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纵队一词是怎么来的?兵团、集团军、方面军、纵队的区别,哪一个规模大,级别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第五纵队一词是怎么来的

华东野战军1947年初正式组建时,第一批共成立了九个步兵纵队,番号却是从一到十,唯独避开了“五纵”的番号。中原野战军和西北野战军也没有授予五纵的番号,显然就是在避讳这个名词的不光彩之处,尤其是在战争时期。

(东野五纵司令员万毅)

确实存在第五纵队作战序列的是东北野战军,其实也是东野最后成立的步兵纵队之一,时间已经是1948年3月,显然在东野壮大过程中,也有意规避了这个番号的“恶名”。东野五纵是以三个独立师为基干编组的,首任司令员万毅,也就是后来的第42军。

历史上“第五纵队”的臭名昭著出现在1936年爆发的西班牙内战期间,本来该国内战是由左翼的共和国政府军对垒右翼的佛朗哥“长枪党”叛军,并没有其它国家和势力什么事。但是德国的希特勒、意大利的墨索里尼为了扩军和打压欧洲左派力量,悍然出兵协助佛朗哥军队,其中仅意大利就出动了50000军队和300辆坦克,德国派出了“兀鹰军团”。

(佛郎哥)

于是政府军的军事形势逐渐不利,开始呼吁国际援助,以苏联为首的十几个国家都派出了志愿人员和提供帮助,其中苏联直接就是动用了以巴甫洛夫上将为指挥官的正规部队。虽然在短时期内帮助西班牙共和军顶住了叛军进攻,但是德意毕竟占据地理之便,一步步加大了派兵和军援的力度,战争形势仍然逆转,至1939年初,共和军唯一还在坚守的城市,只剩下首都马德里。

佛朗哥的军队早在向马德里推进期间,就在广播上叫嚣:“我们有四个纵队正在进攻,还有一个纵队在首都等待”。这所谓的最后一个纵队,就是指共和军内部的立场动摇者,因为佛朗哥军队得到了西方所有主要国家的明里或者暗地支持,已经在军事和政治上占有绝对优势,共和军内部很有一批人正跟叛军暗通款曲。

经过几个月的围城后,果然,1939年3月5日,共和军中部战线司令卡萨多上校叛变,率部投靠佛朗哥并打开了通往马德里的大门,叛军和德意干涉军因此得以长驱直入攻陷首都,共和军因此归于失败。从此,在左翼人士尤其是无产阶级政党的辞典里面,“第五纵队”就成为了“混在我军内部的敌人”之代名词。

这也就是我军四大野战军对“五纵”这个番号比较敏感的根本原因,但是要注意啊,笔者已经特别注明阵营立场了,而不是所有的军队都有这个忌讳,比如蒋某人的部队就不受这个影响。1948年3月,华北剿总就在天津成立过第五快速纵队。该纵队由分散到华北战场的战车第一团与战车第三团各一部合编而成,战车第三团团长赵振宇少将担任纵队司令官,1949年初在天津战役中被四野全歼。

现如今在汉语用词中,第五纵队自然成为了隐藏在内部的敌人、以及间谍和叛徒群体的专指,是带有明显贬义的。前几日,笔者曾经在微头条里称谓某“知名作家”为“第五纵队方司令”,并笑称要申请专利出处,就是这个意思。在西方势力大肆摸黑我们的关键时刻,主动送上可以利用的“黑材料”,不是第五纵队是什么?

有些事情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在事关国家和民族荣誉的时候,当谨言慎行,而且来不得半点的借口!

(巴甫洛夫将军)

兵团、集团军、方面军、纵队的区别,哪一个规模大,级别高

这个问题极不专业,任何简单的排序都是耍流氓,原因只有一个:任何一支军队或者一个国家的军队,都有自己的一套编制体系和称谓标准,也存在一个编制名词被多支军队使用的情况,那么它的级别和规模就不尽相同。正确理解编制问题的关键,在于必须放在一支特定的军队、一个特定的时期去比较,比如二战时期日寇的“军”最多可以下辖七个师团20多万人,能跟国民革命军的一个军级单位划等号吗?

