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那些事儿》会是当年明月写出来的,而不是什么历史教授?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为什么不写南明而只写到1644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为什么《明朝那些事儿》会是当年明月写出来的,而不是什么历史教授

因为当年明月每时每刻照耀过明朝,所以有了今天的“当年明月”每时每刻生动叙述着《明朝那些事》。

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为什么不写南明而只写到1644年

南明史,犹如一场闹剧。写这段历史,容易气血上头,把作者气个半死。

崇祯殉国后,在史可法、马士英等人的拥立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继位,年号弘光。

这个名义上由弘光帝朱由崧统治,实际由马士英等人控制的偏安小朝廷,就是南明的第一个政权,弘光政权。

弘光政权建立后,按理说,皇帝有了,朝廷秩序也恢复了。应该趁着北方混战之际,出兵北伐克复中原了吧?

就算是缺兵少粮,无法出兵北伐,也应该君臣精诚团结,巩固统治基础,力图保住这剩下的江南半壁江山吧?

然而,弘光政权在解决了内部问题后,却立即又开始了明朝的传统技能——内斗。

具体斗啥呢?

先是朝廷内部相互撕逼。

当时的内阁首辅是史可法,马士英排老二。

为了增加自己在朝内的话语权,把史可法排挤下去。马士英推荐好友阮大铖出山。

而由于阮大铖与东林党有仇,所以当听到阮大铖被启用后,东林党骨干,如钱谦益、吕大器等人,立马就不干了。

他们以阮大铖曾经攀附魏忠贤为由,纷纷上奏章弹劾。

当时,由于左良玉支持东林党,马士英不敢对东林党动武。于是一时间,党争复起,在南明的朝堂之上,互骂之声不绝于耳。

这场骂战持续了近一个月,直到江北四镇开始内讧,才消停下来。

那么,江北四镇又因何内讧呢?

这场内讧,简单地说,就是镇守徐州的高杰认为自己地盘太靠北,太不安全了。为了安全起见,他就带着人马,私自下南下,打算退到扬州驻防。

这种调防,说白了就是造反。如果搁在正常时期,高杰早就人头落地了。

但南明时期,朝纲崩坏,朝廷根本约束不了已经是军阀的江北四镇。

所以当高杰纵兵把扬州祸害一番后,史可法也只得同意他南迁,让高杰带兵驻防到镇江北面的瓜州,并让四镇之一的黄得功进驻仪真,监视高杰。

听说移驻瓜州,高杰很高兴。但听说黄得功来监视自己,高杰又不乐意了。由于他担心黄得功会吃掉自己。于是他就半路设伏,偷袭黄得功。差点打死黄得功。

幸亏黄得功命大,侥幸逃脱,才免于一死。

事后,黄得功派人到南京告状,希望朝廷能为自己做主。史可法知道后,就让马士英管管自己的部将(黄得功是马士英部将,高杰是马士英招抚的。马士英正是因为能约束江北四镇,所以才担任内阁次辅)。但马士英压根不管。

那么,为什么马士英不管呢?

因为马士英这时候很忙。

当时在阮大铖的倡议下,马士英搞了一个分六等定投降大顺诸臣罪的名单。把早先投降李自成的明朝大臣、将领都定义成了罪人。

而因为这件事,马士英又成了众矢之的。不得不专心在朝内与政敌展开新一轮的互骂。

那么马士英、阮大铖为什么在外有强敌的情况下,又要莫名其妙的来这一出呢?他是怕朝廷还不够乱吗?

他之所以如此,原因很简单。他和阮大铖当时已经是南明的高官了,他不想北京投降李自成的大臣、将领也下到江南后,来取代自己的位置。毕竟他在崇祯一朝,只是区区地方官,地位远不如北京的达官显贵。

本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初衷,于是他就先下手,把北京的大臣、将领通通定罪,给他们都扣上了有罪的帽子。让那些人以后不管立下多大的功劳,都矮自己一头。

看看,这是正常人能干出的事吗?

半壁江山都没了!且外有强敌,清军随时都会杀过来。而这些人还为了一己之私利,还打来打去,斗来斗去。这样奇葩的朝廷,怎么可能不完蛋?

