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7分)小重山岳飞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岳飞诗词小重
发布时间: 2023-07-06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7分)小重山岳飞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小题1:上阙寓情于景,写作者思念中原、忧虑国事的心情。(1分)前三句写作者梦见自己率部转战千里,收复故土,胜利挺进,实现还我河山”的伟大抱负,兴奋不已。(1分)后三句梦醒后的失望和徘徊,反映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以景物描写来烘托内心的孤寂,显得曲折委婉,寄寓壮志未酬的忧愤。(1分)
小题1:看惯了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壮怀激烈,脍炙人口,再看这首《小重山》
词,是用另一种艺术手法表达他抗金报国的壮怀。(2分)所谓“一种壮怀能蕴藉”指的是
岳飞的《小重山》用含蓄的手法、低沉的格调表达了壮志难酬的孤愤,表达抗金报国的心
志,却表现出一种沉郁含蓄的风格。(2分)



小题1:上阙写夜晚,听到蟋蟀不住的叫,秋夜未眠,可见心事沉重,是什么事呢?看作者可知是国事。千里梦是梦到自己征战胜利,而现实却不得已只能望国兴叹。所以这样的景,这样深重的心事融合在了一起,答题的关键点是:壮志未酬的忧愤。
小题1:与《满江红》的风格相比,这首更含蓄,因为其想征战而不得的情绪使得诗歌拥有了百转千回的效果。因此答题的关键点是含蓄的手法和壮志难酬的孤愤。


岳飞诗词小重山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宋 ·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译文

昨夜,寒秋蟋蟀不住哀鸣,梦回故乡,千里燃战火,被惊醒,已是三更时分。站起身,独绕台阶踽踽行。四周静悄悄,帘外,一轮淡月正朦胧。为国建功留青史,未老满头霜星星。家山松竹苍然老,无奈议和声起、阻断了归程。想把满腹心事,付与瑶琴弹一曲。知音稀少,纵然弦弹断,又有谁来听?

扩展资料

《小重山》上片是即景抒情,寓情于景,忧国忧民使他愁怀难遣,在凄清的月色下独自徘徊。下片写他收复失地受阻,要抗金却是“知音少”,内心郁闷焦急,用了比兴手法。作者隐忧时事,吞吐曲折,委婉含蓄,流露出悲凉悱恻之思。全词所展现的沉郁悲怆情怀,节制而深层,忧思而压抑。

岳飞因为壮志难酬,胸中抑塞,所以作这首《小重山》词,用沉郁蕴藉的艺术手法表达,这也正是运用词体特长,正如张惠言论词时所谓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词选序》)。

创作背景

绍兴六年(1136)至绍兴七年(1137)岳飞准备大举收复中原,北上灭金。但宋高宗赵构及朝内主和派对其大加干涉和阻挠,迫害主战派。多人被罢免和杀害,大好的抗金复国形势,有付诸东流的危险。这首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出的。岳飞内心的极度郁闷,对投降派猖獗的极度愤慨,均写于词中。

岳飞的词,有一句是“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求全词

南宋·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街行。人悄悄,窗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作者简介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南宋爱国军事家,著名抗金将领,尽忠报国百战名将,汉族英雄。字鹏举。河北(宋时指黄河以北,而非今河南河北之省界,下同)相州汤阴(今河南安阳市汤阴县)孝悌里永和乡人
   赏析
  
  这是岳飞的第一首词,始见于岳飞的孙子岳珂(1183—1234)所编《金陀粹编》,自宋朝以后便一直流传。但对词中岳飞发出“旧山松竹老,阻归程”的叹息当作何解?他为什么会有“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感慨?他的满腹“心事”到底是什么?这些,人们则见仁见智,其说不一。笔者带着疑问阅读古人篇札,见《宋史·岳飞传》说,岳飞北伐打到朱仙镇,“大功垂成”,却“一日奉十二金字牌”,皇上要他退兵;他“愤惋泣下,东向再拜曰‘十年之功,废于一旦’。”南宋陈郁《藏一腴话》又载:“岳飞《谢收复河南赦》及《罢兵表》中有云:‘莫守金石之约,难充豀壑之求’。”就是说:退了兵的他依旧反对和约,力主抗战。而《宋史·秦桧传》也说:岳飞“以恢复为己任,不肯附和议”,“屡言和议失计”。据此,笔者认为,岳飞此词当作于退兵之后。其中“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是指他的故乡河南汤阴已成为沦陷的地区,他即使解甲归田,也“无家可归”。“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就是感叹投降主和派占上风,他身为主战派少了知音.朋友,报国无门。而他的“心事 ”,就是北伐中原,光复旧物,“还我河山”。清代初年沈雄编《古今词话》,所持的也是这种观点,他说:岳飞“故作”《小重山》,随后又作了《满江红》,忠愤可见,其不欲“等闲白了少年头”,可以
  明其心事。”
  一个充满热情的梦,就这样被打破了。一腔啸叹难尽的心事,是只有借琴音来倾诉的了——那是这位抗金志士“还我河山“的血脉之喷张!然而,在“议和“声浪甚嚣尘上之中,谁又是这声裂弦索的真正知音?故园的山竹老了,壮士的鬓发白了,此刻充斥词境的,便只有朦胧月光下蟋蟀的凄苦悲吟……
  所以,此词是在投降势力压迫下所抒发的满腔抗战爱国忠愤,而并非日常生活的感受。
  译文:
  前三句写作者梦见自己率部转战千里,收复故土,胜利挺进,实现“还我河山”的伟大抱负,兴奋不已。
  后三句梦醒后的失望和徘徊,反映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以景物描写来烘托内心的孤寂,显得曲折委婉,寄寓壮志未酬的忧愤。
  下阙抒写收复失地受阻、心事无人理解的苦闷。
  前三句感叹岁月流逝,归乡无望。“阻归程”表面指山高水深,道路阻隔,难以归去,实际暗喻着对赵构、秦桧等屈辱求和、阻挠抗金斗争的不满和谴责。
  后三句用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表达自己处境孤危,缺少知音,深感寂寞的心情。
  全词表现了作者不满“和议”,反对投降,以及受掣肘时惆怅。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