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官鬻爵、淫乱宫廷的三国之乱制造者:东汉最后的实权皇帝灵
发布时间: 2023-07-17

三国小人物志0043:东汉最后的实权皇帝——灵帝

本文作者为黄昏深处,主编为萨沙,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汉灵帝,谥号全称为“东汉孝灵皇帝”,是东汉王朝的第十二位皇帝,于公元156年至公元189年在位。

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对这位灵帝应该都不会感到太陌生。他是汉朝最后两个皇帝,汉少帝刘辩和汉献帝刘协的父亲。正是在他的在位期之内,爆发了规模宏大,并席卷全国的“黄巾起义”,导致天下兵连祸结,藩镇割据,令东汉朝廷声威大大受损……

也正是在他去世以后,就发生了何进专权,宦官反扑,董卓进京等重要事件。使得东汉皇族威信扫地,从此沦为傀儡,天下也就此进入了群雄割据的乱世年代……

也就是说,如果要解读“三国时代”,那么汉灵帝这个人,是绝对绕不开的。他不仅是东汉最后一个真正掌权的皇帝(之后的少帝献帝都是傀儡),也是东汉时代由平转乱,由盛转衰时代的最高掌权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更是汉末乱世开端的缔造者。

今天,就让我们翻开史料上的记载,来还原一下汉灵帝,这位东汉王朝的最后实权皇帝。看看在他在位掌权二十多年时间中,是如何将400年的大汉王朝,推向崩溃边沿的。

汉灵帝本名刘宏,他是汉章帝刘炟(东汉第三位皇帝)的玄孙,但并非是汉桓帝刘志的儿子。据史料记载,汉桓帝放荡荒淫,而且三十六岁就死于健康透支,并没有留下任何子嗣(女儿倒是有几个)。

在汉桓帝去世以后,由于没有子孙可以继承皇位,外戚窦氏便选择了身处“河间国”,世袭“解渎亭侯”的刘宏,来继承大统……

看得出,刘宏的上位登基,完全是由别人给“立”的,而且立他的人不是刘姓皇家,而是作为外戚的窦家……这也就直接证明了,刘宏这个皇帝的先天不足,完全是外戚干政的产物。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刘宏之后的皇帝生涯,免不了又要和“外戚”这个因素绕在一起。

果然,在刘宏刚即位的时候,窦氏的大将军窦武,就因为拥立刘宏有功,被大大褒赏。窦家的其他族人,也纷纷加官进爵,搞得权倾一时,颇有“临政天下”的趋势。不仅如此,窦氏还联络了陈蕃等人,准备和宦官集团正式开战,密谋要罗列罪名,逮捕宦官中的掌权者,如黄门令魏彪等……

然而,窦氏的计划并未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反而是被宦官集团提前得到风声,于建宁元年(公元168年)九月七日发动政变。结果,窦武、陈蕃等被灭族,窦家的人要么被杀,要么被发配流放到交州等蛮荒之地……可以说,这场史称“九月政变”的恶斗,是宦官们取得了全面的胜利,就连窦太后如此位尊之人,都被迁徙到南宫云台居住。

也就是说,在刘宏皇帝宝座都尚未坐热的时候,宫廷里就发生了一场血腥的“戚宦之争”剧斗……只不过这次斗争的结果,似乎对于刘宏来说,似乎也并不坏。他原本是窦氏所扶植起来的皇帝,目的不过是想将他当成傀儡,以满足自家外戚势力,独霸朝政的政治目的。

而今,窦氏的迅速倒台,不正好给了刘宏真正上位,并掌握皇帝权力的机会?甚至让人忍不住猜想,这场政变本身就是刘宏自己发动的,目的只是利用宦官势力,来清除掌权的外戚集团而已……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时候的刘宏才十岁左右,仅是个连毛都还没长全的孩子。而且前面说过,他并不是汉桓帝的儿子,幼年时代也根本不在皇宫里居住和长大,就更谈不上在朝中有什么势力和支持者了。试想,一个刚刚从外地,被人懵懵懂懂带来京城的娃娃,就马上组织发动一场政变,这说起来也太天方异谈了……

但不管怎么说,窦氏一除,朝廷又出现了权力真空,刘宏也正式摆脱了外戚的掌控,从此开始了他长达20多年的执政生涯。客观来说,在皇帝普遍短命,帝位更迭频繁的东汉,这个在位时间,已经算是比较长的了。也就是说,刘宏的执政时间还是比较充裕的,足以让他励精图治,并好好大干一场了。

然而,在后世的文献记录里,对汉灵帝的评价,都和“宠信宦官”、“昏庸无能”、“卖官鬻爵”等关键词脱不了干系。就连后来残暴无道的董卓,在说起灵帝的时候,都没有什么良言好语(《后汉书》记载:董卓语:天下之主,宜得贤明,每念灵帝,令人愤毒!)。

事实上真是这样吗?汉灵帝刘宏,就真的只是这样一个一无是处,荒淫无度,而且不问政事,只知道鱼肉人民的昏君?

恐怕,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我们还是应该根据史书上,对汉灵帝21年执政时间的详细记录,尽量客观地去评判一下。

首先,汉灵帝真的是完全的昏庸无能吗?