1645年正月,清军在潼关击败李自成。

随后,清军兵分两路。一路直捣南京,一路追击李自成。

李自成打不过清军,就往湖北方向转移,准备对左良玉动武。

听说顺军朝自己杀来,镇守武昌,号称拥兵80万的左良玉感觉打不过,就打着铲除马士英的旗号,沿江东下,也想带兵退至南京。

左良玉的企图,马士英当然知道了。他一贯就防着左良玉。

于是,当左良玉发兵后,他就命令最听自己话的黄得功去阻击。同时还让高杰和江北四镇之一的刘良佐北伐,抵御南下清军。

事实求是地说,马士英的操作没毛病。

一把烂牌,这时候也只能这么打了。

然而,高杰刚到前线,就阴沟里翻船,被早已经降清的河南总兵许定国设宴杀死。

眼见高杰被杀,刘良佐索性也投降了清军。

由此,南明的江北四镇瞬间就瓦解了两镇。

听说高杰、刘良佐二镇的事后,史可法痛心疾首,连忙调黄得功回援,并征调江北四镇刘泽清部(仅存的机动兵力)驰援扬州。可黄得功一时之间回来不了,刘泽清此时也暗中投降清军。压根就无人增援。

因而,清军可谓顺风顺水,毫不费力的就攻克了扬州,并收编了南明近30万大军。

听闻扬州陷落,弘光帝立即出逃。

听说皇帝跑了,南京城内人心惶惶,守城士兵不战而降。南京沦陷。

弘光帝逃出城外后,投奔黄得功。

当时左良玉已死,其子左梦庚率残部于江西投降了清廷。黄得功实际处于一种被清军两面夹击的境地。

所以弘光帝的出逃,实际是从一个火坑跳入另一个火坑。

后来,黄得功拒绝投降,率军抗清,在混战中阵亡。其部作鸟兽散。

眼见大势已去,负责护驾的总兵田雄等人挟持弘光帝,向清军投降。建立才一年的弘光小朝廷,以及明军仅存的有生力量,就这么没了。

弘光政权覆灭后,逃到浙江的明朝宗室、官员找到潞王朱常淓,请求其监国。但潞王生性懦弱,不敢监国。

随后,清军杀到,潞王举白旗投降。

不愿意投降的宗室官员则继续逃命。

按理说,皇帝被活捉,江浙沦陷,形势已经极度危急了。余下的人应该摒弃成见,精诚团结才对。

毕竟敌强我寡,已经没有内耗的资本了。

但直到这时候,南明那帮人仍不知悔改。继续撕逼,并且进一步分裂。

怎么撕呢?

一部分人在福建拥立唐王朱聿键继位,是为隆武政权。这是南明的第二个小朝廷。

另一部分人在浙江拥立鲁王朱以海监国。

南明的这两个小朝廷,互看对方不爽,为了争夺正统地位,形同水火。

1646年,趁着两个小政权互撕之际,清军一波攻击,攻下福建。两个小政权一并被灭。

鲁王朱以海被迫逃到海上。隆武帝则被郑芝龙绑了,送给清朝,沦为阶下囚。后与弘光帝和潞王朱常淓一起被清军斩杀。

在隆武政权、鲁王政权陆续被歼灭后,剩余的南明宗室和大臣继续逃亡至广东,拥立桂王朱由榔于广东肇庆继位,组建朝廷。这便是南明的第三个小朝廷——永历政权。

按理说,都惨成这幅模样了。总该可以消停了吧?应该要认真对付外患了吧?

然而,还是没有。

就在永历帝继位不久后,另一帮南明大臣在广州拥立隆武帝的弟弟朱聿鐭监国。这一派人不承认永历政权,同时永历政权的人也不承认朱聿鐭的监国身份。两边都视对方为伪政权。

广州距离肇庆很近,也就一百公里的路程。

两个小朝廷都说自己是正统,且都不承认对方的合法性。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也就不用说太多了——内战。

1646年底,见南明又在火并,还打得不亦乐乎。清军再一次出兵清场。

在清军的这波攻势下,绍武帝兵败自杀。永历政权则遭重创,被清军驱赶到了广西。

形势发展到这里,南明控制的武装,基本是十不存一。也就万余人了。可以说,再不与农民军联手,怕是连大西南的土著部落都能把所谓的南明朝廷给灭了。

于是,在认清了形势后,永历政权终于承认了大顺军、大西军是可以合作的盟友,并与之合作。获得了近20万人的生力军。

但是,当永历政权和大顺军合作,并取得了一些战果,如收复湖南、广东后。南明内讧的传统艺能又开始了。

而内讧的结果,就是收复不久的地盘,再次沦陷。并且大顺军还自成一系,独立在三峡地区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