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的艺术特色?范仲淹没有去过岳阳楼,为什么能写出举世闻名的《岳阳楼记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岳阳楼记》的艺术特色

范仲淹这篇《岳阳楼记》文章艺术特色是,作者采用骈语描绘,散文论述,骈散结合。由记事到写景,由写景而抒情,由抒情而议论,甚至于写景、抒情、议论揉合在一起,做到了情景交融,情文并茂,特别是其中的两段写景文字,”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雾冥冥,虎啸猿啼。……””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倾;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有概括的叙述,有细致的渲染,有生动的描绘,有独特的抒情。同时由于作者很好地运用了对偶和排比的修辞方法,加上句子的整齐而有变化,文字的简炼而又鲜明,音节的响亮而又和谐,这就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感和优感,使我读后留下难忘的印象。

范仲淹没有去过岳阳楼,为什么能写出举世闻名的《岳阳楼记》

高考语文斋感谢悟空问答邀请回答问题。

《岳阳楼记》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名篇佳作,为历代所传诵,一直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并且是高考要求的必须背诵的篇章之一。

这样的美文却非范仲淹临景即兴而作,而是远在他乡受朋友所托而赋。那他为什么能写出《岳阳楼记》呢?

首先,范仲淹饱读诗书,功底深厚。

他读书用功刻苦,鸡鸣即起,五年不曾解衣,冬夜稍有困怠则冷水拂面。工夫不负有心人,考取了功名。这也为他日后的文章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范仲淹胸怀家国,志在天下。

常自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做宰相,就做良医,一心为民造福。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家国情怀,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作者才能创作出格局宏大的千古绝唱。

再次,范仲淹仕途起伏,经历丰富。

范仲淹早年丧父,家境贫寒,母亲改嫁,又被冷眼虐待,使他深刻了解民间疾苦,体察民情,进入仕途,为宋朝谋强盛,为人民造福祉, 方正清廉, 直言不讳,抨击时弊,屡遭贬谪,屡被召用,无论春风得意飞黄腾达之时,还是远放荒野命途多舛之日,为国为民,赤心不改。正是这种丰富的阅历,正是这种年深日久的情感积淀,才能使作者创作出感人肺腑的经典篇章。

最后,范仲淹为情设景,表述心志。

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基础上,为了抒发他那种忧国忧民的炽烈情感,作者借记述情,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无论是“春和景明”,还是“浊浪排空”,作者都是“宠辱偕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多么地豁达大度啊!而始终不改的是那种“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是多么的坚忍不拔啊!把所想象之景与所表述之情糅合相融,浑然一体,景美情深,令人爱不释手,不绝吟诵。

我认为上述四点是范仲淹不临岳阳楼而能创作出《岳阳楼记》的重要原因。至于这篇文章能够流芳千古,主要取决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其一,符合传统文人的主流价值取向。

通俗来说,就是文章的思想品质高尚,传达的是正能量,不怨天尤人,把自己置之度外,积极用世,忠君爱民。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前承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巳”,后启王阳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以及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传统文人以天下为己任,忠君爱民,忧劳家国。而《岳阳楼记》表达的正是这种思想,这是为历代传诵的重要原因。

其二,文采斐然,朗朗上口,适宜诵读。

这篇文章骈散兼行,语句优美流畅,读来韵味悠长,酣畅淋漓,气势贯通,美不胜读。许多词句脍炙人口,至今还不时见诸报刊。

总之,文质兼美是《岳阳楼记》流芳千古的两个重要原因。

《岳阳楼记》是怎么写成的

这是一个得用心去揣摩的问题。阅读古代诗文,发现作者的写作动机,悉心体会作者为文的精妙,领会其中的要义等等,这都是作为今天的读者需要下功夫的。

对于范仲淹这个人,我觉得首先应该想到他是一个思想家和政治家,接下来才是文学家。作为政治家,他当然具有个人的政治主张,也有他从政期间个人交流的圈子。这一点,在《岳阳楼记》这篇经典名文中就说得很清楚。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其实,这一段话就把范文正公为什么写《岳阳楼记》的原因交待清楚了。不就是受他政治上的盟友滕子京所托吗?一句“属予作文以记之”已经非常明白了。

至于《岳阳楼记》中他所表达的思想是什么,也很容易把握。无非就是迁客骚人揽物之情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那流传千古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自然就不在话下了!

