3布帆无恙:指一路平安。4鲈鱼绘:据说西晋时吴人张翰在洛阳做官,看见秋风,想起了家乡的莼菜、鲈鱼绘,于是就让人立马驾车回到了家乡。5剡中:在今浙江,境内多名山好水。

【译文】 在下霜之后,荆门江边的树木都已经光秃秃的了,在秋风中我一路平安地前行。这次出行,我不会像张翰那样为了家乡而放弃职责,而是想要周游各地,有所作为。

秋下荆门译文 | 注释 | 赏析

秋下荆门 李白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抒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荆门山秋来霜降,树叶零落眼前空;秋风也为我送行,使我的旅途平安。此次离家远行不是为了口舌之贪,而是为了游览名山大川,因此才想去剡中这个地方。

注释 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空:指树枝叶落已尽。布帆无恙:运用《晋书·顾恺之传》的典故:顾恺之从他上司荆州刺史殷仲堪那里借到布帆,驶船回家,行至破冢,遭大风,他写信给殷仲堪,说:“行人安稳,布帆无恙。”此处表示旅途平安。

赏析

此诗写于李白第一次出蜀远游时。诗中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秋日出游的愉悦心情,也表达了作者意欲饱览祖国山河而不惜远走他乡的豪情与心志。全诗写景、叙事、议论各具形象,笔势变幻灵活而又自然浑成,风格雍容典雅又不失豪放飘逸,妙用典故而不着痕迹,达到了推陈出新、活泼自然的境界。

第一句是写景,同时点出题中的“秋”和“荆门”。荆门山原是林木森森,绿叶满山,然而诗人到来时,却是秋来霜下,木叶零落,眼前一空。由于山空,江面也显得更为开阔。这个“空”字非常形象地描绘出山明水净、天地清肃的景象,寥廓高朗,而无萧瑟衰飒之感。

创作背景

李白《秋下荆门》原文阅读|赏析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

开元十三年(725),李白告别了巴山蜀水,开始漫游吴楚。这首诗,是诗人始入楚境时所作。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隔江与北岸的虎牙山对峙。战国时,这里是楚国西部的门户。对于当时年仅二十五岁的李白来说,船过荆门既意味着进入了楚境,也标志着人生的一个新阶段的开始。怀着对新天地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诗人欣然命笔,写下了这首七绝。

“霜落荆门江树空。”首句写荆门山一带的景色。“霜落”,言时令正值深秋;“荆门”,谓地点恰在西楚门户。这四个字不仅交待了时间、地点,同时也点出诗题中的“秋” 和“荆门”,是紧扣诗题的写法。“江树空”是说树叶经霜而落,江边的林木显得空疏而又明净。与许多写秋风落叶的古诗不同,这句诗毫无飘零凋蔽之意,那秋高气爽、山明水秀的秋景真令人赏心悦目。

在这样的环境中航行,自是一件快事,因此诗人在第二句中写道:“布帆无恙挂秋风。”挂上布帆,乘着秋风,一路平安,开始了远航。继上句之后,此句又点出了诗题中的 “下”字。“布帆无恙”,是用典。据《晋书·顾恺之传》记载,东晋绘画大师顾恺之在荆州刺史殷仲堪手下做参军,两人交谊甚笃。顾恺之请假东归时,殷仲堪特把布帆借给他使用。后来恺之在途中遇上大风,写信告诉仲堪说:“行人安稳,布帆无恙。”李白借用这个典故,一方面是说航行很安稳,另一方面也有天助此行之意。秋风是西风,诗人要东行,正是顺风。试想,顺风而下,长驱万里,该是何等的惬意!诗人那胸怀大志、乘风破浪、一往无前的英姿,此时已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了。

“此行不为鲈鱼脍”,这一句中,也用了一个典故。西晋时吴郡人张翰在洛阳为齐王司马冏僚属,因秋风起而想念起家乡的美味莼羹、鲈鱼,便辞官还乡 (参见《晋书 · 文苑传》)。李白漫游吴楚,正值秋风鲈鱼肥的季节,这就使他想起了晋代的这段往事。不过张翰归吴是回乡,李白游吴是离乡,虽同往吴地而动机各异。因此,诗人在这里是反用典故,表明此行与张翰之行目的并不一样。其实,“鲈鱼脍”不过是张翰归吴的借口,其真实目的在于脱身官场,以避祸乱。生当盛世,要做一番大事业的李白,自然不肯效法张翰之举。诗人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目的是什么呢?诗的结尾做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回答:“自爱名山入剡中。”剡中即今浙江剡县,那里山水佳丽,名闻天下。诗人平生酷爱名山大川,慕剡中之美景而往,当然是在情理之中。不过,仅做如是理解,亦未免皮相。诗人在《上安州裴长史》一文中说过:“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可见其漫游海内,实为实现“四方之志”这一志向,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中,说得更为明白:“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原来,诗人的宏大抱负是通过漫游海内而扬名天下,进而一举位至卿相,辅佐君主做一番治平天下的大事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