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初年首辅高拱为何会输给太监冯保,而让张居正捡了“便宜”?《大明王朝1566》:嘉靖帝为什么不让吕芳去裕王府传旨,而是让陈洪去带走冯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万历初年首辅高拱为何会输给太监冯保,而让张居正捡了“便宜”

高拱能当上首辅已经是个奇迹了,此人虽然能力出众,但性格缺陷太明显。当二把手屈才,当一把手失人,也许当个参政议政的助手是个不错的选择,可惜他走上了首辅之位,反而缩短了政治生命!

导致高拱输给冯保和张居正的原因,除了他性格上的缺陷外,他不懂政治平衡的重要,妄图排斥冯保,压制群僚,独霸朝政。这个举动导致自己四面受敌,成了孤家寡人,同时又引起李太后的反感和警觉。再加上被人算计,失败是早晚的事。

高拱的性格缺陷,导致他四面树敌

高拱性情刚直,刚直得不通人情世故,高拱性格暴烈,暴烈得让人厌而远之。不管发生什么事,只要与他相左,必定以你死我活的方式,得到他想要的结果。

所以,与他交往没有协商,更没有妥协,只有服从。这种态度别说政治生活,即便常人交往也是行不通的。

高拱几十年政治生涯,几乎没有盟友,更没有长久的盟友。徐玠举荐提拔他一步步走上高层,他把徐玠逼得告老还乡。张居正帮他复出,他视张居正为跟班。内阁大臣,被他折磨走了四个,甚至逼得有人不惜对他大打出手。

帝国最高领导层,差点成全武行,高拱的性格缺陷,成了引爆内阁的雷管。

其实,高拱因此吃过亏,被贬黜了一年多,可惜他本性难移,再次回到内阁后,当了一把手,变得更加极端,更加暴戾!

这种性格即便没有冯保,总会有人起来扳倒他,就像一课长在路当中的歪脖树,早晚会被砍掉!

其实,作为内阁首辅,首要的任务不是个人的能力,更不是个人意见的对错,甚至不是权力大小,而是营造一个好环境,让大家各尽所能。就像他自己在复出时所说,与诸君一起为国事尽心。可惜他做不到,性格使然。

不懂政治平衡术,将冯保推向对立面

政治最讲求力量的平衡,既保证大方向正确,又保证不会一言堂。这样的生态模式才是稳定且安全的。

高拱不懂,他要集权,准确说要独霸朝政,让所有人成为他的跟班,让多极世界变单边政策。甚至他连盟友的建议都不愿意听,让朝堂变成他的独唱会,而且是没有伴奏的清唱!

司礼监的参政,绝不是一点正面意义都没有,否则它也不会存在百余年。张居正的孤傲和清高,让他看不起太监出身的冯保。

一片大森林里,即便是一只蚂蚁,也有它存在价值,你可以无知,但不可以横加戕害,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冯保这只被高拱肆意践踏的小蚂蚁,一旦发威,也可以啃光一头大象。何况冯保代表的不是他个人,而是一种生态模式。高拱要捣毁也不是冯保个人的前途,而是帝国的政治模式。

一个人与整个体系为敌,高拱太自不量力!

张居正的背后一刀很要命

毫无疑问,张居正的手段有点下作,明里叫哥哥暗里捅刀子。这就是张居正跟高拱的差别,为了结果,张居正不太在乎手段上的亏缺。就像他用人,宁可用德行亏缺的循吏,也不用德行高尚的腐儒。

其实,扳倒高拱,不能怪张居正,实在是这个人太难合作,已经把内阁搞得分崩离析了,他不倒,塌陷的将是大明帝国的天地!

张居正也给了高拱机会,当年高拱复出,就是张居正鼎力相助,怎奈此人不上道。无论于公于私,张居正都必须除之而快!

于是,就在高拱准备对司礼监砍下夺命一刀时,张居正突然反水,提前在他背后下刀!

当高拱志满意得,准备面见太后,请太后在他废除司礼监的条呈上盖章时,李太后扔给他一道罢职归养的旨意。可怜高拱如雷轰顶,准备好的台词,一个字都没来得及说,就从此告别政坛!

皇帝需要安全感,高拱托大不尊

李太后为什么不支持高拱,她应该知道高拱的能力,及对先皇的贡献。

很简单,高拱没有给皇帝和太后留下安全感,甚至连起码的尊敬都没有。他们感觉到的只有高拱的咄咄逼人和轻视。

高拱是先帝隆庆皇帝的老师,资格老,深受尊敬。大概他自我感觉太良好,对小皇帝不发放在眼里,居然说小孩子懂什么政治!

