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谭嗣同(谭嗣同临终写下“去留肝胆两昆仑”,“两昆仑”究竟说的是谁
发布时间: 2023-07-08

本文目录

谭嗣同临终写下“去留肝胆两昆仑”,“两昆仑”究竟说的是谁

正巧我写过一篇《谭嗣同狱中题壁诗解》,说过这个事。

简单说,这首诗是谭嗣同在狱中,想起了“离去”(逃命)的维新同道,和“留下”(殉道)的自己,感叹无论“去”的还是“留”的,都是肝胆相照顶天立地的英雄。

谭嗣同狱中题壁诗解: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去,就是离开。本来在这里,现在离开了,叫“去”。这个不要混淆成现代汉语的概念。

留,就是不离开,留下来。

理解这两个字的本义非常重要,下面我们一句句看:

第一句,写的是张俭故事(具体可网查)。望门投止,是仓促逃亡的代名词,张俭因弹劾宦官受迫害,不得不仓促逃亡。。但人们知道他的品行,都愿意收留保护他。。总之张俭是个好人,但迫于危机的形势,不得不逃亡,是“去“(离开)的。

这第一句写的是“去”,去的事,去的人。谭嗣同在狱中想起他那些逃亡的维新派战友,内心也希望他们也能像张俭一样,望门投止,能受人保护。因为他有这个愿望,所以他“思张俭”。

第二句写杜根故事,细节不说了,总之杜根没有第一时间逃亡,而是被太后抓起来准备处死。坐视自己死亡,眼睁睁地对待自己的死亡,这叫“忍死”。这句话的意思是:不逃亡,留下来,眼睁睁看着自己片刻间死亡,这样的事,得等待杜根这样的人来完成。

这第二句,讲的是“留”,留的人,留的事。也是谭嗣同说给自己听的:像杜根这样的做法,这样的事,也是需要有人来完成的。

第三句,是谭嗣同英雄主义的宣言:我的选择,是横刀向天笑,选择留,选择死亡,选择笑对死亡。。。每次看到这一句,我要流泪。。

第四句,是写谭嗣同对“去”、“留”两种情况的看法:无论去,还是留,都是顶天立地的英雄。肝胆,是指战友关系紧密,昆仑,犹言顶天立地大英雄。

所以,“去留”两字所指,是非常清楚的,就是指他的那些逃亡的维新同道,和他这样留下来赴死的人。全诗讲的就是这两个字,这不应该有任何歧义的。

有些人说什么大刀王五啊,“去”就是去赴死啊什么的,都是想多了,现代诗看多了,没有理解这首诗前两句典故的意义。

这是一首有份量的诗,黄钟大吕,振聋发聩,无论这些先贤的主义如何,道路怎样,理念誰何,他们都是为了中华民族图生存而前仆后继的英雄,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谭嗣同在临终前写下了“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句,“两昆仑”究竟说的是谁有何为证

1898年9月,光绪皇帝苦心经营的新政,被戊戌政变付之东流。康有为、梁启超东渡日本避难,谭嗣同等6人被押上菜市口刑场,不经审讯即被处死;其中最为慷慨自若的,是被梁启超誉为晚清思想界彗星的谭嗣同。

谭嗣同在临死前夕,于囚狱里用炭渣在墙上题过一首七绝诗,这就是脍炙人口、传颂不绝的《狱中题壁》: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首诗借讽喻东汉党锢之祸,谴责顽固派罗织成罪的卑鄙行为,在表现自己视死如归的无畏精神时,寄莫大希望于来者。

由于这首绝诗最后一句提到的“两昆仑”是比拟还是专称,引起了当时和后来研究者的诸多推测和猜疑,它究竟是指谁呢?

谭嗣同即将赴死,想起了与他一起变法的人们,有的走为上,有的来不及走,心中一酸挥笔写下绝命诗,缅怀那些留下来和去了的在变法过程中做过贡献的人们。留下的洒血唤民心,去了的遍地播火种,他们都是巍巍昆仑。以谭嗣同的品德而论昆仑决不单指某个人,生死面前谭嗣同选择赴义,其大公无私彰显的是品德的崇高,人们推崇谭嗣同也都是为了那从容赴死一刹那的道德感动。去了的人那个不是昆仑,都是在变法中奉献的人,都配得起昆仑。诗的精采处在于,两字在中间担起去和留,去的也昆仑,留的也昆仑。




戊戌变法后,谭嗣同明明可以选择不死,为什么却执意将生死抛在一边

戊戌变法期间,谭嗣同准备说服袁世凯发动兵变,不料袁世凯权衡利弊后,向慈禧太后告密,导致戊戌六君子被捕入狱,不日问斩。

在此期间,谭嗣同是大有机会逃脱的,风声紧的时候,其父的门生故旧皆劝他一走了之。入狱后其友大刀王五也示意可以救他出狱。但谭嗣同不为所动,慷慨赴死,这是为什么呢?

有书君认为,这可以从谭嗣同的个性、抱负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来探讨一番。

一、谭嗣同仗义赴死的侠客情结。

谭嗣同好谈兵法,善于剑术,作风血性义气,敬重草莽英雄,平素喜欢结交豪侠。

当时的京城名侠王五和胡七就是其中的两位,谭嗣同师从两位侠士学了昆仑派的武术,如果他不参与政事,或许会成为一个仗剑江湖的侠客。

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傲然宣称,中国因变法而流血者,自嗣同始!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种侠肝义胆给了他从容赴死的豪气。

二,身赴国难的历史担当。

谭嗣同是一个有爱国情怀的知识分子。1895年春天,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被日本打败,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国面临着一场严重的民族危机。

谭嗣同正是有感于这一悲惨的国土沦丧的事件,怀着悲愤填膺彷徨无助的心情和满腹爱国救民的忧伤,挥毫写下了:“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谭嗣同还是个崇尚实干的革命家,1895年后,他办实业、推新政、创新学,投身变法运动;1898年9月5日,光绪帝诏其进京,满腔热情参与新政;慈禧发动政变,谭嗣同为变法舍命,将爱国之豪情化为另外一种历史担当,自己选择走上断头台。

三、唤醒同胞的麻木不仁。

晚清内外交困,民生凋敝。但民众犹不自知。正如鲁迅先生在《药》中所描述的那样:国人正在受到奴役和迫害,但民众并未醒悟。甚至有同胞被列强杀害都无动于衷!

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悲天悯人的情怀,使得谭嗣同决心用自己的鲜血唤醒同胞的自救自强意识。

因此,当康、梁都避往国外的时候,满腔豪情与热血的谭嗣同选择了断头台:以血荐轩辕。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的死有什么意义吗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每每读到这句荡气回肠的诗句,相信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都是谭嗣同那张写满了视死如归的脸。作为“戊戌六公子”之一的谭嗣同,在戊戌变法之后本可以像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一样逃到国外去避免杀身之祸。可他并没有,他说:“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有之,请自嗣同始!”于是,谭嗣同选择了英勇地奔赴刑场,接受死亡的审判。那么,谭嗣同这样毅然决然地赴死,究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