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最有名的一首诗(堕风絮无影出自张先的那首诗词我需要全文和意译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堕风絮无影出自张先的那首诗词我需要全文和意译

张先 《剪牡丹》
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容漾都净。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汀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
彩绦朱索新整。宿绣屏、画船风定。金凤响双槽,弹出今古幽思谁省。玉盘大小乱珠迸。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重听。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
解词:
柳径:柳荫小径。汀洲:水中小洲。相竞:互相竞争。烟渚:雾气笼罩的洲渚。金凤:琵琶﹑琴﹑筝之属。因弦柱上端刻凤为饰﹐故称。相并:并排;并列。
翻译(网络查不到翻译,这是自己翻译的,供参考)
诗人站在船上,目光顺地平线伸延,只见辽远无际的绿色原野,上接苍穹。顺势举头眺望远天,晴空蔚蓝,好像与江水相连。仰观俯视,眼前江水白茫茫,清澈洁净。岸边柳林没有人影,唯有柳絮随风飘坠,从汀州远望,看到人归之影,人影与晚霞相映,巾长薄袂,随风飘举,在芳洲上采香草,拾翠羽。她们登上自己的船,并停泊洲边,在水边过夜。
回到船上,换妆梳洗(“彩绦朱索”,指五颜六色的彩带,是女子的装饰物,这是以偏概全,泛指美人身上的饰物)画船风定,万籁俱寂。此时琵琶忽起,划破寂静的夜空(“金凤响双槽”,以“金凤”代指琵琶。“响双槽”,表明是两把琵琶同时弹奏),在这优美的乐声里饱含着今古幽思。旋律跌宕起伏,高昂处如急风暴雨,低回处如儿女私语(“玉盘大小乱珠迸”,由白居易《琵琶行》“大珠小珠落玉盘”句化来)。琵琶女带着醉意,面颊被酒晕得绯红(这里已经省略了诸如相逢知己,隔船相邀等细节)愁怀不释(“相并”意即紧锁,对醉态愁容的描写)。既然愁怀未释,欣逢知己,欲一吐为快,于是重奏一曲《昭君怨》(“汉妃一曲”是王昭君的典故,这里应该指代古琴名曲《昭君怨》)。月夜空廓沉静。
括号里面是相关句子的典故,我把它们标出来了,有益于理解全文。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隔墙送过秋千影——张先的“影”诗词赏析

隔墙送过秋千影

——张先的“影”诗词赏析

        王传学

张先善于用“影”字描写景物,其词作中,除了“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坠飞絮无影”这三影外,“隔墙送过秋千影”、“无数杨花过无影”、“浮萍破处见山影”等都是他的名句。“影”字在张先的词作中一共有29处,运用得恰到好处,描写得活灵活现,无影,清影,花影,弄影,照影,斗影等等,这些影子或静或动,或明或暗,或隐或现,千姿百态。他是我国古代最善于描写影子的词人,堪称一绝,至今为后人传诵。

张先的《青门引》,触景伤怀,感时怀人: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此词为春日怀人之作。词中所写时间是寒食节近清明时,地点是词人独处的家中。全词抒写了词人感于自己生活孤独寂寞,因外景而引发的怀旧情怀和忧苦心境。

这首词构思别致、精巧。用从气候的忽冷忽暖,风雨时至,烘托词人的心绪不安;在残花中饮酒,展现词人的失意感伤;不说酒意被角声所惊而渐醒,却说是被风吹醒;入夜月明人静,只见隔墙送来秋千之影,再现词人瞬间隐约之喜。全词含蓄宛转,丽辞腻声,表现出张词的风格。

上片起首两句,写词人对春日里天气频繁变化的感受。“乍暖”,见出是由春寒忽然变暖。“还”字一转,引出又一次变化:风雨忽来,轻冷袭人。轻寒的风雨,一直到晚上才止住了。词人感触之敏锐,不但体现在对天气变化的频繁上,更体现在天气每次变化的精确上。天暖之感为“乍”,天冷之感为“轻”,风雨之定为“方”。遣词精细确切,暗切微妙人情。

人们对自然现象变换的感触,最容易暗暗引起对人事沧桑的悲伤。“庭轩”一句,由天气转写现境,并点出清明这一气候变化多端的特定时节。至此,这“寂寞”之感就进而属于内心的感受了。歇拍二句,层层逼出主题:春已迟暮,花已凋零,自然界的变迁,隐喻着人事的沧桑,美好事物的破灭,种下了心灵的病根。此病无药可治,唯有借酒浇愁而已。但醉了酒,失去理性的自制,只会加重心头的愁绪。更使人感触的是这样的经验已不是头一遭。去年如此,今年也不例外,“又是去年病”点明词旨。