这话虽说是真理,但如果对象是皇帝,那就是你做臣子的毫无人臣之礼,大不敬。虎视眈眈的政敌,当然不能错过这么重要的证据!

再说司礼监,司礼监其实就是皇帝的家奴,用来代表皇帝,监控大臣的工具。所以,他们代表的不是他自己,而是皇权。高拱竟然要剥夺司礼监的权利,请问你想干什么?这样的臣子能让人放心吗?

李太后未必不懂张居正和冯保的心思,但在司礼监的问题上,他们的利益是一致的,并不是李太后糊涂,听人挑拨那么简单。

张居正与冯保为何结盟

客观来说,朝中真正能抗得起大梁的人选本来就不多。冯保和张居正,一个是万历皇帝的大伴,一个是万历皇帝的老师,两人相交颇多,冯保对张居正的能力是清楚的,不单纯是两个人的私利。

张居正做事的风格更加灵活,不讲死理,也不愚昧地死守文章道德,这点更容易与冯保的身份形成共鸣。

张居正也很清楚,首辅大臣要想做事,没有司礼监的鼎力支持,根本行不通,这就是环境,只能妥协,不可抗拒!

既然冯保愿意联盟,张居正求之不得。当然,出于文人士大夫的自尊,张居正与冯宝表面上保持了一定的距离。

对李太后来说,冯宝她是放心的,张居正这位帝师,她也是放心的,她和两人同心协力,一心推行新政,真正做到了三位一体!

综上所说,是高拱自己的性格缺陷,和霸道的作风,以及政治上的幼稚,把自己搞下了台。他的下台,为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做足了鸣锣开道的功课!

《大明王朝1566》:嘉靖帝为什么不让吕芳去裕王府传旨,而是让陈洪去带走冯保

这个问题得从严嵩倒台说起:

海瑞进京,跑到六必居给嘉靖帝下了一剂丹药,让嘉靖帝耿耿于怀,再加上徐阶和吕芳一个劲地替裕王说话,嘉靖帝感到无比的孤独。

人一旦孤独了,就会看谁都不顺眼,总觉得他们是在孤立自己,是在挑战皇权,因此,他必须施展手段,以此维护皇权。

可以说,大明朝从严嵩下台这一刻起,皇上跟大臣们争权就没有停止过。甚至于后面的三任皇帝,都是在直面皇权沦落,以至于最后大臣们占据了上风,甚至于崇祯帝临死前还大呼:

“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

所以,嘉靖帝明知自己病了,但还是强打精神说没病,是你们这些人病了,我要给你们治病!

一、

当初嘉靖帝让严嵩题字,并把“六心居”改为“六必居”之时,严党并没有彻底倒台,至少严嵩、严世蕃等骨干成员并没有诛杀。

所以,当时的牌匾挂在那里,还有一层含义在里面,那就是皇上不说严嵩倒台,他就倒不了台,这是在宣扬皇权。

可是等严世蕃等人被诛杀之后,这块匾再挂在这里,确实就会让老百姓产生疑惑,也就产生浮言了。所以,海瑞此举也算是替嘉靖帝解了围,只不过方式太大胆了些,自然也让嘉靖帝产生了疑惑:

“那么多言官不来靖这个浮言,他倒来靖这个浮言,这个人本事倒大!”

其实嘉靖帝心里还是感觉海瑞此举背后有人指使,即使没有指使,也是代表着一大群人的想法。甚至于,连自己身边的吕芳都在替他开脱,提到这是替主子说话的心,更引起嘉靖帝疑惑:

“是他在替朕说话,还是你在替他说话,或者替朕的儿子说话?”

随后嘉靖帝便下旨让裕王把海瑞的字抄写一遍,挂到六必居的门头上去,这就是再次宣示皇权。

那么为什么这个旨意不让吕芳去传达,偏偏选择了陈洪呢?

二、

随着嘉靖帝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即使他再欺骗自己的脑袋,也欺骗不了自己的体力。江山终归是要传给裕王的,裕王终归是要传给世子的,但在传位之前,他必须牢牢把握住皇权。

由于严嵩已倒,嘉靖帝缺少了遮风挡雨之人,这时候如果天下再不太平,清流们必然唾沫星子乱飞,总得找一个泄愤之人。等到严世蕃也被拉出来挡雨,且被正法之后,嘉靖帝失去了最后的屏障,谁再来当这个背锅之人,这是嘉靖帝思考的问题。

在徐阶跟嘉靖帝对账的过程中,嘉靖帝无时不感觉到,徐阶的话中有话,貌似对自己修道观和宫里花销有意见,所以他才顶徐阶:

“拨吧,都拨了,无非是朕住的地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