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存知己,天涯诺比邻中,海内指什么?山海经分为哪几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海内存知己,天涯诺比邻中,海内指什么

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知己:了解、理解、赏识自己的人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作品。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山海经分为哪几部

《山海经》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约31000字。记载了100多邦国,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讯息。其中《山经》所载的大部分是历代巫师、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记录,经长期传写编纂,多少会有所夸饰,但仍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山海经》从东、南、西、北四个方面介绍了中华腹地的山川宝藏,特别是一些异鸟怪兽、奇花异石,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其中《海外经》介绍了传说中的海外异国,如双头国、三首国、女子国、丈夫国、大人国、小人国等国的风俗习惯,更是奇中有奇,不但使人赏心悦目,而且能使人增长很多知识。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谁写的

唐王勃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一首诗的其中两句,诗的名字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如何看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出自初唐四杰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古代诗词中的不朽名句,意思是: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如同是近邻一样。寓意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这是诗人在当时对真挚友情的一种抒怀,既体现了诗人乐观积极的态度,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那么在现实中,是否存在这种不受空间距离、时间距离所限制和影响的永恒的友谊呢?答案是有,但应该是比较少见。这种永恒的友谊和永远不变的知己只不过是被诗人理想化的人与人之间最高的情感境界。首先,距离远所造成的无法相见是否能让友谊一直保持下去?诗人当时是在长安供职,他送的好朋友杜少府(官名)去上任的蜀州在今天的四川崇州一带,是在古代“少则月余,多则半载”才可到达的地方,可见路途之遥远。古时候象这么远的距离,两个人想见上一面是非常困难的,“杜少府”到底是何许人也?王勃在诗中没有说明,至于二人分别之后有没有再次相见,历史上也没有明确记载,有生之年没有再见面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也就是说没有条件再像以前那样去交流思想和沟通情感了,在这种情况下,曾经的知己还能像从前那样彼此相知了吗?地理和空间上的距离所导致的无法相见,在客观上会造成两人关系的渐行渐远,永恒的友谊最终也可能会因为无情的阻断而中止。其次,岁月沧桑,时间流失中的友谊是否能经得住考验?逝者如斯夫。时间能改变一切,包括人与人的感情,有的感情愈久弥珍,而有的感情是靠不断的交往、长期的共处而维系的,尤其是朋友之间的感情,更需要持续的交往和不间断的联系。诗人与杜少府在分别之后,是否相互间一直保持书信联系和正常交往,历史上没有留下点滴痕迹。很有可能,由于客观上的原因,二人分别之后就没有再联系过或者开始偶有书信往来,后来就少有音讯了。诗人所抒发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怀或许永远定格在了二人分离那一刻。对很多人而言,由于岁月的无情,时间的磨蚀,年轻时有过的激情往往会逐渐散去,长时间没有联系,没有主动去经营的友谊也会渐渐淡化。蓦然回首,过去的相处已成回忆,曾经的知己已是陌生之人,年轻时朋友间的友谊也只能在梦中回味,从梦中醒来,一切空空荡荡。诗词是阐述心灵、抒发人类情感的文学艺术,是作者表达理想化事物的一种载体。对王勃诗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观点无法评价其对与错,虽然是人类追求的理想化的最高境界的友谊,这种友谊并不会在现实中普遍存在,但作为人类对美好情感、正确价值观的追求,仍然称得上是千古不朽的佳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赏析

【诗文赏析】
  这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京城长安送别一位姓杜的朋友到蜀地任县令时所作的抒情诗。朋友即将上任,诗人劝慰他不要为远别而悲伤:虽然远隔天涯,但友谊不会因为距离的遥远而淡薄,他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虽为送别诗,但全诗却无伤感之情,诗人的胸襟开朗,语句豪放清新,委婉亲切,表现了友人间真挚深厚的友情。
   全诗结构严谨,起承转合章法井然,用朴素的语言直抒胸臆,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
这是王勃的一首赠别名作,它和一般送别诗充满伤感情调迥然不同,有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诗中第五六两句更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全诗抑扬顿挫,壮阔谨严,是五律的典型作品.从平仄,押韵来看,这首诗符合五律的要求,但在对仗上却和后来标准的五律有异,即首联对仗,颔联散行.这正表明初唐律诗还没有定型的特点.
别离之苦,文人墨客笔下的永恒主题。诗人王勃却一反别离的愁怨,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抒写送好友上任的情怀。
王勃送他的一位姓杜的好友去上任蜀州的少府,不知不觉间已来到城外。回望那长安城在三秦的护卫下显得如此无奈;遥望那蜀州的五大渡口,在风烟迷雾中竟是如此凄迷。好友此去,何日才能相会?离别的伤感,袭上王勃的心头。但想到为官的友人与自己,上任、调离,实在是平常之极的事,又何必徒伤别离。悲伤的情绪也去了不少。高兴地面对别离,只要我们彼此心中着对方,即使远隔千里,我们的心却紧帖在一起。念及此时,所有的离愁别绪似乎都已荡然无存。
送君千里,终有别。在即将分手的岔路口,好友的眼眶已然湿润。“快别像女孩子一样,流泪送别。看,只要我们彼此心里有着对方,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如同近在咫尺啊。”
这是何等开阔的胸襟,何等超脱的情怀。空间上的距离永远隔不断心灵的联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将千古传颂。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诗,意味深远,是全诗中最重要的部分。它表现出诗人的宽阔胸怀和远大抱负,使真挚的友情得到升华。人们都有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叫做“知己”,他有时近在身旁,有时却远在天涯海角,但无论空间怎样的改变,时间如何的推移,友情应该是牢不可破的。而且,决不能狭隘地认为“知己”只有一个;世界上到处都有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同样都可以建立起深厚的友谊。抱着这样的认识和心情与朋友分别,那就不会感到孤独寂寥,相反地却是感到乐观进取,不管到了何处,都会觉得好像仍在与自己的老朋友在一起,促膝谈心,那样的快乐、幸福。
  说到这里,诗人还嫌余意未尽,再加上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他语重心长,勉励朋友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