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丽堂皇的皇是什么意思(“皇”与“帝”的含义有何不同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皇”与“帝”的含义有何不同

谢谢邀请。

“帝”。说文段注曰:“帝,谛也。《毛诗故训传》曰:审谛如帝。王天下之号。”国学大师章太炎曰:“帝,谛也。以声为训。古以最明察之人为帝也,故曰审谛如帝。”借用帝、王所具有的“审谛”万物的功能来解释“帝”字,这是词义的扩大引申。

“帝”字的甲骨文字形是架起木柴燃烧祭天,故有“谛祭”,它本是天帝、上帝等神明的意思。上帝神无所不知,后来词义扩大到人身上,以最明察之人为帝,殷商王朝将自己祝为“帝”的儿子,是代表“帝”在人间行使权力的,而在此之前的夏朝君主只称自己为“后”,商灭夏后,商朝君主首次称自己为“帝”。此后“帝”的意义再次发生变化,成为统治者地位的专用名号,才有了后来所谓“帝制”的说法。

“皇”。说文段注曰:“皇,大也,从自王。自,始也。始王者,三皇,先郑注《周礼》云:四类、三皇、五帝、九皇、六十四民咸祀之。《尚书大传》曰:燧人为燧皇,伏羲为羲皇,神农为农皇。大君也,始王天下,是大君也,故号之曰皇,因以为凡大之称,此说字形会意之恉,并字义训大之所由来也。皇本大君,因之凡大皆曰皇,假借之法,准此矣。自,读若鼻,今俗以始生子为鼻子。”

清太宗叫皇太极,为什么清朝人不用避讳“皇太”两个字

很多人都知道,清太宗的名讳是皇太极。但很多人或许不知道,在明朝的很多官方记录中,他的名字曾经被写作“黄台吉”!本人说这些是什么意思呢?简单说其实就一句话——“皇太极”这三个字只是满语的汉文音译而已,并不是清太宗的真名,他的真名是满文名字。又或者说,您翻译成“皇太极”可以,翻译成“黄台吉”、甚至是“黄胎鸡”都没有问题,就和Johnson可以被翻译为约翰逊、也可以被翻译为强生一样。

避讳始于何时已经无考,但从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开始,避帝讳就已经成为了定制。正月为何叫正月?其实它原来不叫正月、叫政月,就是为了避秦始皇的帝讳“政”,才改叫了正月。那么,清朝为何不避清太宗皇太极的帝讳呢?

▲秦始皇赵政画像

清朝对满文名字没有明确避讳要求

清朝入关之后,沿用了明朝的避讳制度,但对于满文名字,并没有明确的避讳要求。比如清世宗雍正帝胤禛的儿子富慧(满文名字的汉文音译),有时候也被翻译成福惠,而“福”字恰恰是清世祖顺治帝福临的帝讳!可见,在雍正年间,满文名字依然是没有明确避讳要求的。顺带说一说,福临这个名字虽然看起来像汉文名字,其实也不是汉文名字,同样是满文名字的音译。在一些旧档中,“福临”有时候也被翻译作“富灵阿”,是满文中“福星”的意思。

▲清世祖顺治帝画像

再如清太祖努尔哈赤,在清朝的很多旧档、包括民国时期由遗老们主持编纂的《清史稿》中,都将他的名字翻译为了努尔哈齐。而他的亲兄弟、堂兄弟等的的名字则被翻译为了舒尔哈齐、穆尔哈齐、雅尔哈齐、祜尔哈齐……同样没有所谓“避帝讳”。要知道,遗老们可不会那么心甘情愿地遵从民国的习惯,连帝讳都不避,赵尔巽等人能同意?而且还落在了白纸黑字上!可见,清朝一直以来对于满文名字就没有明确避帝讳的要求。历史努尔哈齐不用避,皇太极又为何要避呢?更何况,皇太极只是一个汉文音译罢了,如果把您的名字给音译成英文,难道那串字母就是您的名字了?比如您叫李白,给您音译成了Leep Bye,难道您就叫Leep Bye了?皇太极同理,人家压根儿没当这是自己的名字,仅仅是个音译而已,哪来什么避讳不避讳的?

“皇”字没法避讳、也不存在避讳

自从秦始皇给自己换了个名头、叫皇帝之后,皇帝二字便成了最高统治者的专属,其他人是不能乱用的。即便是在奏折中写到皇字,也要提高两格写!换言之,皇字是禁忌,其他人的名字里是不能使用的,已经是禁忌了,又何须再避?当然,皇子、皇叔之类称呼不在比列,但那个“皇”依然指的是皇帝,不是其他人!

▲清朝的奏折中“皇”字提高两格书写

但皇太极不同,他本来就是皇帝,在名字的汉文音译中使用皇字,没人能管得了他!但总不能因为他在翻译的名字里用了“皇”这个字,就把皇帝这个名称改成“天帝”“上帝”吧?那岂不是在自己打自己的脸?所以,从这个层面而言,“皇”字没法避讳!

▲清太宗画像

“太极”二字太常用

“太”字和“极”字是常用字,避讳起来相当麻烦。面对这样的情况,历朝历代的帝王们往往会选择自己改名。比如宋太宗赵光义,在成为皇帝之后,就把自己的名讳改为了生僻字“炅”,“光”和“义”都不需要避讳。清朝的嘉庆帝、道光帝父子也是如此,在成为皇帝之后,嘉庆帝把名字中的“永”改为了“顒”,道光帝则索性把“绵寧”改为了“绵甯”,其实就是为了方便他人避帝讳。像乾隆帝和后来的咸丰帝、同治帝、光绪帝、宣统帝等等,则索性连改名都不改了,你们自己用的时候时候少写一笔就是了,这叫缺笔避讳。如果“皇太极”这个名字需要避讳,很大可能也只能是重改一个名字或者缺笔避讳。

▲缺笔避帝讳——弘字少最后的一点

综上所述,清朝对于满文名字并没有明确避帝讳的要求,包括满文名字的汉文音译。因为在他们看来,汉文音译根本就不是自己的真名字,没有什么可避讳的。当然,从康熙帝开始就不同了,他们所取的都是汉文名字,自然是必须避讳的。比如康熙朝之后,其他人写“玄”字都必须缺笔,而雍正帝则索性把兄弟们名字中的“胤”字全改成了“允”字……当然,怡贤亲王胤祥除外,在胤祥去世之后,雍正帝特许——以后凡涉及怡贤亲王的名讳,全部书写为胤祥而不是原来的允祥!但胤祥活着时,依然还是要避雍正帝的帝讳的,在整个雍正朝的前八年里,他一直都叫允祥。而这,也是清朝历史上唯一的孤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怡贤亲王胤祥画像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