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枪老太婆”赵洪文国,抗战时中外闻名,后来为何又被枪决?双枪老太婆是褒义还是贬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双枪老太婆”赵洪文国,抗战时中外闻名,后来为何又被枪决

20世纪30年代,野心勃勃的日本侵略者侵入中国以后,凭着火力优势迅速占据了大量的土地和资源。不过日本的野心,并没有就这样满足她们,为了获得更大的权益,对整个中国都发动了进攻,有不少日本军官叫嚣说,她们根本没有必要将中国人放在眼里,只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就能彻底获胜,占领华夏所有土地。

日本人的嚣张和狂妄,激起了国内百姓的反抗心理,大家齐心协力,一起对抗日本侵略者,走向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这期间,我国涌现出了无数英雄豪杰,其中还有不少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英雄,比如被人成为双枪老太婆的赵洪文国,她在抗日战争时期大名鼎鼎,在国内外都有很大名气。解放后这个曾经的战斗英雄为何会被人枪决呢?

简单来说就是因为她在抗日战争结束之后,选择了错误的立场,走到了人民的对立面。在解放战争中,赵洪文国站在国民党那边,用非常残忍的方式屠杀了300多个老百姓和解放军战士。在全面溃败的情况下,赵洪文国坚决不投降,最终被我军强行抓获,上级领导考虑其历史功劳,本想着放她一马。可受害者的家属却死活不肯同意,她们觉得赵洪文国必须被判处死刑,否则的话,那些死者的在天之灵永远都得不到安宁。

国家考虑再三,最终答应了老百姓的请求,将赵洪文国直接处死。与此同时,她的儿子和儿媳妇也因为参与反动,被国家抓了起来。赵洪文国的儿媳妇被抓时,已经怀了孩子,在服刑期间将孩子生了下来。上级领导得知后,立刻下令对赵洪国的儿媳妇进行特赦,让她回去照顾孩子,从这一点来说,赵洪文国家的血脉,算是保留下来没有断绝,国家也算是仁至义尽了。

双枪老太婆是褒义还是贬义

双枪老太婆——赵洪文国(1881—1950),女,满族,汉军旗人,辽宁省岫岩县哨子河乡红旗沟人。本名洪文国,夫姓赵,故以赵洪文国知于世,人又多称“赵老太”、“赵老太太”,无党无派。抗日战争时期她屡挫屡战,协助其三子赵侗组织创建了辽南“少年铁血军”、河北“国民抗日军”、河南“太行山光复军”以及“晋察冀游击纵队”,当时被国人誉为“游击队之母”、“民族之母”,民间称之为“双枪老太婆”,并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赵洪文国的二子赵连秀、三子赵侗、爱女赵理智,均积极投身抗日救亡。
双枪老太婆,民间对于这样一位爱国英雄级的老太太的一种称号,含高度的敬仰之情,理应是个褒义词。

她是双枪老太婆原型,被誉为“民族之母”,解放后为何被枪决

“双枪老太婆”赵洪文国这个名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她是近代史上著名的抗日女英雄。在抗日战争正式打响后,赵洪文国变卖家产充当抗日经费,组织抗日义勇军与日军周旋,她风里来雨里去,手持双枪打得日寇闻风丧胆,在抗日战争后期,赵洪文国更是被国民政府誉为“民族之母”,誉享海内外。但就是这么一位传奇人物,却在新中国成立后被解放军枪决,这是为何?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赵洪文国国的生平事迹。

赵洪文国,满族人,本名洪文国,夫姓赵,1881年出生于满清的一个东北贵族家庭中,因自幼目睹侵华日军的种种罪行,因此从小就对日军充满仇恨。后来,随着日本的野心逐渐显现,日军开始在日占区对中国的少年儿童实现“奴化教育”,为了让中国青少年不做亡国奴,赵洪文国变卖家产充当抗日经费,创办赵家堡子小学抵制日本奴化教育,坚持使用汉语教材。

