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三人谈丨ChatGPT是一场“虚火”还是颠覆性技术革命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最近,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风靡全球,它不仅能流畅地与用户对话,还能写诗、写文章、编码。今年全国两会上,ChatGPT同样引起了委员和代表们的关注与讨论。ChatGPT是人类的助手还是对手?如何注意科技伦理、趋利避害?

新京报记者邀请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自动化所研究员赵晓光,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视觉智能研究中心主任邓志东,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科院自动化所研究员、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曾毅,做客《两会三人谈》栏目进行解读。

新京报《两会三人谈》栏目邀请全国政协委员、人工智能专家,共同聊聊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制图/许骁

关注1:ChatGPT意味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到了什么程度?

ChatGPT近期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有人觉得它具有颠覆性,也有人觉得它被“神话”了,这个语言大模型的出现意味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到哪一步了?

“这几天,全国政协科技界别很多委员特别关注ChatGPT的技术,尤其是这项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和未来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赵晓光说,从技术角度来看,ChatGPT是一个自然语言处理模型,让计算机能跟人聊天。我国有很多研究机构也做了相关的技术,并一直在应用,比如大家熟悉的银行自动语音服务等。ChatGPT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是由于微软把ChatGPT的技术嵌入到搜索引擎“必应”中,受到巨大的用户人群欢迎并愿意为其付费。ChatGPT带来了在商业上应用的巨大前景。

展开全文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自动化所研究员赵晓光。受访者供图

“我国此前没有大力发展通用大模型的研究,是因为目前还没找到很适合的应用场景。人工智能技术本身就要跟场景密切结合,这项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启发就是未来如何跟场景更好地落地结合,如何培养更大的市场、挖掘更多的需求,通过满足用户的需求产生新应用,带来更多效益。”

她认为,ChatGPT的出现和应用并不代表着通用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一些新闻报道称它会理解人类的语言,我认为理解应该打个引号。要模仿人类的理解恐怕还要走很多的路。”

邓志东认为,ChatGPT作为大型生成式语言模型,是NLP(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中某种意义上的通用人工智能,而且是颠覆性的。2012年以来,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迅猛发展,但都属于弱人工智能,对于人类而言是赋能的工具。ChatGPT则不同,它利用单一模型就能完成NLP领域中的多个任务,比如对话、翻译、生成、搜索、编程与调试等,这就有了文本语言领域中通用人工智能的主要特点。同时,它在完成多个任务时还接近人类的水平,与以前根据特征进行匹配或搜索的方法完全不同。

他说,随着ChatGPT的版本不断更新,全球上亿用户与其高频度交互,且其具有持续的学习能力,它的NLP多任务完成能力还将提升,可能会在较短时间内达到专家的水平,将非常具有颠覆性,给人类带来巨大进步。

在曾毅看来,ChatGPT是一个人工智能领域现有工程技术的组合创新,在用户体验上有显著提升,但并非科学的突破。它使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几项关键技术,都是几年前学术界已验证有效、相对比较成熟的技术。但ChatGPT有数亿用户的反馈,其输出不是提供最优化的结果,而是最接近人类需求、合乎人类期望的结果。

ChatGPT不能真正像人类一样理解和应用语言,离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上提出的“人工智能”实现智能的各个方面达到人类水平的畅想还有很大距离。

新京报“知道视频”出品

关注2:未来哪些职业可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一些网友在和ChatGPT聊天之后,担心自己的工作未来会被取代。那么,ChatGPT是人类的助手还是对手?未来哪些职业可能会被取代?

赵晓光称,人工智能确实取代了一些工作,是人类不愿意从事的艰苦、枯燥、繁重、有危险的工作。比如速记员的工作,现在很多可以通过自然语言识别将语言转变成文字,但计算机完成的工作依然需要人类校正,因为会存在一些错误。她以法律系统举例,ChatGPT可以审阅诉状,进行简单分类,做一些需要具备文化功底的简单的体力劳动,但不能替代法官做更多判断。所以目前来说,ChatGPT更多是提供了“方便”。

邓志东认为,ChatGPT不仅有文本理解能力,也有文本生成能力。“它的理解能力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比如一些弯弯绕绕的表述,它都能理解,且给出合乎常识或价值观的回答。随着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短期之内大规模商业化落地,以及对各行各业全面渗透,在大幅度提高生产力和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将对就业市场带来影响,文案、新闻、翻译、会计、律师、教师、程序员、艺术创作等职业中的中低端岗位会受到冲击,尤其是不需要深入思考,仅完成简单重复性文字整理的岗位。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视觉智能研究中心主任邓志东。受访者供图

