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腾讯时代(一):社交还能为“帝国”抵挡几次洪水
发布时间: 2023-07-11

12月15日腾讯在线上召开内部员工大会,马化腾大有要告别“躺平式竞争”的架势——

“你活都活不下去了,周末还休闲地打球;很多业务该砍就砍掉,不要留恋;团队天天想着在里面能捞多少钱,然后才顺带帮公司做点业务,没有意义;内部的贪腐问题真的是触目惊心,很多业务做不起来,并不是因为管理者问题,也不是业务方向问题,而是贪腐漏洞太大,业务被掏空了。”

这张图是公众号的公共图片库检索马化腾后,出来的第一张图片,为什么要放在这里,后文会说明。

忘了上次是多少年前,在成为社交霸主之后,腾讯终于又摆出了“拼刺刀”的姿态,马化腾还提出了“创业者”、“危机心态”这种与腾讯气质不符的词汇。

提到视频号时,马化腾称其是“基本上是全场(全公司)的希望。”对此,笔者实名反对,全场的希望不是视频号,微视、速看视频、下饭视频、时光小视频等诸多产品掷地无声,最终底座换成微信后,终于有了视频号的崛起,其实还是社交扛起了一切,社交才是全场的希望。

但在寒气传遍腾讯之前,社交还能为帝国抵挡几次洪水?

十几年前,一场名为“互联互通”的浪潮被掀起,顾名思义互联互通即用户在通讯软件A可以直接发消息给通讯软件B,这无疑是一种效率与体验的划时代进步。

MSN、雅虎、网易泡泡.....无数巨头都是互联互通的拥趸者,而马化腾做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决定——拒绝互联互通。

拒绝的原因很简单,当时的腾讯已经是社交巨头,在那个多数人还要去网吧上网的时代,QQ已经有数亿注册用户,甚至实现了1000万人同时在线。

所谓的互联互通,其实就是针对QQ的一场革命——一群贫农要去分地主的土地,还想让地主支持,地主傻吗?互联互通对友商和用户都有利,唯独对腾讯是百害而无一利。

但正如我国的历史发展一样,“土地问题”是新时代发展必须解决的,它与地主利益相悖,却与大局利益相符,所以在国家领导下的三大运营商坚决互联互通。

展开全文

做一个大胆的假设,如果移动、联通、电信如微信/QQ一样封闭,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多的不用说,三卡三待的手机一定是刚需,当甲拿起手机要给乙打个电话,首先要在三个电话卡中选择一个,比如移动,然后还要在电话簿中三个乙的电话号中精准选择出乙的移动号码;三个运营商的网络各自为战,可能会导致App出现三个不同的版本,比如电信版微信、移动版微信和联通版微信。

在这之后,会发生什么?无外乎两种可能,一个是三大运营商此后的发展如今天一般互联互通,第二个是它们三个中有两个被卷死,剩下的一个“一统天下”,对涉足即时通讯的互联网公司全面封杀,因为它们分了蛋糕,然后也就没有腾讯什么事了。

当然假设,终归只是假设,三大运营商互联互通,而微信/QQ打造了封闭体系,这些都成了既定事实。

如今,我们已经习惯了在微信上使用“独联网”式的社交,一切是那么的理所当然,这是腾讯的成功之处。

腾讯从不用要求用户二选一,因为用户的整个社交圈都在微信/QQ上,而且它不与同类软件或是运营商互联互通,离开这里,就意味着与整个世界失联。

这是否算是一种别样的垄断?从结果上看,腾讯依靠社交帝国,党同伐异,纵横互联网近20年,从《狗日的腾讯》到《腾讯没有梦想》,无论舆论上如何质疑,腾讯的“躺平式竞争法”始终如一——基于社交流量,后发制人,这是腾讯的独家专利。(这次马化腾或许有了刮骨疗毒的决心。)

《狗日的腾讯》提及“2010年7月9日,腾讯QQ团购网上线,这让王兴如闻惊雷,也如坐针毡。”

图片来源:互联网

何止王兴,3Q大战前的腾讯是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噩梦,它屡试不爽的商业模式就是在对手的软件打磨成熟后,做一款和对手一模一样的产品,然后打败对手。

3Q大战之后,腾讯依然在后发制人,比如那被人津津乐道的微信红包“偷袭珍珠港”;几年前马化腾亲自下场宣传的信用分,都是同类产品烂大街之后才推出的;在微视、下饭视频等较独立的产品宣告失败后,腾讯终于忍不住再次让微信推出视频号去后发制人,这也是腾讯近几次财报中为数不多正高速增长的业务和“全场的希望”。

腾讯在商业竞争中仿佛从来没有窗口期、红利期一说,牢牢掌握战争主动权的腾讯什么时候想开战,什么时候就是窗口期。

战争主动权是什么?封闭体系下的社交流量。

50、60和00后们可能不知道,80、90的你可能已经忘记,十几年前有一些社交软件之间就在尝试互联互通,就如同移动、联通、电信之间一样。

遗憾的是它们失败了。

十几年后的今天,不要说聊天层面的互联互通,阿里系、字节系的分享链接都只能通过复制链接、口令出现于微信、QQ。

这简直是时代的倒退,而我们已经被习惯了这倒退的时代。

或许你不认同本文,但我仍希望它可以带你走出“楚门的世界”,《后腾讯时代》是一个不定期更新的系列,为避免您错过后续文章,欢迎关注本号。

1、 18年前,如果腾讯是运营商...

