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免费阅读(清人编《唐诗三百首》收录杜甫诗最多,但杜诗为什么在唐时并不受推崇
发布时间: 2023-07-17

清人编《唐诗三百首》收录杜甫诗最多,但杜诗为什么在唐时并不受推崇

谢谢。

唐朝是中国诗歌走上巅峰时刻的代表者,同时也是将中华文化推向高潮奠基石。唐朝人在大唐盛世的华庭里,思想是开放的,生活是优遇的。

然而杜甫所遇到的时代,正是大唐帝国即将没落的时候。唐人的心目中还幻想着大唐再度崛起,可是历经了(安史之乱)的唐朝,如风烛残年的老人,已没有什么回天之力了。

杜甫的诗为什么在唐朝没受到重视呢?原因如下;

一。杜甫的诗歌是写实派的,把现实中事实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试想唐朝统治阶级是喜什么样的诗歌!不得而知呀!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

当然杜甫这样的诗歌很多很多,感谢杜工部为我们提供了真实的唐朝。

二。唐朝的人们思想陈旧,封建主义根深蒂固。他们喜欢安逸潇洒的田园诗歌,爱情诗歌,边塞的,友情的,誉文的诗歌。尽力维护统治阶级的脸面。又如杜甫的(望春)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三。杜甫之所以不招待见,是因为他说了实话。在一个问题就当时乱世,百姓能有几个静下来读诗歌啊!忙于顾命还不及呢。所以杜甫失去了当局的支持,民众读者。他的诗歌沉睡在诗海里了,没多少知道他的存在。

可惜一代诗史大家,命运交错颠沛流离。一生诗歌大约1500多首,汇集在(杜工部集)中。以致后人发现了这颗明珠,将他大部诗歌发表出来,我们才知道他原来是如此的伟大啊。

你喜欢《唐诗三百首》吗

我非常喜欢《唐诗三百首》。尤其喜欢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杜甫的那首《登岳阳楼》的诗句,闲余之时我便在心里默念: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吳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昔闻洞庭水”,杜甫说明自己对洞庭湖向往已经很久,“今上岳阳楼”心愿终于得以实现。诗人登楼之初的那种兴奋之情,跃然纸上。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战国时吴地在洞庭湖的东边,楚地大部分在洞庭湖的南面,洞庭湖汪洋万顷,仿佛在东方的吴和南方的楚之间划开了一道大的裂口,八百里洞庭碧浪摇空,日月星辰出没其中,仿佛天地也白夜浮动在她的洪波之上。十个字就把洞庭湖的壮伟开阔异常生动地写出来了。“坼”字,“浮”字,精准有力,把洞庭湖的气势充分表达出来。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写登楼观赏湖景所引起的个人身世之感。“无一字”指同亲戚朋友音信全无“有孤舟”指自己长年漂泊,惟有小船相依为命。远离家乡,隔绝亲友,成年栖身在小船之上,漂流在江湖之间。现在登上岳阳楼,眼前的湖景是这样空阔浩荡、壮丽多姿,想到自己的身世却是如此落寞。相形之下,更加深了自己的孤独漂零的感觉。最初登楼的喜悦兴奋之感,很快就消失了,随之而来的是对自身遭遇的深沉的感叹。客观景物的广阔同诗人内心的孤独之感,形成尖锐的矛盾,诗人开始的兴奋与后来的沉痛也形成强烈的对比,反映在诗里。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前一句的意思是:在关山的北面正发生激烈的战争。后一句的意思是:凭靠着岳阳楼的栏杆上不住热泪横流。据记载,杜甫登岳阳楼的这一年,吐蕃从西北进攻唐王朝,唐朝派郭子仪等人率大兵进行抵御。“安史之乱”的内忧刚刚过去,外患接着产生,杜甫因此而引起对于时局的深重忧念。“戎马关山北”从个人的不幸扩展到时代的灾难,诗的境界又为之一跃,出人意表,引人深思。有此一句,诗人的胸襟怀抱才同洞庭湖的壮阔景象相称。杜甫的伟大也由此而充分显示出来,结尾一句用“凭轩”二字照应登楼,“涕泗流”既是为个人的坎坷漂泊而流泪,也是因伤忧国而痛哭,慷慨苍凉,内含深厚,我仿佛看到衰老的诗人在岳阳楼上面对着洞庭湖的浩淼烟波而眼泪纵横的生动形象。

