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称帝关羽必反(刘备称帝,关羽失荆州谁的错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刘备称帝,关羽失荆州谁的错

谢邀,历史上人们都说“关羽大意失荆州”,人们将丢失荆州的罪过归结到了武圣关二爷身上。我想说,武圣关二爷固然有这不可推卸的作用,但是丢失荆州仅仅是他一个人的过错吗?我觉得在这件改变三国历史发展的大事情上刘备、诸葛亮和关羽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刘备过于相信关羽,却忽略了他的缺点

当时,刘备出兵南区取西川之低,北面大败曹操收获汉中之地,东面占据荆州,可以说此时的刘备军团已经有着非常强大的实力了。领土已经有了,那么派谁去镇守此地呢?其实我们在读《三国演义》也知道刘备是非常信任自己的两个兄弟的。正因为如此刘备不舍地将最为重要的战略要地交予他人。

关羽虽然勇猛,但却太过于傲气,这一点相信刘备是肯定知道的。但是他还是义无反顾地让关羽去镇守荆州。我个人觉得要是赵云能够镇守荆州,荆州很有可能不被攻陷,因为赵云有着非常强大的执行能力,而且为人不但有实力而且非常低调,是一个很好的人选。

诸葛亮在关羽最为危机的时期没有出兵援助,可谓一大败笔

我们知道关羽镇守荆州的时期,可谓是意气风发,没过多久,在魏蜀大战时期,关羽率军北上中原,水淹七军,大败于禁和庞德军队。此时的关羽已经名震天下,诸葛亮和刘备当然知道这条喜讯,皆欣喜异常,但是诸葛亮和刘备在这之后关羽的北上时期丝毫没有派兵援助(我个人认为这也是三国时期的一大谜团)。关羽率军攻打樊城,诸葛亮最应该做的就是为了确保战争的胜利,派出蜀中精锐支援关羽,或者从汉中出兵,进攻魏国西部地区,借以分散魏军的精力,实在不行出兵攻打曹魏,派援军加强荆州的防卫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啊。

但是结局就是关羽被吴国和魏国军队包了饺子,致使关羽败走麦城,导致了蜀国对外战争的一次巨大失利。

导致兵败的决定性因素还是关羽的个人原因

关羽傲慢是一件人尽皆知的事情,关羽有多“狂气”,孙权派人想要跟关羽和亲,谁知道被关羽给骂了回来,不接受就算了,自己的儿子还被喷“犬子”,孙权能不生气吗?这也为关羽后来的丢失荆州埋下了铺垫。

要知道诸葛亮曾经特意嘱咐过关于“东联孙权,北拒曹操”,关羽表面上表示认同,但事实确实关羽将江东吴国视为“鼠辈”认为他们根本不值一提。要知道骄兵必败,即使是武圣关公也没有逃过此劫。真是可惜啊!

刘备为什么两年以后才替关羽报仇,发起夷陵之战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分析一下大形势吧。

刘备在拿下益州北上进取汉中之后,命孟达从秭归进发,翻越神农架山区攻占房陵,又令义子沿汉水进攻西城,之后跟孟达围攻上庸。至此,荆州、益州、汉中、东三郡全部拢入手中,进位汉中王,势力达到顶峰。“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的愿景指日可待,‘隆中对’马上就要实现了,这是刘备多年以来为之奋斗的最完美的目标。

但是好景不长,关羽在没征得刘备同意的情况下擅自行动,令糜芳守江陵,傅士仁守公安,自己亲帅荆州主力北攻樊城。糜芳跟傅士仁是跟随刘备多年的老人了,一直忠心耿耿,因关羽平日常轻慢于此二人,这个时候关羽作为一方诸侯,早就不是当年的二爷了,狂的没边。故在东吴军到达公安城下之时双双开城投降,吕蒙白衣渡江抄了关羽的后路最终身首异处,荆州被瓜分,全面失守。

我们先不说关羽的北伐对于蜀汉来说是不是积极的,但他确是是打乱了刘备进攻魏国的整体计划。由荆、益同时进攻,东三郡东西接应的两线作战变成了关羽的独角戏。在刘备最春风得意,最有可能实现自己满腔抱负的大好形势下,荆州没了。