曾毅称,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以及在社会上的应用,最初的目的就是部分替代人类劳动。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发明的初衷,不是让绝大多数人失业。但确实需要思考的是,人类在所从事的职业中发挥的不可替代作用是什么。

他以记者举例,记者要追求真相,但目前人工智能对于“真相”的了解还存在很大困难的。相比人工智能写的稿件,媒体工作人员的作品中更能呈现人类对于世界的真正理解,也有背后的故事。

长期来看,必然会有一部分工作会被暂时替代,此时需要人类重新思考工作的意义。比如做社会服务、养老助残等需要以情感出发去关怀他人的工作,很难被机器替代。如果你哭了,机器人也可以安慰你,但这是基于数据的情感分析,而不是对情感的真正理解。即使机器有能力去替代人类时,人类也未必相信机器。“这样的工作使得人类反思,人之所以为人,与其他没有情感的物体之间的差异,让人类回归本该回到的地方。对于人类反思的能力,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暂时难以达到同样的高度。”

总体上,曾毅持乐观态度,认为真正需要和值得人投入精力的工作不会被替代,但他仍认为,人类应该为可能出现的部分领域的劳动替代做好准备。

新京报“知道视频”出品

关注3:ChatGPT会对教育产生什么影响?

近期出现了学生利用ChatGPT做作业、写论文、考试作弊的情况,教育界人士担心这将使孩子们丧失思考能力。ChatGPT对教育会产生什么影响?

赵晓光认为,人类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学习前人的经验非常重要,这就需要阅读大量的文献,并将其中的中心思想提炼出来,即文献综述。ChatGPT可以做这件事,并生成一篇新的文章。“但它做得再好,也只是把已有的思想拼接起来,目前不会产生新的思想。总体上讲,我坚信人类能够把控自己发明创造出来的人工智能技术。”

她说,研究生写论文之前阅读大量的文献,花了很多时间,ChatGPT这样的工具能有效节约时间和体力,让学生把精力更专注地放在科研创新和写自己论文的思考上。但它确实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让人类的智能向更高层级发展,而不是局限于从事简单枯燥的工作赚钱。

邓志东称,去年11月30日OpenAI公司发布ChatGPT,目前还称不上1.0版本,但三个多月来已经带给我们很多改变,对教育的影响也将逐渐显现出来。一方面会带来挑战与冲击,另一方面,也会让人类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找到路径去思考真正有用的知识,学习真正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有价值的内容,而不是把大量时间花在死记硬背上。

曾毅认为,ChatGPT的输出跨越了学的阶段,直接给出结果。短期内,一些人通过偷懒会尝到甜头,但很快将被负面作用影响。统计生成模型主要关注输出结果的统计显著性,过度依赖于类ChatGPT技术与服务会使人失去自我的视角,难以彰显人的个性化、差异性。

知识获取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理解的过程,而不是结果。长远来看,人类会明白利用辅助工具和让工具帮自己做决策是两回事。“比如小朋友背别人写的诗很快会忘记,但自己写的诗很难忘记,且自己会很珍视并由衷地快乐。”他认为,愿意用ChatGPT写综述的同学,失去的是学习的机会,以及获得研究灵感的快乐与洞见。

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科院自动化所研究员、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曾毅。受访者供图

关注4:中国何时有自己的ChatGPT?

今年2月,北京市经信局表示,北京将支持头部企业打造对标ChatGPT的大模型。现在很多人关心,中国何时才能有自己的ChatGPT?目前的差距在哪里?这次ChatGPT受到关注,对我国智能大模型发展是否是一个机遇?我国要如何推进智能大模型的研发?

赵晓光称,我国很多研究机构在研究大模型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北京市的政策将支持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落地应用,使其和应用场景结合。北京人工智能企业众多,技术人才聚集,在发展技术和挖掘市场需求上有很大优势。目前,企业要进行数字化、智能化转型,ChatGPT带来的启示就是去思考需求、市场和用户在哪里,把这些变成技术进步的动力。

“我们很早就呼吁,高度重视发展中国的人工智能多模态大模型。”邓志东称,ChatGPT的出现,也让全社会期待并支持中国发展自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