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文字狱的背景是什么?清代文字狱之一的“明史案”,究竟是怎样的案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清朝文字狱的背景是什么

在清王朝250年的统治中,对汉族人进行了残暴统治,甚至对中国人的精神力量造成了巨大的损害。而这一切都与清朝百年的文字狱息息相关。

文字狱,即是因文生祸,钳制思想自由。清朝文字狱横行,其中康雍乾三朝甚为突出,在那个华丽的盛世外衣下,掩盖的却是极度的专制和黑暗。

文字狱鼎盛的历史原因

从顺治时期起,到乾隆时期,共历四朝,长达150多年,在此其间,文字狱不绝于缕。据史书记载,仅乾隆帝一朝,文字狱多达120起以上,即便是个疯子也没有被放过。在这100多起文字狱的背后,埋葬的是成百上千条人命,也是无数个家庭的悲欢离合。

历朝历代以来,文字狱一直存在,几乎没有断绝过,而发展到清朝时,文字狱也到达了顶峰。而在清朝如此兴盛,也是有其特殊的历史因素。

明末,李自成推翻了明朝,吴三桂则引清军入关,最终清朝统一天下,建立起最后一个封建一统的王朝。满清统治者能够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都是少见的。

故而从汉族的传统观念来看,清朝的崛起也被称作“乾坤反覆,中原陆沉”。这也就注定了在中原大地上,汉族千百年来所形成的华夏正统思想,是清朝统治者注定无法用武力夺得的。

明末清初,汉族知识分子具有着强烈的民族思想和反清意识,这个时期里面的各种著述里都流传深远。而对清朝统治者来说,这是巨大的一种潜在威胁坐。

于是为了巩固满清王朝的统治地位,统治者对汉族的反清思想防范十分严格,打击力度极大。乾隆时,更是发展到了病态的猜忌,想要彻底泯灭汉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节。

从顺治到乾隆年间,其中的大部分案件可能都有反清的性质,又或是被人蓄意罗织的反清罪状。由此可见,清朝文字狱的特殊历史背景便是满汉民族之间的矛盾、斗争的持续存在。

因钱财而掀起的诬告之风

民族之间的矛盾是时代背景,那么诬告之风便是直接的导火线。这里所说的诬告并非是指官员之间的权力相斗,而是民间的风气。

据清朝记录在案的文字狱共有194起,而在这194起文字狱中,有25起是被诬陷的,而诬陷之人大多是名不见经传的市井小民。他们与被诬陷之人大多是没有渊源的,原因只是在于他们诬告的对象是士绅阶层,而其目的是敲诈钱财。

清朝时期人口逐渐增加,而土地却是逐步减少,人多地少,百姓生活也就无法保障,百姓也就把钱财看得极重。无法靠农业生产来果腹,就导致了一些胆大的刁民通过其他手段敛财活命。

于是在朝廷大兴文字狱之际,这些人开始告发士绅,并从中牟利,甚至还有了以文字狱为政策而背书的另类现象。

因为文字狱的一旦罪名落实,这些士绅便大多都被以谋反大逆罪论处,诸如凌迟、连坐等,处罚极重。

与此同时,朝廷为了发动群众进行举报,还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奖励,不仅对其授予官职、军职,就连罪犯的全部财产也会作为奖赏,送给这个举报者。

这些奖励政策极为容易让人产生误读:一旦举报并且抓获犯文字禁忌的士绅,也就可以升官发财了。

尽管清廷对于诬告陷害也有很多处罚,但是耐不住汉字的博大精深,一字多音、多义,还有比拟借喻的存在,即便是行文者无反逆之心,好事之人也可以从中挑出毛病来。

只要是有一个解释触动了朝廷的神经,那么就是成功的了。可见当时的文字诬陷基本是无成本,收益高的买卖,最终导致了清朝时期的诬告之风盛行。

众所周知,文字狱的危害是许多的,那么这其中有没有一点对于国家的好处存在呢?

是否真的百害而无一利?