这估计是刘备一生中最痛苦最绝望的时候了,抛开兄弟之情不谈,荆州乃天下之腹,水陆贯通,“北伐中原,兴复汉室”荆州是绝对的主攻方向,北出即是宛、洛,是曹魏统治的核心区。而西线陇西,只是牵制而已,即使诸葛亮六出祁山也只是为了更好的防御益州,疥癣之疾,伤不了根本。你只能打疼他却打不死他,这是让刘备最撕心裂肺、痛心疾首的。

所以重新夺回荆州是所有决策的重中之重,刘备作为一个政治家,他的所有的考虑并不只是建立在个人感情之上,他需要考虑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荆州之战后,吴蜀联盟彻底破解,吴魏联盟应运而生,这种外交形势的转变让东吴可以毫无后顾之忧的,举全国之力来应付刘备的复仇大军。之后的夷陵之战也证实了这一点。相反,东征期间,陇西曹魏趁虚南侵怎么办,荆州已经丢了,汉中不能再出一点儿差错,他实在是输不起了。

历时两年的汉中之战让益州疲敝不堪,如果说夺取益州是一场谋略的话,汉中却是实实在在的消耗战。百姓不忍巨负,庙堂怨声载道,让刘备集团的处境更加雪上加霜。

总之一句话:他需要时间备战。

果然,不到两年的时间,当他听到曹操去世的消息之后,他再也压抑不住自己内心的渴望与冲动了,他要夺回荆州。水陆大军,齐头并进,夷陵之战开始了……

可惜,事与愿违,蜀汉大军精锐尽失,几乎全军覆没,刘备退守白帝城(奉节)托孤,然后就挂了,死的时候估计眼睛都闭不上。

从此蜀国偏居西南一隅,国力越打越弱,最先灭亡。

刘备称帝之后,成了一国皇帝,却为何不给关羽张飞封王

封爵不封王,刘备对于这同甘共苦的两兄弟,始终没有忘记祖训,但与此同时,他也是出于大局考虑。

虽然能用封王解决的的问题,必将产生更大的麻烦与信任危机,毕竟当时还不是居功自傲,封王称霸的时候,为何这样说,且听我一一道来!

刘备与张飞关羽的交情,是我国古代史上为人称颂的兄弟情义,兄弟三人也一起打拼下大半个江山,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没有深究历史的绝大多数人仅仅还将思维停留在《三国演义》中,三人并非同胞兄弟,但却情同手足,着实让人羡慕,三人桃园结义的佳话其实是有史以来,存在很大误解与狭隘偏见的。

之所以如此,就是我们绝不能否认小说与历史事实的差距,人心隔肚皮,当没有利益关系涉及,三人确实能够做到同甘共苦,但是也并非绝对,时间会让友情贬值,同样也会让友情升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其实已经言过其实。

为了顾全大局,牺牲兄弟情义也是常有的事,何况我们要知道,涉及的是政治权力,亲兄弟、亲父子都会反目成仇,何况是异姓兄弟。三人能够和睦相处,相安无事就是最大的幸福,并不是封王就能够解决的问题。

不封王还好,要是封王将会产生蝴蝶效应。

首先当时刘备称帝,并不足够支撑他为兄弟封王。登基称帝只是确定其政治主导地位,当时并未实现天下大一统,也并不是该论功行赏的时候,时局未稳就盲目封王,难免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提前封王,也极易造成将领和下属产生懈怠,积极性很难提升,将大大提升将来作战失利的可能新性。

其次当时封王,也面临着极大的舆论压力

对于封王这回事儿,属实要慎重,毕竟论功行赏没毛病,但是如果不能准确揣测人心,就极易造成误会,很难做到公平共正,这也是刘备不敢轻易封王的重要原因。

其实封张飞和关羽为王也未尝不可,但是要妥善处理其他将领的功劳,就不见得一朝一夕就能轻易解决,太过草率必将遭人口舌。凡事都由刘备决策,反而降低了决策成本,独裁是当时最好的团结方式。

最终刘备不敢如此,是因为有前车之鉴

还记得当年称帝的刘邦吗?他作为汉高祖,自然也有跟随他一起打天下的异姓将领,大约在公元前185年,刘邦亲自立下白马之盟约,就是为了解决异姓王的问题,当然也有防止吕后干政的意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