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各位高手:下面五绝平仄是正格吗?格律诗正格一说是否严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请问各位高手:下面五绝平仄是正格吗

这是五言律绝正格平仄之一。正格相对于宽格而言。具有严谨的格律科学理论依据,请看下文分解。

平仄及古今韵

新韵中,普通话第一(阴平)、二声(阳平)为“平”,第三(上声)、四声(去声)为“仄”。古入声字在及相应方言在古韵中为“仄”,已分别规范到现代汉语拼音方案四声系统中了。

古韵中,上声、去声、入声字及相应方言为“仄”,其余为上平、下平为“平”,相当于今韵普通话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除入声字及相应方言声调为“仄”之外,其余平仄与新韵基本一致。

平仄正格及理论依据

马蹄韵“两平两仄交替”的格律诗用字组句基本原理,启功先生《诗文声律论稿》“平仄竿”截句法,是格律诗平仄正格的理论依据。

格律诗“两平两仄交替”的音步格律,使格律诗句像整齐而有鲜明声韵节奏马蹄声,读起来抑扬顿挫,听起来铿锵悦耳,以求回环往复的声韵美。

启功先生《诗文声律论稿》“平仄竿”截句法,较好地体现了马蹄韵“两平两仄交替”的格律诗用字组句基本原理。截图分析如下供平仄正格探讨交流。

律绝首句第二字是平,可知是“平起”;末字是仄,可知是“首句不押韵”。每句五字,叫做“五言”;上下句为一联,共四句两联,二十字;讲究平仄“替对粘韵”基本规则,叫做五言律绝,简称“五绝”。否则不是“五绝”,而是“五古(五言古绝)”了。五古是古体诗常见体裁之一,无须严格遵守平仄“替对粘韵”。唐诗中,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古体诗不胜枚举!

首先,依据五言字数,可从“平仄竿”上截取出首句正格如下: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括号内的字,表示按字数要求已截取的正格平仄。括号外的字,表示“两平两仄交替”的音步中,暂未截取的平仄。省略号表示“两平两仄交替”向“平仄竿”两端无限延伸

接下来,依据对句与出句双数位置平仄相反的规则,能快速推知上下句正格平仄: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

然后,依据第三句与第二句双数位置平仄相同的规则,推知第三句与第二句的正格:

平(第二句)

仄(第三句)

最后,依据第四句与第三句双数位置平仄相反的规则,快速推知第四句与第三句的正格平仄。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综上所述,五言律句的共同规律是:双数位置必须是“平仄”交替或“仄平”交替(请见下面黑体字处)。

仄,①

平。②

仄,③

平。④

①④双数位置必须是“平仄”交替,②③双数位置必须是“仄平”交替,简称“替”,否则为失替!

①与②,③与④,双数位置必须上下平仄相反,简称“对”,否则为失对!

失替、失对的诗,不能顺利通过诗词网站平仄工具检验,不是格律诗,而是古体诗。

对联源于律诗中的对仗,也不例外,失替、失对者,不是对仗(平仄相反,词性相同),而是对偶(词性相同,平仄不论)。

②与③双数位置必须平仄相同,简称“粘”,否则为失粘!

②、④末字必须是同韵部平声字,一韵到底,不可换韵,简称“韵”,否则出韵。

“替对粘韵”,缺一不可,否则不是格律诗,而是古体诗!古体诗无须严格遵守平仄“替对粘韵”格律诗基本规则。因此失替、失对、失粘、出韵,是古体诗常见现象,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古体诗不胜枚举!

以上相关格律诗正格常识,在下已有一系列专题图文详解,恕我本文不再一一举例赘述,欢迎在本文评论区举诗例反驳!

平仄变格及变格潜规则

一三五慎变,二四六莫变,是平仄变格基本原则。“前宽后严,仄宽平严”,是诗界公认的宽格平仄变格潜规则。

律句中的最后三字,靠近句末韵字,平仄变格对韵字的声韵影响最大,《诗文声律论稿》称为“三字脚”,是律句中的最关键位置。

在五言律格中,因为第一字距离末字较远,对声韵影响相对较小,所以放宽要求可平可仄。五言第三字距离末字较近,对韵律影响较大,所以要求从严,不支持变格。否则不能顺利通过诗词网站工具检验!这就是“前宽后严”的平仄变格潜规则。

又因为平声音步较悠长,仄声音步较短促,所以“仄宽平严”也是诗界平仄变格潜规则。

下面括号内表示变格位置。

仄①

正格①中,第一字距离末字较远,因而可平可仄,变格后为:

平)仄①

开头三字连平,简称“三平首”,是诗界认可的宽格变格之一。

句①第三字距离末字较近,因而不可平变仄,否则变格后为:

平(仄)仄

句末三字连仄,叫“三仄尾”,不在宽格之例,因此不能通过诗词网站平仄工具检验!

平②

句②第一字可平可仄,变格后为:

仄)仄

开头三字连仄,简称“三仄首”,也是诗界认可的宽格变格之一。

上述分析可见“三平首”、“三仄首”由正格变宽格而来,却被误为“正格”,以讹传讹。

仄③

第三句第一字可平可仄,变格后为:

平)仄平仄

下划线处,开头三字两平夹一仄,简称“前孤仄”,符合“前宽”变格原则,是诗界认可的宽格之一。

第三句第三字平变仄后为:

仄仄(仄)平仄

下划线处,句末三字两仄夹一平,简称“后孤平”。

“后孤平”,是不能顺利通过诗词网站工具检验的。例如杜甫的《复愁十二首》其三:

万国尚防寇,仄仄仄

故园今若何。仄平平

昔归相识少,仄平平仄仄

早已战场多。仄仄仄平平

“国”、“昔”、“识”在古韵中,属于入声字为“仄”,其余声调与普通话一致。

“万国尚防寇”有“后孤平”格律硬伤,在古体诗中不胜枚举!因为古体诗体裁形式无须严格遵守平仄的“替对粘韵”格律诗基本规则。

有人会说,上句犯后孤平(句末三字两仄夹一平)“拗”了,下句就用后孤仄(句末三字两平夹一仄)来“救”,美其名曰“对句相救”的“拗救体”,是网络热衷以讹传讹的“拗救格”之一。请恕草民我实在不敢恭维“拗救体”!理论依据如下供探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