1931年9月18日,随着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日军开始大肆入侵我国东三省,并对东三省内施行三光政策“烧光、杀光、抢光”,赵洪文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1932年,赵洪文国回到故乡组织了抗日义勇军,抗击侵华日军。

随着抗日战争逐渐白热化,1933年,赵洪文国与抗日志士白君实、刘壮飞等人组建了“抗日别动队”。不久,抗日别动队又改组成为“少年铁血军”,他们以赵洪文国的家为抗日据点,对周边地区的抗日武装力量提供物资援助或人员支持,在各路有志之士的共同努力下,少年铁血军很快就发展到500多人。

随着少年铁血军的影响越来越大,日军开始重视这股武装力量,但苦于他们善于游击战,每次打完后都躲进山里,让日军苦不堪言。1934年8月,日军在知晓少年铁血军的根据地就是赵家堡子后发动突袭,赵洪文国为掩护部队撤离被日军抓捕,在监狱中,面对日军的威逼利诱,赵洪文国始终坚贞不屈,2个月后,赵洪文国在铁血军的配合下逃出了监狱。

出狱后,赵洪文国在东北救国会的帮助下筹集军火,继续发展少年铁血军,逐渐在东北地区扛起抗日大旗,到1935年年底时,少年铁血军已经发展到11个方面军,队伍总人物超万人。据不完全统计,少年铁血军自1933年成立到1935年年底,已经与日寇交战300余次,俘虏歼灭日军6000余人。

此时的赵洪文国与少年铁血军的名声已经打了出来,受到国内外的高度赞扬。1940年,赵洪文国作为抗日女英雄,受到了国民政府最高领导人蒋介石的亲自接见,蒋与她合影并亲封她为“游击之母”。在此后的数十年间,赵洪文国一直追随国民党。

1949年渡江战役打响后,国军一路溃逃,解放军陆续解放各省市,但赵洪文国仍执迷不悟,依旧率旧部负隅顽抗。1950年2月,时逢川西匪乱,赵洪文国集齐4000多游兵散勇,企图攻占当时已经解放的什邡县城,但队伍还没到达什邡县,就被早已得知其消息的解放军袭击,赵洪文国损失惨重,带领着残部流窜到附近的高桥镇,同年4月,赵洪文国率领的残部被解放军一举歼灭,而她本人试图伪装成农村村妇逃脱解放军的抓捕,但被识破。1950年7月16日,赵洪文国被执行枪决。

双枪老太婆的真实姓名是

陈联诗。双枪老太婆是《红岩》中塑造的传奇人物,为华蓥山游击队的成员,因善使双枪被誉为双枪老太婆。原型就是陈联诗。

他又名陈玉屏,四川广安岳池县人,川东华蓥山游击纵队的主要创建者与领导者之一,多次参与并领导华蓥山武装起义,为中国近代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因陈联诗善使双枪,故被世人称为“双枪老太婆”。

20世纪50年代初期,陈联诗受到不公正待遇,被强行劝退脱离中国共产党,之后陈联诗共写下了42份入党申请书,直至因病离世也未能实现这一夙愿,抱憾而终。

扩展资料:

陈联诗在地下斗争中曾几次被捕,而她的革命斗争意志像愈来愈旺的火焰,没有停熄过一刻。1935年丈夫廖玉璧在岳池英勇就义,头颅被悬挂在岳池县城门洞的高墙上;她的婆婆也因支持儿子的革命活动几次坐牢,受尽酷刑的折磨。

接连不断的不幸,更令她抑制着内心的仇恨,化悲痛为力量。解放前夕,上川东地下党组织武装起义,陈联诗回岳池做了大量统战工作,并积极支持儿子廖亚彬在中和乡组建武工队,参加华蓥山武装起义。

武装起义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后方的统治地位,为牵制和削弱国民党反动力量、配合人民解放军反攻起到了积极作用。陈联诗为华蓥山地区这一系列武装斗争的成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陈联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