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工艺种类(春秋时期的漆器都有哪些种类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春秋时期的漆器都有哪些种类

春秋时期的漆器除了木胎,还有竹胎、石胎和铜胎。漆器的种类有饮食器如杯、盘、豆、勺、俎、壶等。家居用器如奁、盒、几、案、床、衣箱、屏风等。兵器如漆弓、漆盾、甲胄及各种兵器的杆、柄、鞘等。乐器如琴、瑟、鼓、笙等。生产用器如工具箱、工具鞘等。丧葬器如葬棺、椁以及镇墓兽等。交通工具如车、船等。此外,还出现了纯艺术形态的观赏性漆器工艺品。

中国古代漆器的分类与制作方法有哪些

1.一色漆器
一色漆器,指通体光素一色,不加华饰,《髹饰录》中的所谓质色,就是指这种漆器本身质地的颜色。
一色漆器主要有黑、朱、黄、绿、紫等一种颜色的漆器。根据考古发现,最早的一色漆器出现在原始社会,以后历代均有作品传世,以朱、黑、紫三色最为常见。
(髹饰录》中把金漆也归到一色漆器类中,名曰“金髹”“浑金漆”或“贴金箔”。金漆的做法是在黄色、朱色、黑色等漆表面刷一道黏漆,叫做“打金胶”,然后把金箔或金粉粘贴上去。一色金漆常见的实物以佛像居多,也有漆匣、漆盘、漆碗、漆盒等。
2.罩漆
罩漆,相当于《髹饰录》的罩明门。其做法是在色漆或描绘完工后,上面再罩一层透明漆,因罩漆下面的底色不同,而有种种不同的名称。《髹饰录》主要将罩朱漆、罩黄漆、罩金漆、洒金等几种做法归人“罩明门”。
《髹饰录》描饰门中还有一种描金罩漆,也应归人罩漆类。“它的做法是:在黑、朱、黄等漆地上作描金花纹,花纹上用朱色或黑色勾纹理,最后罩透明漆,北京匠师分别称之曰‘金箔罩漆开朱’和‘金箔罩漆开墨。’”。
各种罩漆的特点,就在于它罩了一层透明漆之后,表面显得光亮润泽,花纹隐现,极为雅致。但因罩了一层透明漆,透明漆下的底漆颜色比不罩的要深一些。
罩金漆出现得较晚,以宫廷中的罩金漆实物较多。尤其到清代多用于帝后御用的宝座、屏风等,小件器物也有用罩漆方法制成的。罩过的金漆在透明漆的下面透出金色的光彩,与“明金”差别较大,但罩漆的优点保护了金色不易退色或磨损。
3.描漆
描漆相当于《髹饰录》中的描饰门,包括描漆和描油等。
描漆就是在光素的漆地上,用各种彩色漆来描绘花纹;描油,又称描锦,是以桐油代漆,调制出各种鲜艳的颜色绘制出花纹。
古代彩绘漆器有只用彩漆或只用彩油者,但更多的是二者兼施。先秦以前,漆器均为描彩漆,自汉代漆器出现油彩以后,油彩的使用日渐增多,使漆器的色彩更加艳丽和丰富多彩。明清两代,漆器上油彩的使用已相当普遍,有的漆器花纹几乎全部使用了油彩。
4.描金
描金又名泥金画漆,即在漆地上加描金花纹。一般做法是:在退光漆地上用朱漆或黑漆画花纹,待干后,在花纹上打金胶,然后将金贴或描上去。描金原料,有的只用一种金箔,故花纹金色如一。有的用两种或三种金箔,如用赤金、苏大赤金、库金,使颜色显现不同。利用这些颜色不同的金箔分贴丕同的花纹,使金色花纹呈现出色泽的变化,犹如绘画之设色,《髹饰录》中称这种做法为“彩金像描金”。还有用漆灰堆出凸起的花纹后再描金或贴金的识文描金做法。
漆器上使用描金的做法,最早见于考古发掘的是河南信阳长台关2号楚墓中的彩绘漆棺,上面有用描金绘成的变形风纹图案,表现出较为完美的描金技术,开创了我国描金漆器之先河。汉代以后,描有金色花纹的漆器多有发现,明清两代已成为漆器的一大种类。
5.堆漆
堆漆相当于《髹饰录》中的堆起门。堆漆,顾名思义是把漆堆积起来之意。堆漆包括“识文”和“隐起”两种做法。识为高起之意,所谓识文,就是用漆灰或稠漆堆画出高于漆面的花纹之后,不加雕琢。而加饰雕琢的做法称为“隐起”。这两种漆器都是用堆漆的方法做凸起的纹饰,再在堆漆的纹饰上加饰色漆。
