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不立朱棣(朱元璋为什么不立朱棣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朱元璋为什么不立朱棣

朱元璋不立朱棣是因为立嫡立长是规矩。

按照当时的制度而言,太子朱标去世之后,新太子的人选应该由二皇子继承。只不过二皇子实在是不堪大任,在经过考虑之后,朱元璋立了长孙朱允炆为太子 ,如此也算是“立嫡立长”,不会破坏沿袭依旧的宗法制度。

而且朱元璋认为想要坐稳江山必须要有水平,因此他一直非常重视教育,所以在选择继承者上,朱元璋本身并不想选择跟自己太过相像的人,正如此前朱元璋所说,朱棣英武似朕,他也知道这个四儿子和自己有很多相似之处,甚至还完美继承了他的残忍、暴戾,这都是朱元璋不看好的地方。

尽管当时朱元璋更加喜欢四儿子朱棣,但他实在担心一点,那就是如果立朱棣为太子,就相当于开了不立长的先河。这极有可能导致后世子孙之间产生更加严重的“夺嫡斗争”。所以才放弃了立朱棣为太子。

朱棣简介: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代皇帝,1402-1424年在位。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应天,时事征伐,并受封为燕王,后发动靖难之役,起事攻打侄儿建文帝,夺位登基。死后原庙号为“太宗”,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为“成祖”,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

明成祖在位期间完善政治制度,发展经济,开拓疆域,迁都北京,编修《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下西洋,使明朝发展到顶峰,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明成祖也被后世称为永乐皇帝或永乐大帝。

历史上朱元璋为什么不立朱棣为太子

历史上朱元璋不立朱棣为太子主要是因为朱棣的出身。

在朱元璋的众多子嗣中,朱棣排行第四,按制度来说他是无论如何也当不成太子的。何况当时的太子是朱标,是马皇后所生,可谓是名正言顺。

朱棣虽也贵为皇子,他的生母却是一位妃子,在当时的朝代来说,他的血脉相对其他皇子来说就没有那么纯正,没有那么的根正苗红。

朱棣在南京即位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江防都督陈瑄以舟师降燕,燕师渡江,下镇江,直逼南京。谷王朱橞与李景隆开金川门降,南京城陷,宫中火起,朱允炆不知所终。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己巳,朱棣在南京奉天殿即皇帝位,革除建文年号,改当年为洪武三十五年,次年为永乐元年(1403年)。从此开始了他二十二年的统治。

朱元璋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朱棣

朱元璋不把皇位传给朱棣原因除了朱棣不是长子外,还在于他脾气过于暴躁。朱元璋深知,假如朱棣做了皇帝,势必对其余皇子大动干戈,造成兄弟手足互相残杀的人伦悲剧。

《大明律》中有一些过分严苛的条文,朱允炆曾向朱元璋提出请求,参考《礼经》及历朝刑法对《大明律》中严苛条文进行修改,此举深得人心。

有鉴于此,朱元璋最终确定朱允炆为皇太孙。为了保证朱允炆顺利接班,他大杀功臣,对蓝玉、胡惟庸集团进行清洗,此外,还数次想对朱棣下手,派去探子搜罗燕王谋反的证据,试图为朱允炆拔去最后一根刺。

然而,朱元璋没能斗过病魔,1398年,时年70岁的朱元璋驾崩于应天皇宫(南京故宫)。同年,朱允炆继皇帝位。仅仅一年后,不甘皇权旁落的朱棣,就以“清君侧”的名义发起了靖难之役。

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建文帝朱允炆之叔父。建文四年(1402年)即位,在位二十二年(1402年—1424年),年号“永乐”。

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被册封为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年)就藩北平,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率军招降北元乃儿不花,声望日隆。建文帝即位后,厉行削藩 ,朱棣以奉天靖难为名,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 。

建文四年(1402年)攻破南京,即皇帝位。政治上,继续实行削藩政策,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官制机构,设置内阁和东厂;为加强对北方的控制,迁都北京。军事上,五次亲征蒙古,占领安南;积极经营边疆。文化上,修《永乐大典》。又疏浚大运河,营建北京紫禁城等。

统治期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永乐盛世”。但其五征蒙古、出兵安南 、派郑和下西洋以及迁都北京等都耗费了很大国力, 削藩政策的不彻底性也为其死后汉王叛乱埋下伏笔。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在第五次征蒙古回师途中,病逝于榆木川,享年六十四岁。庙号太宗,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葬于长陵。嘉靖时期改庙号成祖,改谥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传位太子朱高炽。

朱棣文武双全,在众皇子中能力出众,但是朱元璋为什么不让朱棣做太子呢

朱元璋没有选择朱棣做太子,除了他要遵循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立嫡立长的铁律之外,朱元璋身后的淮西勋贵和江浙系官员,更加支持太子朱标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朱棣并非马皇后所生,从“正统身份”的角度而言,已失先机。

朱棣和太子朱标年龄差距较大,所以作为长子来说,朱标继承皇位,根本没有问题。而且作为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就算朱标因病去世,朱棣的前面还有两个哥哥的存在。无论是怎么轮,也轮不到朱棣来当太子。

虽然朱棣在靖难之役以后,将马皇后尊为生母,但是根据现有的资料来看,不过是为了让自己继位更有合法性和权威性。《明史-成祖本纪》里面记载其为马皇后所生,并且朱棣在位期间,授意官员编撰《奉天靖难记》来说明自己的身份。但是在史料《南京太常寺志》中记载可不是这样,其实朱棣并非马皇后所生,而只是年幼时便与周王被寄养在马皇后那里。所以朱棣不是嫡子也非长子,在比较遵循礼教的朱元璋眼里,成为太子的可能性相对较低。

淮西勋贵与朱标更为亲密,朝廷威望方面朱棣再失机遇。

朱标出生于公元1355年,此时的朱元璋,还处于创业的道路上,前途未卜。他的出生,给了正在奋战的朱元璋以极大的鼓舞,所以在朱标成长的道路上,朱元璋给他找了很多江浙的大儒教他读书、写字、说话、做人。加上朱标为人谦和,性格大度,所以朱标和后来明朝建立后的江浙系官员关系良好。

而那时候和朱元璋关系密切一块起兵的领军将领们,对于朱标,也充满了好感。他们看着朱标一点一点长大,常遇春的女儿嫁给了朱标做妻,天然的和淮西勋贵们将利益捆绑的一起。文臣武将皆归心于朱标,朱棣在这方面又落后了一着。

朱棣作为外地藩王,很难与朝中权臣接触,在朝中并无实权。

朱元璋当初在设立藩王制度的时候,为了控制他们的权利,也为了限制他们的发展,明确规定外地藩王无诏,不可随意进京。就算是他们的母妃过生辰,这些藩王们,也只能在封地为母亲庆生。这个制度虽然不近人情,但是却有效控制的藩王们的发展和扩张,也阻止了他们和朝中权臣的交往。

虽然某些有野心的藩王,比如朱棣等人会刻意偷偷结交南京城内的某些太监,但在洪武一朝这些人毕竟能量较小,难以起较大的作用,他们给朱棣的帮助,也无非就是情报上的交易。所以只要藩王作乱,朝中的大臣们都不会为藩王们说一句好话。

结语

所以,朱棣不管是在血统,还是在人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