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版的“癸酉靖难”,首阳大君李瑈是被逼无奈还是有意而为之
发布时间: 2023-07-06

作者:正二位都承旨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癸酉,太祖高皇帝的第四子、燕王朱棣在成功诛杀张昺和谢贵后,愤然向惠帝朱允炆上疏,怒指齐泰和黄子澄是奸臣,并援引《明皇祖训》里“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的内容,竖起靖难旗帜,大举率兵南伐,正式拉开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

公元1402年6月,燕王朱棣攻进南京城

大明太宗(成祖)孝文皇帝——朱棣

【靖难之役】整整历经四年,在军事天才朱棣的凶猛攻势下,朱允炆所派出的抵抗大军败多胜少,渐渐力不从心。终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乙丑,由于谷王朱橞和守将李景隆贪生怕死、心生反意,擅自打开金川门,南京城不幸沦陷,惠帝朱允炆下落不明。燕王朱棣在群臣的欢呼声中策马入城,在奉天殿即皇帝位,定年号为“永乐”,是为明成祖。明成祖朱棣的登台亮相,是明朝历史的重要转折点。在他的带领下,明朝焕发出勃勃生机,先后造就了郑和下西洋、《永乐大典》、迁都北平、疏通大运河、五征北蒙古等壮举,成为后世津津乐道的盛世景象,而明成祖本人也因此受到后人的一致称颂。

《明史·成祖本纪》

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明朝国内的争权斗争,不可避免地波及到周边邻国,朝鲜王朝便是其中之一。凭借两次王室宫变登上王位的太宗大王李芳远,在得知明成祖朱棣登基的消息后,于次年正月派遣判恭安府事李贵龄出使北京,向成祖献上登基大礼,并且请求天朝颁赐珍贵药材,用于调理太上王李成桂的病体。朝鲜国的恭顺,让成祖大为喜悦,不仅赐给他们总计约82斤8两的药材,而且承认李芳远的王位合法性。李芳远通过及时靠拢明成祖朱棣,借此巩固了自己在国内的正统地位,开创了著名的【恭定盛世】。

朝鲜王朝第3代国君、靖安大君、太宗大王——李芳远

朝鲜使臣向明成祖朱棣献上登基大礼

永乐二十年(公元1422年)五月十日丙寅,太宗李芳远甍逝于泉达坊新宫,享年五十六岁,葬于献陵。世宗大王李裪接过太宗权柄,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独治国家。世宗李裪在位三十三年,极大推动了朝鲜社会的繁荣发展,特别是谚文的创造,成为朝鲜民族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加快了文化传播速度。正如《朝鲜王朝实录·世宗庄宪大王实录》里所言:“三十余年之间,民不见兵,按堵乐业,文教大兴。”折射出朝鲜王朝前期的欣欣向荣。

只是,随着世宗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二月十七日甍逝,一场被后世称之为【小靖难】的权力斗争逐渐浮出水面,这场血腥无比的浩劫让朝鲜官民再次品尝到王位争夺的残酷性,而领导此次斗争的核心人物,就是世宗大王李裪的嫡次子、首阳大君李瑈。

朝鲜王朝第7代国君、首阳大君、世祖大王——李瑈

首阳大君李瑈在朝鲜王朝历史上是名气爆棚的大人物,原因在于他效仿明成祖朱棣的篡位之举,成功将王位从自己侄子手里抢过来。对于他的惊天忤逆行为,尤其是【癸酉靖难】爆发的真实原因,历来备受争议。韩国史学家李成茂在《朝鲜王朝史》里就提出“世祖李瑈的篡位,实际上是为了维护封建王权的强硬手段,理由是端宗的年幼无能。”李丙焘则在《韩国史大观》里以“背逆论”来论述【癸酉靖难】的前因后果,暗含指责李瑈本人无视伦理道德。总之,讨论之声不绝入耳。那么,到底李瑈一手主导的【癸酉靖难】是被逼无奈还是有意而为之呢?这就需要从李瑈的成长背景中去挖掘真相了。

首阳大君李瑈,一位充满野心与理想的厚黑学政治家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九月二十九日,李瑈出生于汉阳城忠宁府邸,父亲是朝鲜王朝第四任国君、忠宁大君李裪,母亲是领议政府事沈温之女,他是家里的二儿子。李瑈自从降生的那一刻起,就展现出异于常人的聪慧,年纪稍长他就开始捧着各种类型的书籍来看,5岁便能熟读《孝经》,让太宗和世宗非常惊异。与普通王子不同,李瑈虽然出生于王室,却成长在民间,所以他对世间百态十分了解,也深感朝鲜百姓们的不容易。

李瑈不仅饱读诗书,而且尤为喜爱弓马骑射,时常携带角弓奔走于田野乡间,跟熊孩子一起比试射艺。他晚年亲笔写给王世子李晄的《射禽之道》里就说道:“昔者予方年少,未识大道,与群英竞逐之时,气雄一时,才冠众中。”对青年时期的壮举十分骄傲。由此可见,李瑈的高超技艺绝非空穴来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六月十六日,年仅11岁的李瑈被册封为【晋平大君】,开始拥有属于自己的尊号。六年后的六月二十七日,李瑈的尊号从【晋平大君】改为【咸平大君】,显示出世宗对他的重视。但是,由于“咸平”二字与李氏宗族的发祥地“咸兴”重合,所以世宗又将【咸平】改作【晋阳】,直到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二月十一日才正式确定下来【首阳大君】的尊号。