在杜甫这首《登岳阳楼》诗里,诗人的感情,始则以喜,继而以忧,始而忧己,继而忧国,一直到慷慨淋漓,涕泪滂沱,表现出复杂的状态,急剧的变化。诗句也就随着感情的变化而顿挫跌宕,波澜起伏,震撼人心。

欣赏唐诗三百首中,张九龄的望月怀远,需要注意什么

问题:欣赏唐诗三百首中,张九龄的望月怀远,需要注意什么?


前言

好像没有什么特别要注意的,就是一首普通的五言律诗,《望月怀远》全诗如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首诗的释义很容易找到,老街说下阅读古诗词需要注意的小知识。

一、入声字 今古韵不同的现象。

《望月怀远》是一首标准的五言律诗,每一句都严格合律。因此我们会发现,按照普通话的平仄来看,有几句似乎是出律的。

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

这两句的句式是: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问题出在夕、烛这两个字,一个一声,一个二声。但是这两个字在古韵中都是入声字,属于仄声,【夕:十一陌】、【烛:二沃】 。

因为这两个字,出在平仄严格的位置,因此我们比较好判断,他们一定是仄声字。

夕、烛,这两个都是仄声,因此这两句黏连无误: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没有犯失粘的问题。

但是有个字,因为出在平仄不拘的位置,就不太好判断了。

二、不、觉,是平声还是仄声?

1、觉

披衣觉露滋。

平平中仄平,第三个字可平可仄,所以这首中“觉”不太引人注意。感觉知觉的觉,在普通话中是二声jué,但是在古韵中是入声,入声三觉,也是仄声。

觉是多音字,还有一个常用的在 去声十九效,睡觉的意思,这和今天的音义差不多, jiào。

也就是说,觉,这个字在诗词中,都是仄声,没有平声。

2、不

不堪盈手赠,中平平仄平.。

虽然第一个字平仄不拘,但是这里的不是仄声,在入声【五物】韵部。不,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否定,都是仄声字。

例如:獨守孤城死不降;自去自來人不知;相似令教人不疑。

不,也有平声,在平声的【尤】部,与【有】韵部中的“否“通。这个“不”,常常用一句话的最后一个字,表示“否”的意思,但是用作平声。

例如《留题座主和凝旧阁》作者:李瀚 (唐):

座主登庸归凤阙,门生批诏立鳌头。玉堂旧阁多珍玩,可作西斋润笔不。

《出真州 其六》 宋·文天祥:

天地沉沉夜泝舟,鬼神未覺走何州。明朝遣間應無是,莫恐元戎逐客不。

三、情人怨遥夜 锦鲤翻波用在第几句?

熟悉格律诗的朋友,都知道这句是锦鲤翻波:平平仄平仄,这是平平平仄仄的变格,是律句常见的句式。

不过,有些朋友常常说,这种句式只用在倒数第二句。其实不然,在第1、3、5、7句都可以见到,这首诗中张九龄不就是用到了第三句吗?

例如唐朝刘希夷的五律《览镜》就分别用在了第一句和第五句:

青楼挂明镜,临照不胜悲。白发今如此,人生能几时。

秋风下山路,明月上春期。叹息君恩尽,容颜不可思。

青楼挂明镜,秋风下山路,都是平平仄平仄。

马戴 (唐)的《落日怅望》,也分别用在了第一句和第五句: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一何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色隐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结束语

张九龄是开元时期,唐玄宗的明相,他在唐中宗李显景龙初年(707年)进士及第。从张九龄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格律诗已经很成熟了,五言排律甚至成为试帖诗的主要诗体。

据说这首《望月怀远》写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遭贬荆州长史以后,三年以后张九龄就去世了。

@老街味道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