过片承醉酒之后而来。“楼头画角风吹醒”,兼写两种感觉。凄厉的角声,清冷的晚风,使酣醉的人清醒过来。这一个“醒”字,表现出角声晚风并至而醉人不得不苏醒的一刹那间反应,同时也暗示酒醉之深和愁绪之重。伤心人被迫醒来自是痛苦不堪,“入夜”一句,即以现境象征痛苦的心境。夜色降临,心情更加黯然,更加沉重。而重重深闭的院门更隐喻着不得开启的心扉。结句指出重门也阻隔不了触景伤怀,溶溶月光居然把隔墙的秋千影子送了过来。月光下的秋千影子是幽微的,描写这一感触,也深刻地表现了词人抑郁的心灵。“那堪”二字,着重揭示为秋千影所触动的情怀。

此词用景表情,寓情于景,“怀则自触,触则愈怀,未有触之至此极者”(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尤其是词之末句“ 隔墙送过秋千影 ”,写人却言物,写物却只写物之影,影是人,人又如影之虚之无,令人忆及荡秋千的伊人倩影,确实写出了隽永的词味。总之,张先词艺术上的含蓄和韵味,此词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张先的《题西溪无相院》诗,写景细致,错落有致: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棹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晏殊知永兴军,征聘张先为通判赴陕。三年后张先又重游长安,其间到过华州。时张先已年过六十,然精力旺盛,诗兴不衰。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华州时一次游览后创作的。

这首诗写的是秋雨后无相寺前的景色,主景是水。首联写西溪及附近的湖泊,经过一场秋雨,水位上涨,远近一片浑茫澄澈,与秋空相接;水边的人家,似乎浮在水上。“积水涵虚”四字,场面很大,仿佛唐代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八月湖水平,涵虚浑太清”的景况。孟浩然写洞庭湖水,描摹了湖的渺茫宽阔;张先在这里突出江南雨后河湖溪塘涨满水的情况,是小环境组合成的大环境,都很神似。“上下清”即孟浩然诗的“浑太清”,都写秋天天空晴朗,水光澄碧的景象。次句写水边人家,以“岸痕平”说水涨得高,与“几家门”成为一个平面,也活生生地画出雨后江南水乡的秀丽景色。 

首联从远处、大处落笔,展示西溪的独特风貌。颔联笔触一转,从小处、近处着墨,使诗情飞动。出句描述微风吹来,满池的浮萍裂开了,露出了一段水面,水面上倒映出青山的影子;对句写一叶小舟归来,船帮与水中的葑草摩擦,发出沙沙的响声。“浮萍破”,这是一个极细小而不易察觉的物象,是水上微风初起所致,被诗人捕捉住了。一个“破”字,寓动于静,体物入微。草声是极微弱的声响,为诗人听到,足见其静,此乃以动衬静的笔法,给以生趣。此联一见一听,一静一动,错落有致,妙趣横生。 

颈联仍然写景,但通过人这个主体来写,还是以水作背景。一句写入郭僧,照应题面“无相院”;一句写过桥人,点缀水乡,二句又相互呼应。僧到城里去,加以“尘里”二字,说城市喧嚣,反衬无相寺所在地的静寂清净;人过桥,以“鉴中行”形容,说出桥下水之清澈,回照首句,又以眼前环境的清旷与上句的“尘里”作对比,表达诗人自己对景色的欣赏。

尾联用逆挽虚收法。“已凭暂雨添秋色”一句,在篇束点出,确是巧设安排。一是突出了西溪之妙境,先绘景后叙其所由出;二是可以放开一步,宕出远神。“莫放修芦碍月生”,意谓秋雨之后,芦苇勃生,莫让它态意长高,使人领略不到深潭月影。以雨后芦苇长高作一虚设,便把白天所见的景色扩大到未见的溪月,拓出了另一番想象的世界,给人以回味。这一结余味悠然,又与首句“积水涵虚”相应。 

张先善写“影”,人称“张三影”。他写影的本领,在此诗中也可见到。“浮萍破处见山影”是明写;“过桥人似鉴中行”,是暗写;“莫放修芦碍月生”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