18年前,腾讯QQ与网易泡泡掀起的那场“虚拟典型运营商”的革命(可以简单理解为直接用QQ、泡泡给手机打电话),被信产部一纸禁令彻底湮灭,此后国有电信运营商常常被冠以“垄断扼杀创新”之名。

对此吴晓波在《腾讯传》中评价——当国有的电信运营商用政策管制的手段,将网易和腾讯阻挡在门外的同时,它们自身其实也“自我阉割“了创新进取的动力。

在被舆论打成“恶龙”之前,移动梦网是整个互联网的救世主和“水龙头”,如今叱咤风云的BAT也都是跟着运营商混饭吃,腾讯抱梦网大腿的方式就是让QQ消息与手机短信互联互通,进而从运营商手中分成,这种模式成就了早期的腾讯——当时腾讯能够拿到85%的短信增值收入,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这就是腾讯的主要收入来源。

图片来源:影视截图

与今天互联网公司培育市场、跑马圈地、挥刀收割一样,2004年即腾讯IPO的首年,中国移动重新制定了利益分配规则,腾讯的利益被大幅阉割,这还不算完。

2006年,飞信诞生了,中国移动向腾讯提出了两个强制性要求:第一,移动QQ与飞信进行“业务合并”,否则,将把移动QQ从梦网中踢出;第二,整个QQ体系与飞信“互联互通”。

你是否认为中国移动的吃相太过难看?的确不好看,但还不够难看。

做一个假设,如果腾讯高层是当年运营商高层,它会如何对“腾讯”?笔者能够想到的结果是,以政策管制的手段直接“拔网线”。

如同”屠龙勇士变恶龙“的故事,当腾讯在社交领域的霸主地位确立之后,采取了近乎疯狂的竞争模式——在3Q大战之前就不用说了,互联网公司谈“腾”色变,3Q大战之后,腾讯要将“半条命交给合作伙伴”,于是社交流量成了腾讯与合作伙伴的护城河,与它们呈竞争关系的大公司被据于微信、QQ之外,比如阿里系、字节系的诸多产品至今只能以口令形式出现。

这种御敌于国门之外的行为比诸当年的“政策管制”,当真是“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当然,腾讯的这种行为也算不得特例,互联网巨头眼里容不得友商,互联互通变成了仅仅存在于巨头与中小企业之间的概念,而巨头与巨头更像是自身体系内的“独联网”。

腾讯不是特例,但社交是一个特例,社交的“独联网”会以类似垄断的形式抑制同类产品的发展。

2010年,马化腾在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发表题为“关于互联网未 来的 8条论纲”的演讲,其中提到:“垄断”是一个令人烦恼的罪名,但有的时候确实是一个假想的罪名;截杀渠道者仅仅是“刺客”,占据源头者才是“革命者”;不要被“免费”吓倒,拥有“稀缺性”,就拥有了破解免费魔咒的武器。

这或许说明,那时候可能还会有人思考“腾讯是不是垄断者”,如今我们已经忘记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早已习惯。

“腾讯是不是垄断者?”,不是监管者的我们无法定义,但腾讯是“占据源头者”,也拥有“稀缺性”,源头和稀缺性就是用户的社交网络。

2、 为什么腾讯的社交无法被战胜?

MSN曾被看作是最有可能打败QQ的存在。

除了背靠国际巨头微软之外,MSN祭出了一张王牌——互联互通,对象包括另一巨头雅虎以及IBM和网易泡泡等也加入了进来,时任微软MSN中国总经理的罗川甚至向媒体表态:只要安全性得到保证,MSN愿意和包括腾讯QQ在内的更多IM互通。

这阵由MSN掀起的风潮也是飞信强制要求QQ互联互通的背景,马化腾的态度是:不只拒绝与MSN之间互联互通,也不打算与网易泡泡等国内即时通讯工具互联互通。

最终坚持不互通的腾讯打败了MSN在内的所有对手。

《腾讯传》评价这场战役时指出:“处在品牌高位的MSN只需将腾讯做过的事情重新做上一遍,就可以夺走大半的市场份额”,对此笔者完全不认同。

《腾讯传》还将MSN的失败归结为微弱这个国际公司的体制问题。当然,包括微软MSN在内的国际巨头们在互联网上纷纷败给本土企业,跨国公司的大公司病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但笔者认为在社交上即使微软没有跨国公司的种种问题,也难以打败微信。

上述两个判断的理由只有1个:QQ的用户多,压倒性的多。

MSN、雅虎两大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