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中三元的人(中国历史上连中三元的人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中国历史上连中三元的人

1、崔元翰(729-795年),博陵安平(今河北定州)人。名鹏,字以行。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辛酉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及第十七人。考官:礼部侍郎于邵。试题《白云起封中赋》等。崔元翰是中国第一个“连中三元”的人,《全唐诗》存其诗七首。

2、武翊黄,字坤舆,官大理卿。府选为解头,及第为状头,宏词为敕头,时号武氏三头,生卒不详。唐官方正史记录其人其事甚少,吾在这里为其扶位正名。

3、张又新,字孔昭,工部侍郎张荐之子,深州陆泽(河北深县)人,元和九年(814年) 状元及第。生卒不详,流传诗作17首,所撰《煎茶水记》一卷,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我国又一部重要的茶道研究著作。

4、孙何(961-1004年),蔡州汝阳(今河南汝南)人,字汉公。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壬辰科状元。英年早逝。著有《驳史通》十余篇,文集四十卷传世。

5、王曾(978-1038年),青州益都(今山东益都)人,字孝先,谥号文正。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壬寅科状元。官至宰相,为宋仁宗时名相,智除丁谓,政绩卓著,著有《王文正公笔录》传世。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人是连中三元的并附其简历

在中国历史上隋朝到清朝的1300多年里共产生文状元596名,武状元182名。而能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获第一,连中三元的。更是凤毛麟角。历史上连中三元者,版本不同,数量不一,中国科举史上连中三元的确切人数应该是21位。其中文状元17人,武状元四人。

文三元

以清代为例,就是科举考试全过程是同府州县。基层开始叫做童试考中之后叫秀才。第一名叫案首。

较高级别的国家考试叫做乡试。每三年一次在省城进行。复考人是各地的秀才,考中之后称举人,第一名是解元。第二至十名称为亚元。

在高级别的考试在礼部举行是会试,赴考者都是举人,高中之后成为贡士,第一名是会元,第二至五名是经元,

殿试在紫禁城保和殿举行。皇帝亲自主持,赴考者都是贡士。考中之后称进士,殿试的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所说的三元。解元、会元、状元此称为三元

在中国历史上隋朝到清朝的1300多年里共产生文状元596名,武状元182名。而能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获第一,连中三元的。更是凤毛麟角。历史上连中三元者,版本不同,数量不一,中国科举史上连中三元的确切人数应该是21位。其中文状元17人,武状元四人。

文状元

唐朝的张又新、武翊黄、崔元翰;

宋朝的孙何、王曾、宋庠、杨置、王岩叟 、冯京;

金朝的孟宋献;

元朝的王宗哲;

明朝的黄观、商辂、李骐;

清朝的陈沆、钱棨、陈继昌。

此外,历史上也出过三位“武三元”。

其一是明朝嘉靖年间的尹凤,连中武科三元,官拜参将,辅俞大猷在福建、浙江沿海的抗倭战争中屡建战功。今存南京“三元巷”以示纪念。

其二是明朝万历年间,浙江永嘉人王名世连中武科三元,官授锦衣卫千户。他博通经史,工诗善书,时人称其武艺、诗词、书法为“三绝”。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秉性刚介,不媚权贵,颇有直道君子之风。

其三是清朝顺治年间,也是浙江人王玉璧,连中武科三元。此人在明末曾参加武秀才考试,射箭第一,号称“神射手”,故人们赞其为“武四元”。他虽是武士出身,但手不释卷,文笔斐然,也有文武全才之誉。

