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里的金人指的是今天的东北人吗
发布时间: 2023-07-11

栏目主持丨庞晔

海报丨VESKATER

漫画丨晶晶&庞晔 排版丨二水

支持|白话日报&濛仔&小艳&郭祥

《国史大纲》是中国近代历史学家钱穆所撰写的一本通史性论著,著于抗日战争时期。钱穆指出,“治国史之第一任务,在于国家民族之内部自身求得其独特精神之所在”,而这种精神力量是以儒家为主的优秀文化传统,它才是推进民族文化的有生力量。

该书奠定了钱穆史学大家的地位,2010年该书入选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但也因《国史大纲》成书于八十余年前,所呈现的历史观有其时代局限性。近百年来,各类史实研究也多有进展。本篇读书分享中所涉及的史实和观点基于《国史大纲》原书,与史学界最新成果或有出入,还请读者朋友多多指正讨论。

“鉴古而知今,彰往而察来”,希望你能从本期“我对你有问题”对《国史大纲》这一经典著作的分享中汲取一点前行的力量。

分享人——教育工作者老秦对本书提出了七个问题,并在书中找到了答案。

#01

《满江红》里的金人指的是今天的东北人吗?

答:秦始皇统一六国,造成此下两千年中国疆域的大轮廓;原本各诸侯国人民“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成为中国的民族基础。这两方面,唐宋元明清有显著不同:

宋在建国时便失去了燕云十六州的重要屏障,北方辽国,西面西夏。“辽国直是一个汉族分化的国家,但却是本部中国的强敌”,北宋最终只能结檀渊之盟。继辽而起的是金,金灭辽,灭北宋,形成金、南宋、西夏分据局面。无论北宋还是南宋,始终只有半壁中国。

今年春节档电影《满江红》热映后有一个有趣的话题:金人是今天的东北人吗?确切地说,不是。宋朝的金人来源于东北地区的女真族,是少数民族,而今天的东北人绝大部分是汉族人。宋朝几百年之后的清朝,也是由东北地区的女真族人建立,同样不是今天以汉族为主的东北人。不得不说,女真族确实厉害。

展开全文

与宋的“版图最小”相比,元是“版图最大”的。即便不算横跨欧亚的“四大汗国”,也是如此。

北宋疆域地图(图源网络)

元和蒙古帝国疆域地图(图源网络)

再看民族的差别。唐、宋、明,均是“汉人建立中央政权,统治汉族为主的多民族中国”,蒙古入主中国,造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整个落于异族政权的统治,他们只注重武装移殖和财富占领,自秦汉以来的传统文治政权意识,始终未被元接受,皇帝大多不习汉文,官吏不通文墨。他们划分优劣明显的四类人:第一类蒙古人,又称国人;第二类色目人,即西域各部族;第三类汉人,即原被辽和金统治的中国人;第四类南人,即原被南宋统治的中国人。这是对汉人的歧视和高压。

满清政权起源于东北的女真族。自从安史之乱以来,东北与中国本部永为隔绝,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汗国,仅三十年,便以小的异族部落推翻诺大的腐朽明朝。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狭义部族政权的再次建立,和元一样,对汉人高压:文字狱、剃发令,让汉人屈服于异族文化。这激起了社会间普遍又深刻的民族反抗意识,如太平天国运动,高举民族主义大旗,席卷十六省,几乎使清朝灭亡。

朱元璋抗元檄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也是清末同盟会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元朝和清朝,均是“异族(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建立中央政权,统治汉族为主的多民族中国”,两朝也都是在汉人的反抗下,退让出他们的统治。

#02

古代中国是“封建”的吗?

答:周武王灭商后,把商朝遗民封在殷这个地方,便是宋国。其它如鲁国、燕国、齐国等,都是开国功臣和宗亲受封而成的诸侯国——姜子牙便是齐国开国之君。这是西周第一期封建,也是《封神榜》的创作原型。西周第二年,武王驾崩,殷商势力叛乱,周公东征平定叛乱,重新封定各诸侯国,将殷商顽民分割在各国。周天子居于东都洛邑,联络各诸侯国。这是西周第二次封建,就此封建大业完成。这是西周三百年历史最重要的大事。

第一个特点是作为共主的周天子给各诸侯国君“分一个国家”,允许他政令自治和世袭。各诸侯国君对周天子的义务,是尊王;是纳贡、行祭礼;以及“以藩屏周”,也就是作为藩篱、屏障,在军事上保护西周王朝。

第二个特点是封建政体立基于宗法,也就是祖宗之法。在宗庙里祭祀辈分的亲疏以及供奉的谱牒,就是政治名分的象征。在大型祭祀之前,天子和诸侯国君先会猎;天子行祭礼,诸侯国君要助祭;祭礼结束后,有宴享,表示家族间的联络。祭祀有歌颂、祈祷、盟誓,形成神圣的礼文。这些宗庙礼法就是封建宗法的基础。