精于弓马骑射的李瑈

深受世宗器重的李瑈

自幼就聪明伶俐的李瑈,一直是世宗李裪重点培养的对象,这也是他充满自信心和理想抱负的主要来源。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二月,世宗就亲自给李瑈讲解《资治通鉴》,并且鼓励他不要害怕挫折,要励志做大事。李瑈当即向世宗许诺,倘若不能读尽天下的书籍,那么就永远不拿起弓箭。李瑈的决心,让世宗很满意,只要遇到国家大事,都会叫上李瑈一起参与讨论,而李瑈则用行动一次次向世宗和群臣证明自己的价值和实力,汇集古今军事知识的《历代兵要》一书,就是李瑈一手编写出来的。

《朝鲜王朝实录·世祖惠庄大王实录》

丙辰二月,世宗以世祖好文学,亲授《资治通鉴》。时世祖尽览古今书史,尤精于性理之学,每曰:“不尽读天下之书,则吾不复执弓。”

明代万民英曾写下流传千古的名作《星学大成》,当中以“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来形容那些英雄人物。李瑈文武双全、才能出众,自然不是池中之物。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二月十七日,操劳一生的世宗大王李裪闭上了双眼,王世子李珦即位,是为文宗大王。文宗是一位有能力的守成之君,很想巩固祖辈的基业,可惜身体不行,在位仅仅2年就不幸甍逝,享年39岁,时年11岁的李弘暐即位,是为端宗大王。主少国疑,这在历朝历代都是政权隐患,因为年幼的君王无法震慑野心家和群臣。

公元1453年10月10日黄昏,首阳大君召集人马包围金宗瑞的府邸

金宗瑞被铁锤砸死,李瑈除去心腹大患

首阳大君李瑈宣布摄政,年幼软弱的端宗只能允许叔父的请求

果然,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十月十日,首阳大君李瑈在自家府邸内召集了权擥、韩明浍、洪达孙等心腹重臣,宣称王廷内有奸臣,举起靖难大旗,趁着黄昏突然锤杀顾命大臣金宗瑞,然后带着100名侍卫甲士迅速冲入景福宫,威胁端宗立刻下诏肃清奸臣。端宗年少懦弱,只能应允叔父的要求,将军国重事移交给他处理。掌握实权的李瑈随即制作《杀生簿》,将皇甫仁、李穰、赵克宽、尹处恭、李命敏、安平大君李瑢等人尽数抓捕处死,彻底控制朝局。四年后,受禅登基的李瑈以成三问、朴彭年、河纬地等人图谋不轨,企图拥立端宗复辟为由,将他们全部处斩,夺取端宗上王尊号,废为【鲁山君】,流放至江原道宁越郡。至此,轰轰烈烈的【癸酉靖难】宣布结束。

从【癸酉靖难】分析王权易柄,首阳大君李瑈是被逼无奈还是有意而为之通过上文的阐述,可以发现首阳大君李瑈发起的【癸酉靖难】携带着强烈的主观意识,换句话说他是借着靖难的旗帜与自己侄子争夺王位,而这也是当今世人普遍的看法。但是,事实真的如此简单吗?其实不是,承旨在系统整理了《鲁山君日记》、《世祖实录》、《大东野乘》和李肯翊所撰写的《燃藜室记述》后,认为【癸酉靖难】是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的反噬结果,这个矛盾即是以李瑈为首的宗亲集团与以金宗瑞、皇甫仁为首的两班集团的权力争斗,而金宗瑞与皇甫仁则是挑起这场浩劫的罪魁祸首,促成了首阳大君李瑈决定铤而走险抢夺王位,以下是承旨整理出来的三个要点:

金宗瑞、皇甫仁等人推行“黄标政事”,意图渗透并完全掌握王廷政事的裁决大权。金宗瑞借助“落点政治”,不断排挤包括首阳大君李瑈、安平大君李瑢、锦城大君李瑜等王室宗亲在朝野的影响力,让首阳大君感到芒刺在背。假借李贤老被司谏院和司宪府批判一事,金宗瑞故意支持和拉拢安平大君李瑢,挑拨王室宗亲内部矛盾,有意分化和削弱首阳大君的势力。1.推行黄标政事,掌握人事裁决大权

黄标政事,是指起源于朝鲜王朝端宗时期的一种推举人才的方式,即需要补充中央及地方的官员时,议政府会从三名候选人里挑出一位合格入围者,然后贴上黄标奏呈国君审阅,而国君则用红笔在待审核名单里点一点,表示同意此人当选,可以理解为走一个形式罢了,真正掌握权力的是议政府。

文宗大王托孤重臣——金宗瑞

黄标政事

黄标政事最早见于《实录》,是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七月二日,也就是端宗李弘暐即位后不久。金宗瑞和皇甫仁之所以创建黄标政事,目的是想借此增强两班贵族的实力,透过紧紧抓住王廷核心官员的选拔大权,将王室宗亲完全排除出决策层。虽然这种形式效率高、速度快、便于及时补充急需人才,但是缺乏监督机制,容易导致任人唯亲、走关系、走后门,形成近亲小团体,故而有不少人反对黄标政事的推行,他们认为这不利于保证官僚队伍的健康运转。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