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联:多行不义必自毙,下联如何对?都说是“作恶多端必自毙”,你身边有没有这样遭到恶报的坏人坏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上联:多行不义必自毙,下联如何对

多行不义必自毙, 助人为乐自开心。

都说是“作恶多端必自毙”,你身边有没有这样遭到恶报的坏人坏事

谢谢邀请!

都说是“作恶多端必自毙”,你身边有没有这样遭到恶报的坏人坏事?我身边倒是没有特别注意到有没有遭到恶报的坏人坏事,但是,我觉得“作恶多端必自毙”是有道理的,这倒不是遭到报应,事实就是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

做坏事多了,被惩罚的机率都高,一次、两次,可能能侥幸逃过,做多了,不光是数量上会增加,质量上也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所谓的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做坏事一般都不是光明正大地去做,都要偷偷摸摸地做,一开始可能偷只鸡,觉得没事,再偷就不偷鸡了,偷一只狗回来,还是没被发现,于是就觉得天下这便宜不占白不占,也不会有人发现,于是贼胆就大了,敢入室抢劫了。随着干坏事的尺码一步步加大,干坏事的难度也会一步步紧随着增大。这样被发现的可能性反而就越来越大,如果被发现后,处罚的力度也会越来越大,这一系列的事都是相辅相成的。

有什么样的因,就会有什么样的果,同样道理,你做了善事也是这样,种下的善因就会得到善果。这其实也不是迷信。虽然做善事的人一般不会张扬,所以善因默默种下了,善果可能会来的晚一些,但,绝对不会不来,绝对不会缺席。

为什么叫作恶多端必自毙呢?这个多端其实我觉得就是数量和量刑上都多的情况下,必然就会遭到应有的惩罚。尤其是现在法治社会,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做的坏事多了,累积起来就会堵住了法网的网眼,不惩罚他惩罚谁?

关键是,做坏事做多了的人更容易暴露自己,做贼心虚说的就是这种人,别以为他会做的心安理得,他做多了睡觉都睡不安稳,所以,他整个心理、身体都长期处于一种不健康的状态当中,他甚至得病的机率都会增高。害怕屋子漏,偏遭连阴雨,这也许就是遭报应的科学道理所在吧?

所以,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要想不被别人知道,最好就别做坏事。否则一连串的恶果就会随之而来。

《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中,“多行不义必自毙”一语所指斥的对象是谁

谢谢邀请!

郑伯克段于鄢这个典故出自“左传”,后来被孔子在“春秋”中提及!

多行不义必自毙所指的对象就是郑伯的弟弟共叔段。

把这个故事简单介绍一下:

春秋时期,郑武公娶了武姜做老婆,生了两个儿子:郑伯和共叔段,怀老大郑伯的时候,胎位不正,生产的时候脚先出来,把老娘武姜搞的很痛苦,所以非常讨厌这个儿子,还给他取名叫做“寤生”,寤生就是逆生,通俗点说:逆子,一个母亲给亲生儿子取这样个名字,可见天生是冤家。

后来武姜又生了个儿子,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有了经验,老二从怀孕到生产都很顺利,取名共叔段,武姜非常偏心小儿子,不但生活照顾,还希望老公把位子传给老二,但是郑武公不同意,依旧传给了老大寤生。

寤生就是郑庄公,算是春秋时期知名君主了,号称“春秋三小霸”,治国能力外交手腕都相当厉害,可见郑武公在选接班人的时候还是很有眼光的。

寤生刚上位,老娘就来给弟弟求封地,而且专捡好的地方要,要过去以后还大肆招兵买马,明目张胆的想造反,别人都来劝郑庄公:这么下去不行啊,你要管管弟弟。

郑庄公却一直装糊涂,不但不管,还主动配合弟弟的野心,对他的所作所为视而不见,别人来问他怎么办,他就说:多行不义必自毙。

这句话后世被用烂了,一般的桥段都是主人公对敌人无可奈何,又想蹭热度,所以放几句狠话,往往说:多行不义必自毙。

正义永远不会缺席!

听起来正气十足,其实很傻很天真!

而且这句话的原创:郑庄公并不是这个意思,他是个标准的伪君子,从上位那天起就想搞死这个弟弟,却苦于没有借口,又爱面子不想背上一个杀弟的罪名,所以采用了极度阴险的招数:养虎为患。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寤生上小学就明白这个道理!

虎没有长成的时候不杀他,等到老虎开始作恶再出手铲除,这样既铲除了对手,也落了个好名声。

后来果然共叔段谋反,郑庄公马上出兵,把弟弟打了个丢盔弃甲,逃到了鄢城。

不仅如此,郑庄公还把老娘冷落起来,对外放出狠话: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虽然后来在舆论压力下又和母亲重修旧好,但是这种母子关系怎么看都很奇怪,太虚伪!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一切都是套路!

多行不义必自毙是什么意思

多行不义必自毙的意思是:不义的事情干多了,必然会自取灭亡。害人终害己。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