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舟夜书所见?惊蛰的古诗有哪
发布时间: 2023-07-06

古诗舟夜书所见

《舟夜书所见》是清代诗人查慎行一首五言绝句。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细致的观察,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展示了一幅美丽的河上夜景,抒发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兴奋之情。

《舟夜书所见》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译文

漆黑之夜不见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孤零零的灯光在茫茫的夜色中,像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

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河面好像撤落无数的星星。

赏析

这首诗好似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这首诗又好似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点渔火,黑白对比,反差特别鲜明。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把暗色和亮色联系在一起,显得形象鲜明。

第一句“月黑见渔灯“,“月黑“两字很有特色。这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月亮却没有光,人们见到的只是月亮的轮廓和黑影。“见渔灯“的这个“见“,是不见中的“见“,写的是视像,有突然发现的意思。因为月黑无光,河面也黑沉沉的,突然见到河中的一盏渔灯,格外引人注目。

第二句“孤光一点萤“,写如豆灯光像江岸边一点萤火,是意中之象,描写渔灯的形象。河面幽黑,只有孤零零的一点灯光闪烁着,仿佛是一只萤火虫在原野里发出微弱的光。“孤“表现了环境的寂寞、单调,寄寓着一定的感情色彩。一种茫然无奈的情感袭上诗人的心头。

后两句为动态描写。不难想象,当诗人见到微风腾起细浪,灯影由一点散作千万这动人一幕的时候,心情是何等地兴奋。

第三句“微微风簇浪“抛开了灯光,一转而写夜风。微风从河面阵阵吹来,河水哗哗作响,轻轻的掀起浪花。这句写听觉为下句张目。“微微“二字又体现了风是如此的小,“簇“说明了就算是微风也能掀起一簇簇的浪花。渲染了一种宁静舒适的气氛。

第四句“散作满河星“犹如天外奇峰,劈空而来。那如萤的孤光,刹那间似乎变成万船灯火,点缀河中,又如风吹云散,满天明星,倒映水中,使这静谧的黑夜,单调的河面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壮观。风吹浪起,簇起的每朵浪花,都把那如萤般的灯光摄进水中,有多少浪花,就有多少灯光。同时此句的描写为诗词增添了画面感,使枯燥无趣的文字能幻化出美丽浪漫带有一丝丝的安逸宁静的景象,使诗人流连其中。

惊蛰的古诗有哪些

1、新春甫惊蛰,草木犹未知。

出自:宋代苏辙的《游景仁东园》。

译文:刚刚到了惊蛰时节,草木还没有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

2、今朝蛰户初开,一声雷唤苍龙起。

出自:元代吴存的《水龙吟·寿族父瑞堂是日惊蛰》。

译文:今年刚刚才到惊蛰时节,蛰虫伏处的洞穴才开,一声雷响呼唤着苍龙醒来。



3、坤宫半夜一声雷,蛰户花房晓已开。

出自:元代仇远的《惊蛰日雷》。

译文:天上半夜突然响起一声雷鸣,到了早晨虫子的洞穴已经打开,花芽也探出了头。

4、浮云集。轻雷隐隐初惊蛰。初惊蛰。鹁鸠鸣怒,绿杨风急。

出自:宋代范成大的《秦楼月·浮云集》。

译文:云彩聚集在一起,时届惊蛰,雷声隐隐。刚惊蛰时,水鹁鸪叫声愤怒焦急,杨柳也随狂风舞动。

5、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出自:唐代韦应物的《观田家》。

译文:一场微细的春雨百草充满生机,一声隆隆的春雷惊蛰节令来临。

古诗《山行》的全诗

《山行》:妙在深深浅浅处《山行》是杜牧的名诗,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但问题是,每个人小的时候都背过的这首诗,究竟好在哪里?却不是人人都能道得出的。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往往是古井微澜,如果没有一点慧心,有时候真的没法了然。含蓄蕴藉是一种非常难以达到的境界,妙就妙在再深奥的思想总是能够通过最浅近的方式来表达,这时候浅近也就变成深奥了。好了,我们先来看这首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诗的第二句有很多的版本,比如说有一个版本是“白云生处有人家”。我其实比较喜欢这个版本,因为“白云生处”仿佛缭绕的白云就“诞生”在那里,有一种缥缈的仙气在。这是汉字的妙处。作者远上寒山的目的,就在于被白云生处的人家所吸引:超脱凡尘、隐逸恬然,这是许多文人内心深处的理想。而一个“远”字、一个“斜”字突出了旅途并不容易,虽然道阻且跻,却并不能影响诗人寻访世外桃源的决心。来源:语文世界(初中版)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