那就先说我军,如题所述的四个编制名称在革命战争年代使用过三个:兵团、方面军和纵队,在红军的早期,则只使用过方面军和纵队的编制。井冈山的红四军在朱毛会师后下辖两个师五个团,期间在湘南受挫后损失较大,因此在挺进闽西时进行了缩编,在军部下面直辖三个纵队,军事主官称为“纵队长”,因为这个纵队编制其实只是“团级”,比如林彪就担任过红四军第1纵队的纵队长。

红军队伍发展壮大以后,便取消了纵队这一级编制,重新恢复到团、师、军的逐级编制级别,再以后有了军团、方面军的编制,三大苏区的部队在长征期间番号分别为红一、红二和红四方面军,当然了,红军毕竟还很弱小,番号确有虚张声势迷惑敌人的作用。比如红一方面军出发前86000余人,红四方面军峰值时也有80000余人,而贺老总的红二方面军两个军团加一个红32军,也不过13000余人,跟二战时期苏军的方面军自不可同日而语。

因此某种意义上,“纵队”其实是一个不好界定级别时的临时性建制单位,抗战时期八路军也组建过若干纵队,比如彭雪枫的八路军第四纵队、黄克诚的八路军第五纵队等等,最初的级别相当于“旅”,兵力有数千人上下,随着部队的发展又可以壮大到上万人,已经等于或大于“师”级了,所以这会的纵队军事主官,可以称为司令员了。黄克诚纵队南下增援陈粟后,即被改编为新四军第3师,足足有20000多人。

到解放战争初期,各军区组建野战军时,为了迷惑敌人和避免政治上不必要的麻烦,纷纷在野战军之下组建“野战纵队”,比如粟裕的华中野战军初建时就下辖四个野战纵队。各解放区由于原来的情况不同,因此有的是纵队下辖数师、有的是纵队下辖数旅,各纵兵力从10000到20000多人不等,华东野战军正式成立时,个别纵队突破了30000人。到解放战争中期,各野战军的纵队兵力普遍增加,部队发展了嘛。

直到1948年11月,西柏坡正式发出了统一全军编制和序列番号的命令,原来的野战纵队改称为“军”,原来下辖的师或者旅统一改称为“师”,以三三制的原则再下辖团、营、连等作战单位。在此之前,东北、华北和华东我军,为遂行大兵团作战任务,已经着手把二到三个纵队整合为一个兵团,但是番号都是自拟的,也是直到西柏坡命令下达后,才开始正式排序,比如华野就整编为第7、第8、第0和第10共四个兵团,每个兵团再下辖三个军。

革命战争时期,我军并未组建“集团军”编制,而是在1985年左右实施军改时,将原来的各“军”通过合成化、现代化而升格为“集团军”,但下级建制直接为旅,跟二战时期的集团军建制是有区别的。比如人民军队的首长有大军区职、正军职或者正师(旅)职,你听过“正集团军职”吗?这个原理得吃透,不细说了。

然后再说国民党军队,如题所述的四个编制名称在大陆期间全部使用过,抗战爆发之前的编制称谓和级别太乱,受篇幅所限暂不介绍。1937年8月以后,开始组建战时“集团军”编制,理论上应该下辖两个以上的军,但是在抗战爆发前后已经有了军以上的“军团”编制,所以在1937到1938年间,这两个级别差不多的编制其实是同时存在,最终各军团要么裁撤、要么都改制为集团军。

兰封会战和武汉会战期间,为了指挥规模庞大的参战部队,开始设置“兵团”一级,不过这一时期的“兵团”的规模是比较大的,比如武汉会战期间,长江两岸的第五、第九战区部队被编成四个兵团,分以薛岳、张发奎、孙连仲、李品仙为兵团总司令(注意是总司令),其中李品仙的第四兵团居然下辖七个集团军、三个军团共17个军的部队,由于指挥层级太过复杂,1939年以后兵团建制被取消(同时取消的还有旅),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战区、集团军、军、师、团的战斗序列。

1944年底为整理西南地区的军队和接受美援,在昆明设立陆军总司令部,然后把原第四、第九战区和调入湘黔桂粤各省的军队,统一整合为四个“方面军”,以卢汉、张发奎、汤恩伯和王耀武分任方面军司令。每个方面军分辖四至六个军不等(大约相当于两个集团军)的兵力,编制级别高于集团军,但是又略低于战区,属于非常时期的特殊产物,抗战胜利后方面军编制被取消。

解放战争初期,蒋军野战部队主要使用整编军、整编师、整编旅的作战序列,由于整编军的编成数量不多,在遂行战役时经常组建临时性“兵团”建制投入战场,然后兵团直辖整编师(或军)。此时的兵团没有固定编制,只能概述为辖“两个以上的整编师(或军)”,比如豫东战役时区寿年兵团只有两个整编师,而汤恩伯在孟良崮战役时的第一兵团则下辖八个整编师。

这一期间蒋军也有“纵队”的建制,基本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特种兵混编的直属机械化部队,也就是所谓的“快速纵队”,就编制级别和兵员数量来看,相当于“装甲旅”的规模,比如豫东战役时黄百韬临时兵团就下辖一个整编师、一个快速纵队和少数交警部队。二是如果兵团规模太大时,在作战中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