至少,他在文化方面,还是颇有些贡献的。

史料记载,在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刘宏在大臣们的建议下,诏命儒学大师们校正《五经》的文字。又让蔡邕用古文、大篆、隶书三种字体书写,将其刻在石碑上,竖立在太学门外,史称“熹平石经”。

从此,《五经》有了标准的版本,为读书人提供了儒家经典教材的范本,后来的儒生晚辈们,都可以以之为标准……可以说,熹平石经的刻立,开创了中国历代石经的先河,启发了后来捶拓方法的发明,对之后印刷术的发明,也有着间接的影响。

到了光和元年(公元178年),刘宏又设置了鸿都门学,这不仅是中国最早的专科大学,而且也是世界上创立最早的文艺专科大学。在这所学校里,并不研究儒家经典,在“独尊儒术”的汉代,改变了以儒家经学为唯一教育内容的旧观念。

据史料记载,鸿都门学大量招收平民子弟入学,并以此突破了贵族、地主等阶级,对学校资源的垄断,使平民也能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毫无疑问,这在封建社会的古代,还是很有进步意义的。甚至于后来隋唐时代的科举制度,以及各种专科学校的设立制度,也对其颇有借鉴。

此外,刘宏本身在文学上也颇有些造诣,不仅喜欢书法曲赋,还留下了不少名句名篇。他自己创作过《皇羲篇》共五十章等作品,后来怜悯皇子刘协幼年就没有母亲,又追思王美人,创作了《追德赋》、《令仪颂》等。《汉诗》还收录有其作品:《招商歌》。

看得出,灵帝在文化领域,还是颇为有见地的。他在这方面搞了各种举措,作出过幅度不小的改革,即便是现在看来,都是有相当进步意义的。

不过,评价一个皇帝,自然不能仅从个人才能,以及文化特长等狭窄的角度去入手。皇帝从本质上来说,是国家的最高掌权者,搞政治才是主业。历史上才华横溢的皇帝多了去了,但因此而不务正业,最终导致国家败坏的,也不在少数(南唐后主李煜、宋徽宗赵佶、南朝梁元帝萧绎等)。

而汉灵帝在朝堂政治上,干得怎么样呢?

自然没法与“好”字挂钩,但也不能用直白的“昏庸”二字,就简单概括的。

前面已经说过,刘宏的上位,其实是“先天不足”。他本为河间国的解渎亭侯,从祖父辈开始,就远离朝堂,根本说不上在朝中有什么根基。而东汉王朝的戚宦之争,君权旁落,早都是由来已久。他一个“外来皇帝”,又能改变些什么呢?

说白了,他所唯一能做的,也只能是尽量游走于外戚,阉党,朝臣这几大势力之间,调解他们的关系,平衡他们的利益。等一切都安顿好了以后,再伺机寻求突破,让权利真正回到皇帝手中来。

事实上,刘宏在“政改”方面,也作过相当的努力。

对内,他设立了一个直属于自己的小班子——侍中寺,用以直接处理一部分政务,绕开外朝的官僚集团,和宦官干涉的势力范围。

对外,他又搞出了一个叫“三互法”的任官回避制度,强制限制亲家关系的人,不能在对方州郡内做官。

此外,还有所谓的“两州”回避制度:比如甲州的人在乙州任官,那么在甲任期内,乙州人不得出任甲州长官,反之亦然。

不仅如此,刘宏还让刘氏列侯子弟入朝做官,用“皇戚”的力量,来对抗外戚和宦官。同时,他还大力重用鸿都门学的学生,让其出任刺史、尚书、侍中等,让这些平民出身的子弟们,也能有做官的机会……

看得出,汉灵帝对于政治方面的改革,还是挺大刀阔斧的。他一心想要在自己的在位期内,重塑朝纲,并重立皇家威信,让东汉王朝回归到“正轨”上面来。

然而,想法是好的,现实却是无奈的。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东汉王朝上百年来的政治问题,早已经是蒂固根深,又岂是他一个人,能在短时间内就轻易解决的?

说白了,刘宏从汉桓帝手里接过来的,就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各级官员腐败,大捞特捞,各地旱灾、水灾、蝗灾等灾祸泛滥,四处怨声载道,百姓民不聊生……这都还仅仅是内部的问题,外部还有西凉、匈奴、鲜卑等众多强大的敌人虎视眈眈……

试想,如此严峻的内外形势,如此多的问题错综复杂,恐怕就算是汉武帝再生,也要头疼不已。更遑论是能力和根基还远不如前者的汉灵帝?

事实上,汉灵帝的各种政治改革,也并没能起到什么好的效果,反而是导致了大量反对,引发了新一轮的矛盾。比如他重用鸿都门学的学生,就招致了原有太学儒生们的反对,拒绝与其为伍,凡事都和其对着干。

再加上原有宦官和外戚势力,不单组织庞大,而且影响交错,使得汉灵帝完全是孤掌难鸣……结果就是,本身已经积病难愈,朝野动荡东汉王朝,而今又引入了新的矛盾和对立,只会是加快消耗掉,原本就所剩不多的生命力……

到头来,刘宏发现自己最能倚赖的,还是只有和他最亲近,看起来也最听话的太监阉党们。无奈,他只能又走上前任皇帝们的老路——宠信宦官。于是在他在位期间,宦官的编制名目比前朝增加更多,多到令人眼花缭乱的地步。

甚至,他还突破常制,一次便册封了十二位宦官为中常侍,这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