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过的让你难吃得一辈子也忘不了的东西是什么?六七十年代农村,大集体时期人们的生活,给你留下哪些回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你吃过的让你难吃得一辈子也忘不了的东西是什么

吃过的最难忘的是芥末,俗称辣根,绝对吃了以后,感动的泪流满面,鼻涕直流啊!不过还是喜欢吃,尤其是吃三文鱼刺身的时候,来点芥末,更带劲!

六七十年代农村,大集体时期人们的生活,给你留下哪些回忆

六七十年代的农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吃不饱饭,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吃一种现在猪都不吃的蘑麸子,穿的破衣烂衫,年三十儿了,还要干上半天活,叫做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

六七十年代,国营的店员为什么态度很“牛气”

六七十年代不仅是国营店员牛气,其他的人谁又不牛气?工人阶级牛气,贫下中农牛气,解放军更牛气,一言以蔽之曰,广大的工农兵最牛气,因为他们是当家作主的国家基石,是主人,能在人前说得起话,谁也不认为自要比别人低一等。

比如,岀生在工人阶级家庭的子女在学校,他可以对老师和同学们非常骄傲地说:我的爸爸是老工人,老师、学生会投向非常羡慕的眼光;农民生了病去医院看病,他的身份是贫下中农,医生对他们的态度是非常和蔼可亲,尽心尽力,如果重病住院还要给减免医疗费;特别是在进驻管识学校的日子里,来到学校一站,老师们急忙给他们让坐、搬凳子;人们对解放军也非常崇敬,对军烈属不但事事尊重,而且在生产队照顾有佳,如果有谁对他们不敬将会受到领导和群众的遣责。

在那个年代,唯一不牛气的是接受劳动改造的地富反坏们,他们在公开场合不敢粗声粗气的对人讲话,往往是低着头做人,态度比现在的公务员好得多,处事格外小心,生怕惹怒了贫下中和队干部,特别是民兵连长。

至于商店的服务人员,如果不找他开后门卖东西、不求他,牛气个屁。如果惹怒了工人、贫下中农,也是个找骂的嘴儿。如果他们是学生家长,在学校教师特别是在班主任面前,还不是照样认输。

结论,无论什么年代,无论什么人,只有实力和权利才是牛气的本钱,没有实力和权利想牛气也是牛气不起来的。

在农村里,你吃过记忆深刻的东西是什么

谢谢邀请!

说实话,我从小到大没有吃过苦,也没有在农村生活过,但我却吃过一次‘’忆苦思甜饭‘’,那也是迄今为止我唯一吃过的很难下咽的饭。记忆之深刻,不想起来则罢,一想起来则记忆犹新,犹如昨天刚刚发生过似的,所有的画面都历历在目。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正在读初一,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运动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学校更是不能例外。当有一天老师通知我们会在某天去农村‘’接受再教育‘’并要吃‘’忆苦饭‘’的时候,我和我的同学们都显得异常兴奋。之所以期盼着这一天早点到来,全是因为我们学校里的学生几乎都没有在农村生活过,一是很想了解另一种生活状况,二是可以不用整天待在学校里,可以自由自在的玩一天。

左等右盼的这一天终于到了。一大早,我们按照老师的要求,带上了好吃的早餐(我生活在部队大院,条件比其他同学要好一些,于是特地带来烤面包还有肉包子),兴致勃勃地到学校集合,乘车前往目的地。

一路上都兴奋着,欢歌笑语,歌声洒了一路。到了目的地后,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下车排队,等候老师分配到户。我和另外五个同学被分配在一户严姓人家,家里有五口人,两位老人及年轻的父母还有一个比我们小一点女孩子。我们很主动地把带来的食物送给了这家人,然后被引到指定地点(整个年级的学生都集中在一起,以班级为单位,分片划地)开始帮助干农活。虽然不怎么会,但是我们也够聪明,一学就会。不时有同学受伤(被稻穂刺伤还有不小心走在田埂上扭伤),老师与校医忙的团团转。更有意思的是团支部的老师还在喊着‘’轻伤不下火线‘’的口号,那个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就不要提前!

劳动结束后,以班为单位,大家围坐在一起,听农民伯伯们讲过去的苦难,赞美新生活的甜美。到了吃午饭的时间了,只见几位奶奶大婶们端来几筐菜团,每个学生都得到了两个。然后老师开始了战前动员,号召大家一定要把拿去手里的食物消灭掉,并且以‘’粒粒皆辛苦‘’这首诗结束了动员令。同学们看着自己手里的菜团子,面面相觑。有的同学用舌头舔了舔,立刻露出一副苦相来。好在老师们不辞辛苦,一个一个地督促着让学生们吃下去,而且再三重申不准吐出来!没办法,所有的同学都闭上眼睛强咽了下去,表情夸张的简直无法形容,那个菜团难吃极了……。过了很多天后,我们终于知道了那天的菜团子为什么那么难吃,原来学校特意地要求做出最难下咽的食物给学生们吃,让我们记住‘’苦与甜‘’!所谓的菜团子,就是用糠加一点面粉和野菜掺在一起蒸出来的……

难忘的过去,不悔的青葱岁月!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民干活那么艰苦,每月有休息日吗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所在的农村,农民没有休息日。这并不是因为播种收割管理庄稼忙,而是因为农业学大寨。当时的口号是把农闲变农忙,农闲时的所谓农忙就是平整土地,深翻土地。平整土地便于行水浇地,人工用铁锨深翻土地的意思是把下层面的“懒土”翻腾到表层来。认为懒土里有庄稼没吸收到的营养,有利于庄稼生长丰收?当时有些村庄的当家人认为翻地越深越好,越深层的懒土营养就会越多,结果是这些村庄的庄稼不但没有增产,结果还造成了庄稼减产。其实这部分深层的懒土因为千万年没有见过阳光,没有被风化,所以根本就不利于庄稼的生长。这样的懒土被老农民们称为“生土”!生土不利于庄稼生长,其实在老年农民面前是常识。

所以说农民这一类的艰苦劳作对粮食增产所起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这也是当年农民虽然一年到头的忙,口粮却依然艰窘的原因。

我记得很清楚,当年寒冬腊月,即使是下着小雪,深翻土地或平整土地的活也不会停。这主要是为了彰显一种学大寨的精神!

除了把农闲变农忙的口号外,当年还有一个响亮的口号,这就是“大干三九,吃罢饺子就下手!”吃罢饺子就下手的意思是,大年初一吃罢早饭就开始上晌干活了。这也就是说过春节不但没有现在的七天年假,就连大年初一也不歇着。

这些行为主要的还是为了彰显一种战天斗地、种田为革命的精神!

当然了,当年的平整土地、深翻土地也好?挖河倒坝也罢!也确实为我国农田基本建设带来了一定的正面影响!

人们称这一时期为火红的年代?真的是再恰当不过了。

七八十年代,老百姓餐桌上有哪些现在人吃不到的食物

作为一个曾经学过厨师的70后,对于现在已经消失和不见的食材可以说是记忆颇深,别看七八十年代时的物质条件跟现在有着天壤之别,但是那时候的很多名菜和食材现在有钱也不见得能够吃得到。

七八十年代的时候生产力和物流跟现在不可同日而语,因此有很多的食材因为产量的原因和保鲜的原因只能在本地销售,随着后来经济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提高,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不少美味的食材不是被吃没了,就是被吃成了“保护动物”。

我居住在北方的海滨城市,我们这里山海相依,因此不仅出产优质的海鲜,还有很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