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的文学价值是什么?西汉的抒情赋有什么样的内容特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离骚的文学价值是什么

问题:《离骚》的文学价值是什么?

欲解释清楚《离骚》的文学价值,应该先解释什么是《离骚》。

《离骚》,是《楚辞》的篇名。作者为战国时期的楚人屈原。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 名平,字原。湖北秭归人。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也是《楚辞》这一文学体裁的创始人。

《楚辞》,指的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制的一种新的诗歌。与《诗经》相比较,《楚辞》的句式较长,篇幅扩大,不采取回环复沓形式,更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楚辞》的作品中,以屈原所作为最多,质量最高,所以说,他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因此,后世也将《楚辞》这种文体称为“骚体“。

在文学史上,常常以“风“、“骚“并称。风,指的是《诗经》,骚,则是指《楚辞》。

离骚,过去的解释为离愁,也有解释为遭遇忧愁的。现代的解释为牢骚。

《离骚》是一篇自叙性的抒情诗。全诗可以分为两部分。

在第一部分中,诗人叙述了自己的身世和政治上遭受排挤打击的遭遇,表示为坚持美好的政治理想而宁死不屈。

第二部分中,描写了诗人上下求索的情形,中间织入了许多的神话奇闻和幻想,但是求索的结果,却是令诗人完全绝望。

在这种情况下,诗人选择的是以身殉国,“从彭咸之所居“。也为我国人民留下了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和节日。

《离骚》等等作品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发展创造出来的,这种写作方法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写作格式,其想象力更丰富,文字使用更为华丽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是一种独特的诗体,在我国的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离骚》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以及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了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这也是对后世文学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这正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文中部分资料,取自网络)

|

西汉的抒情赋有什么样的内容特色

西汉抒情小赋主要以字句温婉为主,多以作者的亲身感受和真实所想,让人感觉情真意切或是感动。抒情即是抒发自己的情感,文章篇幅一般不会太长,但是精炼,耐读,引人入胜。 大致分为纪行赋、述志赋、托物言志赋、爱情赋四种类型,折射当时时代精神,即强烈的愤激情绪、冷静的理性精神、现实的入世精神和无为自然的道家思想。

在结构上,一般都有三部分,即序、本文和被称作“乱”或“讯”的结尾。写法上大多以丰辞缛藻、穷极声貌来大肆铺陈,为汉帝国的强大或统治者的文治武功高唱赞歌,只在结尾处略带几笔,微露讽谏之意。

汉赋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哀二世赋》《长门赋》《美人赋》

枚乘:《七发》(楚辞体)《柳赋》《梁王菟园赋》

贾谊:《鵩鸟赋》

扬雄:《河东赋》《校猎赋》《长杨赋》

王褒:《洞箫赋》

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被后世誉为汉赋四大家。

最早写赋并应用的当是荀子

汉代名臣贾谊,是在何种情况下才写出赫赫有名《吊屈原赋》的

要了解屈原和贾谊这两个人的生平事迹,就必须阅读司马迁的《史记》。巧合的是,司马迁也将这两个人并列起来,写了《屈原贾生列传》。这说明,他们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也许,正是这些相似之处,令贾谊对屈原产生了惺惺相惜,甚至有点崇拜的感情,因而才有了《吊屈原赋》。

创作背景

《吊屈原赋》究竟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个问题,贾谊在序言中已经给出了答案:

谊为长沙王太傅,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屈原因被楚王流放,感到报国无门,人生无望,于是投汨罗江而死。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贾谊的时代,只比屈原晚了一百多年,他自然对屈原更加了解,也更能对屈原的遭遇感同身受。

那么,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据《史记》的记载,贾谊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天才,十八岁便名闻天下,二十岁出头就得到了汉文帝的赏识和重用。他不但长于文章辞令,更是一位有见识的政治家。

然而,在汉初无为而治的基本国策下,贾谊种种富有远见的建议,大多不被采纳;而他本人也因为锋芒过盛,遭到了朝中大臣的嫉恨和诽谤。久而久之,汉文帝便逐渐疏远了贾谊。到后来,甚至将他贬到了偏远的长沙国。

正是在去往长沙国的路上,贾谊创作了《吊屈原赋》。

屈原与贾谊的相似之处

司马迁将这两人并列合传,是有他的道理的。屈原和贾谊,在才华上、性格上以及人生际遇上,充满了相似点,说他们是隔代的知音,一点也不过分。

  • 才华

仅仅用“才华横溢”来形容他们两个人,略显单薄。事实上,屈原和贾谊在各方面都非常优秀,可以说是全能的天才。

《史记》对屈原的评价是: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总的来说,屈原是能说会写记性好、有见识且气场强大,绝不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文人。也许在他本人的心中,更愿意自己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而非诗人。

贾谊同样如此。他在少年时代,以“诵诗属书闻于郡中”,通晓诸子百家,被汉文帝任命为“博士”。可以说,在知识量和记忆力方面,贾谊并不输给屈原。

至于政治才能,贾谊甚至要超过屈原。毕竟,屈原并没有给后世留下太多政治上的“干货”,但贾谊却有大名鼎鼎的《过秦论》、《治安策》、《论积贮疏》等政论文章。

这些文章里的观点,有很强的预见性和实用性,可惜并未被汉文帝重视。后来汉武帝采取的政策,如:推恩令、重农抑商,重视礼法等,基本上都能从贾谊的文章里找到源头。

  • 性格

同样是年少成名,同样是鹤立鸡群,屈原和贾谊身上都免不了有一些清高和孤傲。用屈原的话说,叫“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

像他们这样的天才,大多难以与众人打成一片,功利点说,他们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一不会察言观色,讨好领导;二不会左右逢源,讨好同事。因此,屈原和贾谊,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嫌弃和诽谤。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屈原和贾谊都是大公无私之人。他们不在乎个人荣辱,只要是对国家有利的建议,便直言不讳,哪怕这些建议会给自己带来不幸。

他们也都是理想主义者,无法理解世俗的规则。有了某种想法,便义无反顾地去推行,很少考虑到现实的可行性,也不愿意去妥协。因此,往往很难把事情做成。

  • 人生际遇

屈原和贾谊的人生轨迹,几乎是一样的。经历过多次起起伏伏,最终都走向了不幸。

首先,他们的起点都很高。

屈原是楚国的贵族,凭借着自身才华做到了“左徒”一职,这个职位能够参与国事讨论,并负责外交,地位十分重要;而贾谊同样成名很早,在被汉文帝召为“博士”后,不出一年,就升到了“太中大夫”。根据《汉书·百官公卿表》的记载,太中大夫,秩比千石,掌议论。这同样是一个不小的官,更何况贾谊此时才二十多岁。

后来,他们都因为年轻气盛,遭遇了人生第一次低谷。原因也一样:遭人嫉恨。

嫉恨屈原的人叫上官大夫,他向楚王进谗言:污蔑屈原独揽大权、居功自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