简而言之,封建政体建立在“天下是一家”的基础上:如姬姓、姜姓。

但几百年后,“天下一家”渐行渐远,周天子这个王逐渐有名无实,而被霸主齐桓公、晋文公,甚至是蛮族的楚庄王取代。到了晋国三个大夫共同杀掉其国君而请示立为新国(魏、赵、韩)时,周天子竟然无可奈何。这便是三家分晋,是战国的开端。春秋至战国是中国史上变动最激烈的时期,封建政体逐渐瓦解:

第一,宗法封建小国被不断兼并,形成战国七雄,新军国划分郡县,派守令管辖,守令不世袭。原本封建小国自治、世袭逐渐被取代。

第二,西周之初各国之间的宗亲关系,已极为疏远,封建制度的宗法逐渐消失。

第三,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不再是“诸侯国并立,和平共处”,而是不断杀伐吞并。

因此,至迟在战国时期,封建政体已经名存实亡。到秦始皇一统天下,行使中央集权和全国郡县制,宣告封建政体的彻底结束。

西周封建政体/封建制度(图源网络)

#03

古代中国一直是君主专制吗?

答:从汉朝、南北朝、唐朝、宋朝、明朝来看,一言以蔽之:“有丞相即非独裁、非专制。”

刘邦是农民出身,汉朝也是中国历史上平民政府的初建,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将它转变为“有教育、有知识的士人政府”,吸纳全社会的优秀分子,这标志着王室和政府渐次分开,是中国政治史的一大进步。因为由士人治理的政府,究竟要比王室和军人更加可靠,而士人政府的首脑便是宰相(丞相)。

南北朝时,拓跋氏的北魏认识到“文治是时代潮流”,效仿西汉,招五经博士三千人,为王室和政府效力,造成北魏在北方的统一。这是少数民族的王室不专制,建立文治政府的范例。之后的北齐王室虽然是著名的禽兽王朝,但因政府中儒学名士的治理,还能够“主昏于上,政清于下”,《齐律》也成为接下来隋唐两朝政府法律和行政的范本。

唐朝王室与相权的相辅相成、相互独立更进一步,唐朝的宰相是“三省”,即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凡是军国大事,中书省定旨出命,门下省审查驳正,最后颁给尚书省,尚书省将命令下达给“六部”施行。唐代的三省六部制,相权节制君权,政府节制王室,是中国史上精密又宏大的政府组织。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图源网络)

宋朝废除三省六部制,宰相和枢密院并称为“两府”,“文事任宰相,武事任疏密”。又将财务权归属于“三司”,也不在宰相范围。宰相虽然没了实权,但宋朝施行谏官制度,“谏官正人主,御史纠百僚”,即谏官给皇帝建言献策。谏官又是宰相的下属,这使得宋朝的王室和政府依然是相辅相成、互相节制的。

明朝完全不同。明太祖封建诸子,诛杀功臣,还立下祖训:我朝各皇帝均不得设立宰相;大臣中有奏请设立的,处以极刑。于是自秦汉以来辅助皇帝处理国政的宰相,自此废除,成为绝对君主独裁的局面。这是明太祖一人私意,使明代的政治走上歧途:严刑对待士大夫,廷杖羞辱,滥刑滥杀,有史以来未见;重用宦官和权臣,又设立锦衣卫、东厂、西厂,作为皇帝的私法庭。明代是中国传统政治的恶化。正如黄梨洲(宗羲)一针见血之论:

“有明一代政治之坏,自高皇帝废相始。”

明朝的君主独裁制度(图源网络)

#04

两千年前的百花齐放对后世的影响有多大?

答:春秋至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急剧变化的时代,思想文化也百花齐放,后世称先秦诸子。

开先的儒家。孔子指出“人类社会种种结合的最高原理”——仁;并提出“比起出世,更应入世”。孔子修订诗书礼乐、周易,创作春秋——这些就是六经,儒家经典。他广收弟子,身为最成功的教育家之一,儒家思想和儒家经典因此广布传播和代代流传,成为中国民族文化和国民性的基石。

孔子讲学(图源网络)

继儒家而起的是墨家。墨子提倡非礼、非乐,节用、节葬;主张兼爱,要“视人之父若其父”,全人类过一种平等生活,以大禹治水的劳苦为典范。儒家是良心教,墨家是苦行教, 良心和苦行,都是中国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儒墨两家都是站在全人类的立场,儒家是温和的右派;墨家是激烈的左派。以后各学派,全逃不出儒墨两家的范畴。

战国末期,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主张在上者无为而治,在下者归耕。荀子为代表的儒家主张礼治和新人伦观来重定社会秩序。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彻底主张贵族阶级的私利。他们以孔、墨为渊源,发展至与政治、社会更为紧密,为秦汉政府开先:

秦朝以商鞅、韩非子为师,成也法家,亡也法家——因恣意奴役平民而被推翻。

战火蹂躏的中华大地渴望平静,因此汉初的指导思想变为道家,在上无为而治,在下与民休息,便是“文景之治”。但无为而治也是“因循”,汉初的政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