在古代连中三元是一种怎样的传奇经历

连中三元,百年才出一人,不仅需要过人的本领,还得需要爆棚的运气。

三元及第,就是在乡试中为解元,在会试中为会元,在殿试中为状元,难度之大,人数之稀少,古今罕见。

科举考试制度从隋唐开创,到清光绪三十一年取消,历经一千二百多年的时间,大约才有十六人连中三元,除去有争议的,平均一百年才出一个。

有着这样的经历,这些人除非死得太早,只要是不谋反叛逆,老老实实夹起尾巴为官,最起码也是一方大员。

我们先讨论一下,为什么说连中三元必须要本领与运气都要异于常人。

科举考试制度各朝各代都有差异,一般来说分为府县上的童试、府州上的院试、省城的乡试、京城的会试以及皇宫里的殿试。

其中,童试分为县试与府试,考过便为童生,第一名都称为案首;院试考过为秀才,第一名也称为案首,与前两场合称为“小三元”。

过了乡试便是举人,第一名为解元;过了会试便为进士,第一名为会元;殿试第一名就是状元郎了。

这六次考试,前三场还好说,乡试、会试与殿试难倒了无数人,蒲松龄参加科举考试四十多年,连第一步的举人都没考中。

这三场考试内容涉及四书五经各类经典,文章形式包含八股文等各种题材,虽是糊名考试,但架不住考官的主观能动性,字体甚至是文风都有影响,苏轼不就被欧阳修错认为弟子曾巩,遗憾得到了第二吗?

而且,到了殿试,一般是由皇帝亲自考核,结果更要看皇帝喜好与心情,听天由命了,比如你的籍贯、年龄、名字甚至是长相都可能事关你的成绩。

乾隆五十四年的状元胡长龄,殿试成绩本排在第十名,但将近八十的乾隆皇帝看到“长龄”二字,自觉吉兆,特提拔为状元。

光绪二十九年的状元王寿彭,据说也是因为名字“寿彭”贴合慈禧七十大寿,便被钦定为状元。

光绪三十年的榜眼朱汝珍,老家在广东,据说是因为反清的梁启超、孙中山等人都是广东人,名字又有珍妃的“珍”字,才被慈禧抹去状元,钦定刘春霖。

明朝开国第一位状元吴伯宗原本只是第二,只不过原拟第一的郭翀太丑,被朱元璋亲点为状元,可怜的郭翀只能区居第二了。

所以,在最考验皇帝主观能动性的殿试能过关,才能真正地连中三元,名留青史了。那千年来的这十几个状元郎,结果如何呢?

栋子肯定地讲,只要是他们不谋反叛逆,只要不被皇帝嫌恶(一般不会),最少是一方大员,大多都进入中央了。

有据可考的第一位“三元及第”状元,是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辛酉科的崔元翰,官至知制诰,因年老多病,不久病故。

武翊黄是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丙戌科状元,因连中三元,被称为“武三头”,因为宠妾灭妻犯众怒,官至大理卿。

张又新是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的状元,连中三元,外号“张三头”,但有德无才,巴结奸权,官路曲折,最高做到刑部郎中。

孙何是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的状元,官至知制诰,受皇帝赏识,颇有贤名,柳永那首著名的《望海潮·东南形胜》就是送给他的。

北宋名相王曾,是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的状元,身为“守我宋之家法者”,入朝拜相,封沂国公,得文臣最高谥号“文正”。

宋庠是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状元,做到正一品司空,封郑国公,死后追封太尉兼侍中,谥号元献。

杨寘,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连中三元,但因为母亲病逝,没来得及当官,便回家守孝,紧接着悲哀过度,一病不起,英年早逝。

冯京于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考中,做到太子少师,死后追赠司徒,谥号“文简”。

王岩叟十八岁就连中三元,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高中状元,官至礼部侍郎,死后追赠左正大夫。

孟宗献不仅连中三元,还是乡试第一,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连中四元”状元,于金世宗大定三年(1163)登科,但因为母亲病逝,哀悼伤身,英年早逝。

王宗哲是元至正八年(1348)左榜状元,当过湖广宪佥事,其余经历不详。

黄观是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状元,县考、府考、院考、乡试、会试、殿试中都是第一,是少见的“连中六元”状元,但在靖难之役中殉难,谥号“文贞”,为文臣第二谥号。

李骐就是栋子提到过的“一母两状元”之一,明成祖永乐十六年(1418年)状元,但身体不好,当官不久后便去世了。

商辂是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年)状元,三元及第,拜官入阁,官任太子少保、吏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死后追赠为特进荣禄大夫、太傅,谥号“文毅”。

钱棨是乾隆四十六年(1781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