文字狱的危害确实不少。首先,败坏官场风气;清朝时期,官员以科举入仕。一方面,作为文人,这些臣子也极有可能成为文字狱的牺牲品。而另一方面,作为官僚,他们又是文字狱的帮凶,甚至是制造者。

因此他们不愿意自己身死家破,又不愿因遵谕旨不力,不能严究他人的文字之责而获罪。如此循环往复,导致了清朝的官员向着谨小慎微、没有节操的方向发展。

满清时期的文字狱是随着统治的稳固而加深的,在统治稳定的时期,文字狱更是登峰造极。所以到了乾隆时期,更是无以附加的强化,导致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被扭曲变形,甚至变成了不折不扣的“奴才”文化!中国文人的气节更是每下愈况。

在近代的侵略战争中,涌现的许多卖国贼,又何尝没有这个缘故在其中呢?没有民族的气性,没有文化的气节,怎能够为国家的发展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呢。

文字狱造成的另外一个严重后果是大量文字书籍的泯灭。满清统治者收缴了全国藏书,一旦其中不利于满清的文献史实,都会被禁毁,契丹、女真、蒙古、辽金元的正史中,还要进行篡改和加工。乾隆时期,被销毁的历代史书典籍将近三千余种,多达六、七万卷以上。

第三,封建愚昧的满清统治导致了中国势力渐弱,落后于世界。在世界工业革命如火如荼之时,清朝却仍然顽固地紧闭着与西方交流的大门,还蛮横地推行着文化专制主义政策,利用文字狱这样的极端手段,禁锢思想,统制言论,以维护其封建统治。

于是最为直接的便是造成了当时中国整个社会的落后,从而拉大中西方的差距,阻碍了我国社会的进步发展。

再来谈一谈这个好处,最为明显的便是对于封建君主专制加强的促进作用。

文字狱是盛世时期的产物,是统治者为了稳定政权、巩固统治的极端手段。无疑,文字狱确实使得统治者对于整个国家的思想文化控制大大加强,从而使得国家的发展更加稳定。

再者,文字狱的兴起使得当时的文人不敢发展新思想,于是转向研究一些古典诗经,社会风气也由此转为古雅。清朝时期对于前朝的文化遗产进行大量的整理,使得很多古典书籍再度普及,也为后人的研究留下了无数宝贵的文学财富经验。

于是在这样背景下,清代考据学潜移默化地发展了起来,并逐渐在学术史上占具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小结

纵观古代王朝的盛世时期,不难发现,其中大都有着文人的血泪辛酸,这是出于大一统王朝统治需要。唯有在战乱之时,才是各家各派思想鸣放之时,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现象便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出现的。

从以上种种分析来看,文字狱束缚了清朝的思想进

步,也造成了许多导致历史退步的危害。其中唯一令人感到慰籍的地方,或许便是让很多文人只能沉迷于研究古典诗书,有了很多新奇的发现,最终衍生出一个新的学术吧。

清代文字狱之一的“明史案”,究竟是怎样的案件

明朝有一位官员叫朱国祯,浙江湖州人,退休后在家写《明史》,这是一部从洪武写到泰昌(有一种说法是写到天启)朝的史书。

朱国祯死后,家人将这书稿卖给了同乡庄廷鑨。庄请人把书续完,补足了天启、崇祯朝的记录,连南明的也一起写完。因为事以朱国祯的书稿为基础,所以其自带明朝正统思想,写到明朝后期建州崛起时,对建州统治者使用了明朝册封的官爵,对与建州作战失败的明朝将领用同情的笔法,对投降建州的官员称为叛贼,同时在南明部分采用南明皇帝的年号,而不用当时在北京的顺治皇帝的年号。

顺治十二年,1655年,《明史》完成,不久庄病死,其父庄允城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刻印刊发,并请江南名士写序。

顺治十八年,1661年,有人告发,清廷大怒,最后惊动鳌拜,下令彻查。康熙二年,1663年结案,写书者被凌迟,作序、刻印、出版、贩卖、购买者全部处死,共处死70余人,家人发宁古塔,朱国祯家和庄廷鑨家极惨。金庸《鹿鼎记》开篇介绍了此案的详情。

这个案子,是清朝文字狱第一案。就像我们平常常说的那样,越是喝醉的人越说自己没醉。其实在朝代这里也是如此,越是窃取江山得国不正的朝代,就会越加剧对文字的掌控。

为什么没听说过宋朝有文字狱

一提到文字狱,大家马上想到的就是清朝的“文字狱”,清朝大兴文字狱,到什么程度?仅乾隆时期就有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