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诗题是什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

黄河源头很小,却是中国第二大河流,为什么被称作母亲河?

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这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气候多样,地形地貌结构复杂,江河湖泊众多,面积960万平方公里,14亿人口,面积世界第三大国,人口总数第一大国。长江是我国第一长河,世界第三长河,径流量世界第三大河。黄河我国第二长河,被称作华夏儿女的“母亲河”。下面小编先介绍一下黄河情况。

三江源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中华水塔”美誉,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黄河发源于三江源地区,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北麓,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长河,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流经黄土高原后,携带大量泥沙)。自西向东流经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原、华北平原等九个省,自治区,在山东省东营注入渤海,成“几”字形,在内蒙古境内冬季出现“冰凌”奇观。黄河支流众多,主要有四大支流:汾河、渭河、洮河、湟水等。众多支流的汇入,使得黄河水流也出现了波涛汹涌的气势。黄河水系作为中国七大水系之一,孕育着两岸的华夏儿女。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

黄河流域的作用很大,在最开始的时候孕育了整个华夏文明。中华民族始祖,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遗址,在黄河流域被发现。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就是在黄河流域建立起来的。黄河中下游流域,在历史上就是大家熟知的“中原”地带。自古流传“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说法,“中原”地区,地势平坦,人口密集,交通便利,土地肥沃,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在古时,“中原”可以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天时地利的优越性,成为许多朝代选择在黄河中游地区“定都”,历史上先后有夏、商、西周(成周洛邑)、东周、西汉(初期)、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含武周)、五代、北宋和金等20多个朝代,充分证明了黄河流域的重要性。黄河流域不仅仅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还与中国历史上各朝代息息相关。人离开水不能生存,农作物离开水不能生长。黄河水不仅哺育了沿岸华夏儿女,还为华夏人类文明发展奠定了基础,创造了先天条件,因此,黄河被称为华夏儿女的“母亲河”。你是否同意此观点呢,谢谢。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诗题是什么

这句诗的意思为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出处】《凉州词二首》王之涣 (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赏析】

这是一首雄浑苍凉的边塞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源远流长,一泻千里。远远望去,只见它蜿蜒曲折,奔流于万山丛中。它仿佛由天上流来,又仿佛流向天外。“黄河远上白云间”,是诗人真实的感受。地上奔涌的黄河与天空浮动的白云。诗人全神贯注,空旷而绝无寂寞之感。黄河、白云,色彩对照明丽。水在流,云在飞,使人感到宇宙的脉搏与呼吸。

“一片孤城万仞山”对比是那样地强烈。城是“孤”的,是“一片”,山则众多,高达万仞。山之高,更显出城之小,山之众,愈见其城之孤。通过这一对比描写,祖国西北边塞的雄奇广袤之美显现出来了。

诗的后俩句。羌笛,是西北边疆富有地方色彩的乐器。当羌笛的声音随风传来《杨柳枝》那熟悉的旋律,笛声充满了哀怨之情,在寂寥的山野间萦绕。那是戍边的军士在吹奏送别曲。他们曾经在这催人心碎的乐声中,告别了亲人,踏上漫漫的征途。现在,只要吹起这支曲子,他们的眼前仿佛会立即浮现妻儿的泪眼,慈母的愁容。

但是诗人劝慰他们:“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你们何必借《杨柳枝》来抒发满腔的幽怨呢?要知道,春风是吹不过玉门关的。这两句,写边地的荒寒和征人的怨情,情调转为忧伤。但这种忧伤不是一般悲抑低沉的哀叹,而是暗含讽刺之意的。

杨慎《升庵诗话》卷二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可见诗人的真意并不在于夸张塞外的荒寒,说那里没有春风,而是借自然现象来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关心征人的生活,对于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不给予一点温暖。诗人描写景中之人,寄寓自己对这广袤的边塞之中的人事的深沉感慨。

这首诗是一幅西北边疆壮美风光的画卷,又是一首对出征将士满怀同情的怨歌,二者统一于短短的四句诗中,引人遐想,耐人寻味,使人对盛唐边塞有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全诗句句精采,情景交融,妙绝千古。

向左转|向右转

扩展资料

1.边塞诗特点

一是浓郁的汉代情结。

唐代边塞诗有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为汉月。不仅如此,一般的边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单于、左贤。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班超、马援等,以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超越。

二是鲜明的边地风貌。

自然景观多是黄沙白云、冰川雪山,地理区域多是塞外、雁门、漠北、玉关、黄河,异域风物多是羌笛、胡笳、琵琶、战马,人物多是戍卒、将帅、胡人,用典多是投笔、长城(南朝宋的大臣檀道济)、楼兰,乐曲多是与边塞军旅生活有关的《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行路难》等。

百度百科——一片孤城万仞山

百度百科——边塞诗

黄河变清是好事还是坏事

凡事都有两面性,就连黄河变清也一样。先说好的一面,说明它的上中游水土保持作做的好,治理了水土流失,下游的悬河现象至少不会越来越严重了。坏的一面是,说明干流上的一些水库把大量泥沙拦阻了下来,时间长了这些水库将失去效用。再者,黄河入海口泥沙将不再沉积,造陆作用停止了,以前的土地扩张没有了,而且还会出现海水侵蚀土地现象。

黄河水清了,为什么鱼虾反而少了

近些年,细心的朋友会发现黄河水多数时间都比较清,有时还是绿藻水,在夏季暴雨季也会出现黄沙水,但是比较少,同时呢黄河里的鱼虾变少了,那么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黄河水变清的原因

我们都知道,黄河水之所以浑浊是因为中游土质疏松,极易被水流带入黄河,这就造成水混,那么现在为什么会变清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1. 植树造林,增加植被。随着国家对黄河治理的支持,在中游很多地区退耕还林,泥沙得到很好的固定,那么进入黄河泥沙的总量就少了。

  2. 修建水利设施拦沙,通过修建大型的水里设施,将沙拦住,那么进一步减少了沙的总量。

  3. 沙子的利用增多,随着近些年黄河沿岸城市化的发展,沙子作为建筑材料得到很好的利用,有统计每年可用掉1亿吨,而目前黄河年均入沙量才有6亿吨左右。

黄河鱼类减少

鱼类的减少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实不光是在黄河流域,在长江以及珠江流域都存在鱼类减少的问题,那么原因是什么呢?

  1. 人类的活动,这包括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