西汉马王堆1号汉墓中出土的第二层套棺上的云纹轮廓线条明显凸起,色彩脱落,露出深色的线条,其物质究竟为漆灰还是油灰,还需作进一步分析,但做法与堆漆相同。长沙砂子塘木棺墓的棺木挡板上,其彩绘磬上的圆点谷纹,乃是用稠漆堆起,这是堆漆做法的最早例证,这种做法可能为西汉漆工的一种新兴的装饰技法。唐宋时期均见堆漆技法的使用,唐代堆漆的例证是保存在日本的鉴真法师雕像,其五官及衣纹凸起部分均为漆灰堆塑。到宋代,堆漆技法已渐臻成熟,在建于北宋初期的苏州瑞光寺塔内发现的真珠舍利宝幢座上,贴有供养人、宝相花及狻猊等花纹,均用堆漆方法制成。明清两代此种技法最为常见,尤其是堆漆与描金相结合,故有识文描金和隐起描金等名称。
6.填漆
填漆即填彩漆。其做法是先在漆器上阴刻花纹图案,然后在花纹内填入色漆,干后经磨平呈现出光滑平整的效果。按黄成《髹饰录》所讲填漆有磨显和镂嵌两种做法。杨明加注为:“磨显填漆,(桼+包)前设文;镂嵌填漆,(桼+包)设文。”
“(桼+包)”是指漆器的最后一道漆,“糙漆”即(桼+包)漆前一道漆。磨显填漆,是在做完糙漆之后,未做(桼+包)漆之前,在漆地上用稠漆堆起花纹轮廓,然后在花纹轮廓内用所需色漆填平。这样通体均处于同一平面上,然后经打磨而成,因此可以说磨显填漆就是先堆后填的做法。
镂嵌填漆是用先刻后填的方法做成,即漆成之后,直接在漆地上镂刻出低陷的花纹,填平色漆,经打磨而成。此种技法在《遵生八笺》中有载:“宣德有填漆器皿,以五彩稠漆堆成花色,磨平如画……”《帝京景物略》载:“填漆刻成花鸟,彩填稠漆,磨平如画,久愈新也。”以上两书所载,前者是“以五彩稠漆堆成花色”,后者是“刻成花鸟,彩填稠漆”,一堆一刻,两者最后同是“磨平如画”,即是《髹饰录》中填漆条讲到的磨显与镂嵌。
填漆实物最早的实例是江苏武进县南宋墓出土的填朱漆斑纹地戗金山水花卉纹长方盒,盒面《柳塘图》空地细钩密密麻麻的圆点纹,圆点内填红漆,这是我国填漆技法的雏形,到明清两代填漆技法已相当娴熟。明代永乐年间的官办漆工作坊果园厂,就以生产填漆和雕漆器物最为出色。
7.雕填
雕填的做法是:先用填漆的方法做好花纹,然后沿着花纹轮廓勾出阴文线,在勾出花纹上的纹理之后,在阴文线内填金,实际上是一种把填漆与戗金两种方法结合到一块的新技法。
从现有收藏的明清雕填器看,许多被称为雕填漆器的彩色花纹,有的是刻后用色漆填成的,为真正的雕填做法,也有的是用色漆绘成之后剔刻阴线填金的。雕填在《髹饰录》中被称为“戗金细钩填漆”和“戗金细钩描漆”,这是根据两者不同的做法来命名的。这两种做法虽有不同,但其外貌却十分相似,只有仔细审视才能分辨出来。现在文物业把两者统称为“雕填”。
8.螺钿
在古代,人们把螺钿叫做钿嵌、陷蚌或坎螺。宋人方勺在《泊宅篇》中称之为螺填,元末陶宗仪《辍耕录》中有螺钿之名,黄成在《髹饰录》中称它为陷蚌、坎螺等。螺,指的是嵌物的质地,钿是装饰的意思。徐铉在《说文》新附中说:“钿,金华也。”《集韵》也说:“钿,以宝饰物。”螺钿一名至今仍沿袭使用。
螺钿漆器,即指取材于各种贝壳的天然色彩与美丽光泽的最佳部位,分层剥离和磨制后,根据设计图案需要,镶嵌于漆器表面作为装饰。镶嵌的螺片有厚有薄,故有厚螺钿与薄螺钿之称,因厚螺钿壳片较厚,硬度大,文物业又称之为“硬螺钿”。薄螺钿,因裁切精薄如纸,又谓之“软螺钿”。《髹饰录》中黄成称:“螺钿……百般文图,点、抹、钩、条,总以精细密致如画为妙。”即指薄螺钿镶嵌出来的效果而言。厚螺钿较薄螺钿精细密致的程度差一些。
还有一种“衬色螺钿”,也叫“衬色甸嵌,即色底螺钿也”。所谓衬,即衬托之意,是以透明的贝壳薄片裁切出花纹,下面再衬托上不同的色彩后嵌贴到漆器上,即等于人工设色。所衬各种颜色是通过透明壳片而显色,故呈现出色彩晶莹、温润的效果,如黄成所说“各色莹彻,焕然如佛朗嵌”。“佛朗嵌”,即“掐丝珐琅”,今人俗称为“景泰蓝”,黄氏所说衬色螺钿漆器上的色彩效果与景泰蓝相若。
我国用蚌片、蚌泡镶嵌在漆器上作为装饰的做法,早在西周墓中已有多处发现。北京琉璃河西周墓地中发现镶有不足2毫米厚蚌片的漆??,镶嵌的图案极其工整细致,证实了西周的螺钿漆器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把我国螺钿镶嵌工艺的时间上溯到了西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