范仲淹一生都未去过岳阳,为何能在《岳阳楼记》中将四周景物描写得如此的酣畅淋漓

现在说起第一大淡水湖是鄱阳湖,而实际上以前,洞庭湖的大小丝毫不弱于鄱阳湖,也就是在最近一百年光景,洞庭湖面积缩小了一大半。洞庭湖古时候称为云梦、云梦泽,这名字既霸气又有诗意,作为数得着的大湖,洞庭湖一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存在。而岳阳呢,今天洞庭湖,大约有一半的水域面积属于岳阳,所以岳阳算得上洞庭湖畔最重要的城市了。岳阳楼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就一直在今岳阳城内,洞庭湖畔修建楼宇,唐代各大诗人李白、杜甫、孟浩然、李商隐等等皆写过洞庭湖岳阳楼的诗句。经过这些大文豪的赞颂渲染,洞庭湖、岳阳楼不单单是一湖一景那么简单了,而是成为一种文化象征。

范仲淹是北宋早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死后谥号文正,追封楚国公,可以说是极高的荣誉了。范仲淹生前曾经在多地为官,最高做到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在这个位置上,他力推改革,对后世王安石变法产生积极影响。不过很可惜,范仲淹改革失败,后来被调到邓州,就是在那里,他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关于范仲淹去没去过岳阳楼,看没看过洞庭湖,这点很难讲清楚,不过在写这篇佳作的时候,范仲淹已经五十多岁了,饱经沧桑,世事洞明,看没看过洞庭湖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心里有想法有抱负,他要借这篇文章表达出来。看一下范仲淹生平履历,就算他没看过洞庭湖和岳阳楼,他也早早见识过大湖大海。

早年范仲淹曾经在泰州为官,当地海堤年久失修,多处溃决,范仲淹主持重修捍海堰,后世称范公堤。在泰州,范仲淹一定领略过大海的波澜壮阔,对于大的水景肯定有印象。

后来范仲淹到苏州为官,苏州比邻太湖,这是跟洞庭湖齐名的大湖,太湖素有无风三尺浪的说法,如果遇到天气肆虐,风雨大作的时候,太湖有何景象范仲淹不会不记得。

有了这些年的经历基础,再加上文人的想象力,要范仲淹描绘任何一处水景都没有难度吧。不过《岳阳楼记》写景虽妙,更妙的却是它寄托的情怀和表达的思想。

范仲淹一生刚正不阿,敢于直言,曾经因不满宰相吕夷简把持朝政而仗义直言,进而接连遭受打击,受到贬谪。范仲淹丝毫没有屈服,甚至还留下了“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名言,刚直个性可见一斑。

更值得称道的是范仲淹并不是一个文弱的文人,宋朝时期,周边一直不安定,当时西夏崛起,元昊称帝,对大宋虎视眈眈,范仲淹临危授命,戍边西北,范仲淹制兵领兵很有一套,军队训练有素,又懂得跟其他少数民族搞好关系,戍边五年,元昊始终没有掀起大的风浪,最后向大宋称臣。

正是因为范仲淹在西北的卓越表现,才有了后来他回京主持新政的机会,新政难免会侵害一部分当权者的利益,最后的结果以失败告终,范仲淹无奈被降邓州。这时候范仲淹年纪已经很大了,一辈子大起大落都经历过了,所以才有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样大智慧的思想。尽管仕途不如意,范仲淹更在意的却是天下苍生,洞庭湖上的风云变幻既像是人生的起起伏伏,又像是整个天下的兴衰荣辱,范仲淹胸怀天下,自然可以写出这样气势磅礴的文章来。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