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征高句丽,为何放掉了高句丽俘虏,单单坑杀了靺鞨战俘?关于安全的诗歌短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唐太宗李世民征高句丽,为何放掉了高句丽俘虏,单单坑杀了靺鞨战俘

太宗皇帝发动的东征高丽之役,以安市城之战打得最激烈。当时高丽出动十五万大军,以高延寿为统帅,援救高丽。太宗皇帝采取围城打援之战术,大败高丽援军,俘虏三万多人。后来,太宗皇帝把三万名高丽战士遣返回国,却把三千多名靺鞨战俘全杀掉。那么,靺鞨与大唐有什么恩怨呢,竟让太宗皇帝要痛下杀手。

在大唐建国之初,靺鞨是归附突厥。当年突厥处罗可汗曾经想调用奚、契丹、靺鞨等军队进攻幽州,只是由于处罗可汗突然去世,未能成行。后来,突利可汗归降大唐,靺鞨部落也遣使入贡。但是,靺鞨并未真心归附,突厥被李靖所灭后,北方的薛延陀部落乘机崛起,成为北亚之一大势力,靺鞨便依附薛延陀。

后来,唐太宗打算让阿史那思摩重建突厥,以作为拱卫大唐北疆之屏障。阿史那思摩对大唐颇为效忠,他北渡黄河,在定襄设立牙帐。薛延陀的真珠可汗当然不想阿史那思摩北进,遂率靺鞨、回纥等部落共计二十万人,把阿史那思摩赶回长城以南。此举大大激怒了唐太宗,大举出兵讨伐薛延陀,并派宇文法到靺鞨部落。靺鞨人见风使舵,转而投靠大唐,进攻薛延陀。

在高丽权臣泉盖苏文发动政变杀死高丽王后,唐太宗考虑对高丽动武,当时他的想法,是征召契丹与靺鞨的部队,进攻高丽。然而,靺鞨人一直首鼠两端,在关键时刻,又倒向高丽一边,与大唐对抗。

在安市城之战中,高丽援军统帅高延寿麾下十五万大军,除了本国军队外,还有靺鞨的军队。这十五万大军,有两万多人被唐军杀死于战场,另有三万六千八百人沦为战俘,其中靺鞨人三千三百人。

由于战俘太多了,养活这些人要消耗大量的粮食,这对唐军的粮食补给是一个巨大的压力。如果把三万多战俘全部处死,又实在太残忍。于是唐太宗采取一个折衷的处理方法,他留下三千五百名高丽官员,将三万名战士悉数遣返回高丽。这在古代战争中,确实非常少发生的,因为战俘都是训练有素的士兵,在战争尚未结束时,将士兵遣返回国,无疑是加强敌军的力量。但是唐太宗很慷慨地将他们释放了,这些高丽士兵都跪倒在地,连呼万岁,欢呼声在数十里外都可以听到。

但是对于三千三百名靺鞨部落的战俘,唐太宗却丝毫不怜悯,下令集体坑杀。为什么唐太宗放过高丽人,却不放过靺鞨人呢?因为高丽人好歹是堂堂正正的战士,而靺鞨人在唐太宗眼中,是不折不扣的投机分子,屡降屡叛。皇帝认为,必须要给予惩戒,杀鸡骇猴,故而将靺鞨战俘全部坑杀。

关于安全的诗歌短诗

生命是一次旅行

路途上景色诱人,

但踏上征途便不能回返,

生命是那么美丽,

请不要让它沾染鲜血和眼泪,

它是那么脆弱,

在安全事故面前,

轻易的就烟消云散。

有关消防安全的诗歌

小学生防火安全知识小诗歌

一、防火常识

突遇火灾莫惊慌,心定方能有主张。

能扑救时快扑救,呼喊他人离火场。

扑救不及快撤走,报警拨打“119“。

火场地址要讲清,区县街路及楼层。

有无爆炸危险品,有无人员困其中。

报警之后莫耽搁,迎候消防伏火魔。

二、初期灭火

火初起时扑亦易,全力扑打莫迟疑。

就地取材用水浇,正确使用灭火器。

油锅起火别浇水,被毯浸湿覆盖之。

电器起火勿蛮干,先断电源是关键。

衣服起火赶紧脱,或就地滚压灭火。

头发着火莫乱跑,衣服包头用水浇。

三、火场逃生

火场逃生要镇定,急寻出口保性命。

浸湿毛巾捂口鼻,弯腰靠近墙边行。

困在屋内求救援,临窗挥物大声喊。

床单结绳栓得牢,顺绳垂下亦能逃。

遇火电梯难运转,高层跳楼更危险。

生命第一记心间,已离火场勿再返。

安全征文500字关于生产安全的征文

安全是一种尊严,它既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更是对生命的尊重。安全是一种文明,是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安全是人生幸福的港湾,是爱护和保护人的生命不受损害。有了安全,才有欢乐和温暖,有了安全,才会拥有美丽的人生。

安全生产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和稳定,是一切工作的基础,更是涉及职工生命安全的大事。“高高兴兴上班来,平平安安回家去”是我们每一天上班时恪守的信念。但是如果失去了安全也就失去了保障,极易出现安全事故。

对于安全生产,我一直以为安全和生产是同等的,但现在知道,更重要的还是安全,首先应该是安全的生产,然后是生产的安全。生产与安全对于我们来说,对于我们的国家来说,都是一样的重要。

责任重于泰山,安全生产关系到企业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

生产和安全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许多企业不重视安全带来的结果带来的是血的教训,是停产和关门的结局,可以说,安全保障是搞好生产的首要前提,搞好安全工作也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为了和谐美好的明天,为了整个社会少一点悲哀,多一份欢笑,更是为了个人的安全,家庭的幸福,母亲的微笑,爱人的牵挂,儿女的祝愿,请绷紧“安全”这根弦,让我们以事故教训为戒,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克服侥幸心理,真正做到安全生产,从我做起。

古人云:“知足而常乐”,古人又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怎样解读它们的辩证关系

我对古人讲的话,是这样理解的:

古人云,知足而常乐。其意思是指人的欲望而言。人有一定的欲望,对生活有合理的需求,是没有错的。是知足范畴之內的。在自已能力的许可情况下,容易知足而得到快乐。相反,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那种超出自已的能力,不可企及的欲望,为追求更多而给自已带来的巨大压力,能让自已快乐起来吗?

古人又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什么意思呢?是指人在忧患之中,头脑是清醒的,亦是冷静的。生活目标也很明确。有一种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哲理之思,并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不容易迷失自已,轻易犯错而损害自巳。死于安乐,是指人生顺境,有充分的物质条件,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名望。所以对自已不设限。客易盲目乐观,迷失自已,乐极生悲,闯下难以挽回的损失及灾祸。不入死局而何为?

所以,古人云,知足常乐也好,还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罢,是古人通过自已和他人的人生的遭遇,挫折与失败总结出来的人生大智慧。非常值得我们现代人加以借鉴和采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有历史和现实意义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两句话出子《孟子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