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个人眼界?都是省会城市,新一线和二线城市出来的眼界视野真的差很多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如何提升个人眼界

常常说我们要打开自己的眼界,扩展自己的视野,但是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对于打开自己的视野,我们很可能有些自我麻醉,仿佛自己只要是在工作的,自己有不少朋友的,自己常常到处旅行的就打开了自己的视野,这是一种自我陶醉的迷思而已。

●三种常见的所谓打开视野的方式

——工作圈:每天工作都能接触不少的人,但是这些人其实都是一个小圈子的:要么这些人都是公司的同事,每天面对的都是这些面孔,是个小圈子;要么接触的都是这个行业的人【特别是做销售的人,因为天天都要跑业务。但是让我困惑的是,有不少做销售的人往往觉得自己见多识广,虽然我也做过多年的销售工作,但是我却认为他们见得都是这个行业的人,他们识得都是这个行业的人,并不见多也不识广,反而是对商业的理解越来越固化于自己的行业特点,越来越打不开思路。而且做销售的人最看重的是销售,而不是产品。不一心关注产品的公司,都是没有社会领导价值的公司。乔布斯的看法一样:当一个公司的高级领导层是销售上来的时候,这个公司就快要完蛋了。】,对这个行业以外的人和物接触不多,也是个小圈子。

——朋友圈:能和自己成为朋友的人,秉性都差不太多,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也不会有太多差别,而且这些能常常接触的朋友的人数是有限的,不可能超过100个(可以参看我的历史文章《朋友关系的四层分级,分级错了则心就忙乱了》,我这个100个是指的朋友圈的内部三个层级),所以接触下来之后,其实能给自己打开的眼界也不会越来越宽,而是保持这个宽度。

——各处旅行:各种旅行是能打开眼界,但是打开眼界的作用大约只有5%,因为用眼睛看到的都是实在的,余下的95%的眼界用眼睛是探测不了的,需要用大脑提升到抽象的层级才行。为什么说各处旅行只能打开所处世界的5%的眼界呢?一则:旅行都是现在进行时,旅行到一个地方,是不可能体验这个地方在1个月前、1年前、10年前、100年前的样子的;二则:旅行都是用眼睛观察,用耳朵听,但是那个地方的人的文化内涵,那个地方的人的思维方式,是不可能靠旅行得到的;三则:旅行只能见到方圆1公里内的事物,所以要看到所有事物,即使只是在海南这么大的一个地方,也会花费你至少1年的时间去旅行。四则:如果那个地方发达,发达的原因和动力是什么?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向上还是向下?眼睛是看不出来的,需要深刻得去分析其历史、文化、科技、人文、体制、格局等才能知晓。

想想我们常见的所谓打开自己眼界的方式吧,自认为的工作上接触不少人,自认为的朋友很多,自认为的常常到处旅行。其实这3种常见的方式,是能让自己长眼界,但是长眼界的速度很慢,其次长得眼界还是处于信息般的、数字化的阶段,还没有进入到算法般的、公式般的阶段。【关于信息和算法,知识和认识的论述,请参考历史文章《互联网时代,信息价值陡降,算法价值陡升。重新认识信息,建造自己的算法》】

●感性的认识 VS 论理的认识

引用一段主席的文章里的话,就能明白我们该怎么样打开眼界的广度和等级了:

“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到达于论理的认识。重复地说,论理的认识所以和感性的认识不同,是因为感性的认识是属于事物之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东西,论理的认识则推进了一大步,到达了事物的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东西,到达了暴露周围世界的内在的矛盾,因而能在周围世界的总体上,在周围世界的一切方面的内部联系上去把握周围世界的发展。”

体会到了吗?一定要从实际的、具象的事物中,抽象出一种理论高度,而这种理论就是一种算法,这就能给自己提供一件思考工具,能分析处理这种类型的各种事物,而不是单单针对某一个事物。

美国的巴克敏斯特-富勒(集建筑设计师、工程师、发明家、思想家、诗人于一身,拥有55个荣誉博士学位和26项专利发明)就提出世界上万事万物会遵循200来个原则,他在离世前已经总结出了100多个原则,他认为只要遵循原则,就能提升自己的思考力,自己的实践力,就能分析处理各种事物。注意他的说法是“200来个原则”。

查理-芒格(巴菲特好友和合伙人)也提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其实都是遵从的一套又一套的模型,他认为这些模型大约有100多种,如果自己能提炼出这100多种模型,并在实际生活工作中知道什么情况下,该用哪些模型来处理,就能获得很多的财富和思想,他就提出永远不要有学科的概念,不论什么学科都是人类自己分的,大自然没有学科界限的,如果要能自己提炼出自己的100多个模型,必须什么学科都懂,这个懂不是懂公式什么的,而是懂得概念和模型。比如对于进化论,只需懂得进化论这个概念和模型,并运用到对生命系统中去(经济社会,复杂体系都是生命系统)分析。

●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那么我们作为普通人,能从哪些方面入手去扩展自己的视野呢?我自己的历史文章里,反复出现的词语是“算法”【算法、公式对应的词语是信息、数据,这个的论述还是请参看历史文章《互联网时代,信息价值陡降,算法价值陡升。重新认识信息,建造自己的算法》】。那继续这个词语的话,我们应该做的是,形成自己的很多种算法,从而构建出自己的数学体系。

这个算法也是没有学科界限的,涉及到很多方面,但是我们都是普通人接触的事物有限,比如高层政治、城市设计、金融运作等等都是我们不能触及的,所以这些方面的算法,我们就不用去获取,知道这些方面的知识、信息即可。

获取算法是要花很多努力来思考、来实践的,但是获取知识和数据很简单,看看书,看看新闻,看看手机就能储存在自己大脑里了,这个是很简单的。

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来扩展自己的算法呢?

(1) 多读书,没有学科的界限,但是要多读讲模型、讲算法、讲认知的书和文章,知识类的、信息类的、数据类的书和文章少读。因为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比如一周能有10小时来读书的话,那么80%就是8小时用来读讲认知的书籍和文章,20%也就是2小时用来读知识和信息的书籍和文章。

(2) 多思考,自己要开始尝试着提炼出自己的抽象的理论来,怎么知道自己提取的是抽象的理论呢?很简单,你在阐述这个理论的时候,里面是没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信息的,都是抽象的词语所构成,所以最后用来分析这个类型的事物的时候,直接把事物往里面代入就行了。

(3) 多修正。自己比如形成了对人的判断的算法,但是用来分析人的行为的时候,发现“咦,怎么我的算法不对了呢?”那么就要修正自己的抽象理论,事实就在那里摆着,自己的算法解释不了的时候,需要修改的不是事实,而是自己的算法。

当你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又一套算法的时候,你在工作的时候会看到不一样的画面;你在交友的时候会看到不一样的画面;你在旅行的时候会看到不一样的画面。别人处在感性认知的阶段,你已经处于论理的认识了(按照主席的词语)。

我认为作为普通人,如果想做出一些不错的成就(成为伟人那种成就我就不谈了),以下几个方面是很很很重要的,一定要提炼出自己的算法:

*看人识人的算法

*个人目标的战略设定、战术执行的算法

*健康生活的算法

*快速学习能力的算法

*分析国家和社会发展趋势的算法

都是省会城市,新一线和二线城市出来的眼界视野真的差很多吗

总体来说是的,但是具体也分地方。比如佛山是新一线,厦门是二线,难道厦门的眼界不如佛山吗?显然不会,只能说佛山这类城市更适合草根创业,但不代表眼界就宽就更高。

不过二线和新一线最大的区别是新一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