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介绍一下春秋战国的“春秋”的由来?春秋为什么称为春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谁能介绍一下春秋战国的“春秋”的由来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位于周、秦两个王朝之间,始于公元前770年,当时正值西周覆灭、东周开始建立之际;止于公元前221年,此时秦始皇结束了各诸侯国连年纷战,建立了一统天下的大秦王朝。

可见春秋战国这一历史时期,与东周王朝并立、先于大秦王朝。其中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自古以来充满争议:在史学界使用比较广泛的说法是以《史记·六国年表序》为依据,将公元前476年,也就是周元王登基的那一年作为分界点。

另类“春秋”

与其他历史时期相比,“春秋”的名字有些与众不同。

因为中国的历史时期大都以当时的朝代命名,比如唐宋元明清时期分别对应唐、宋、元、明、清几个朝代;或者以概括当时并列的数个政权,比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唐末五代十国,还有咱们今天说的“春秋战国时期”之“战国”。

但“春秋”这一历史时期的取名依据似乎没有遵循以上套路。所以问题来了:这一历史时期中取名“战国”好理解,但为什么叫“春秋”?这与当时的史料以及整个社会中人们生产、生活的活动特点有关。

“春秋”源自《春秋》

虽然春秋本质上还是属于东周时期,但是当时天下大局已发生改变:周王室天地共主的地位日益衰微,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各诸侯国势力日渐强大,这一历史时期的个性难以被同时期的周王朝掩盖、甚至有超过周王朝的势头,所以史学家们要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历史时期载入史册。

我们今天看到的不同历史时期的称谓,都是由史官划分的。“春秋”这个名字最早出自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这并不是望文生义,因为史料《春秋》记述的从鲁隐公到鲁哀公(前722年-前481年)的那段历史,其时间起止点与史学界主流说法的“春秋时期”的时间年限(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大致吻合。

《春秋》源自当时的“春秋”

史官之所以取名为《春秋》同当时的现实背景密切相关。我们今天看到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但若深究渊源会发现:在古代历法中春秋二季的概念要早于夏冬两季,在西周早期以前只有春秋而没有冬夏的说法。

春秋二季的概念不仅先于冬夏,而且重于冬夏。这是因为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春秋两季是一年中农事活动最为忙碌的时候,人们的生产生活受天气、季节等自然环境的影响比较大。

比如当时战争多发生在春秋两季:春天干扰敌国种粮,秋天抢敌国粮食,冬夏二季一个太冷一个太热,更适合宅在家;再比如像祭祀、国与国会盟等一些重大的重大群体活动亦发生在春秋两季,正如《礼记·王制》中所说的:“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

作为当时权力顶层的周王室,他们的行事活动也遵循这一季节规律。儒家经典《周礼》中就曾提到周天子在春秋之际应处理的国家大事:“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这是说周天子要趁着这两个季节外出视察农事活动,并据此对各诸侯国做出奖惩。

综上,相较于其他历史时期的名称,虽然“春秋”听起来有些另类,但并非古人随心所欲瞎起的名字,而是源自特定历史阶段的现实背景。

作者:高远

春秋为什么称为春秋

春秋之所以被称为春秋,有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的原因。

政治方面,在中国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聘王室的时间,也是各诸侯国之间使者往来、会盟等活动的主要时间,很多重要的政治活动都是发生在春秋季节。

在经济方面,古代中国是一个农耕国家,最重要的经济活动当然发生在春秋季节的农耕了,春种秋收嘛。于是用最能代表当时政治经济活动的季节来代表全年。

春秋时代,是中国历史东周前半期历史阶段。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时期,史称“春秋时期”。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要概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

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一说止于公元前453年,韩、赵、魏灭智氏。又一说止于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

春秋以后,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大诸侯国连年战争,当时人们就称呼这七大诸侯国为战国。《战国策》载苏秦的弟弟苏代说:“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可见当时七大诸侯国都有战国的称呼。到西汉初年,“战国”这个名词的含义还没有变化。到西汉末年刘向《战国策》一书时,才开始把“战国”作为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名称。战国时期开始于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即《史记》的《六国年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灭齐统一六国的一年,共255年。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中,春秋、战国两个词什么意思

春秋本意是一年之际,但这里的春秋指的是一个时期,即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这个时期之所以叫春秋时期,与鲁国的史书《春秋》有关,据说孔子曾编撰过此书,它记载的时间是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到周敬帝44年(公元前476年)的历史,后来就把这一段历史时期称为“春秋时期“。

战国本意是战争中的强国,或者是战争不断。西汉刘向著有《战国策》一书,记载的时间是公元前475年到秦始皇统一全国(即公元前221年)的时间,后来史学家就把这一历史阶段叫战国时期。

所以后世史学家把周平王迁都洛邑(公元前770年)到秦统一全国(公元前221年)的历史阶段,总称为春秋战国时期。

历史上的“春秋”与史书《春秋》,真的是同一个春秋吗

《春秋》是书名,“春秋”是时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不完全一样。

作为史书的《春秋》

史载:“春秋”一词是周代各诸侯国国史的通称。

《国语·楚语》载:“教之春秋”。
《国语·晋语》载:“羊舌肸习于春秋”。

可见,当时各国均以“春秋”为名作史,但是经过战国、秦汉之际的社会大动荡,特别是焚书坑儒和项羽焚秦宫两次对先秦文化典籍造成的重大浩劫,很多史籍都不幸亡佚,其他国家的“春秋”都失传了,仅有鲁国《春秋》最终因保存在墙壁中得以逃避战火,而存世流传下来。

《春秋》为什么称之为“春秋”呢?先秦时期,人们较为重视春、秋两季,春季代表着一年之始,多称为“王正月”,而“秋,禾谷熟也”,乃是收获季。春、秋二字常连用,故常以春秋代表时令,以示重要。

《春秋》记述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周平王四十九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周敬王三十九年),共242年鲁国历史的一部编年史著作。相传为孔子所编订,孔子自称“述而不作”,对当时的鲁史《春秋》详加考订,并作为教材供学生们学习。

《春秋》以鲁史为原始材料,内容以鲁国历史为主,兼记周室其他诸侯的重要事件,其内容“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让后人可以以时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