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哪些不可告人的故事?《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有哪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你有哪些不可告人的故事

十五六岁时,发小大半夜被她爸妈打出门,她来投奔我,我拒绝了她,为此,我一直难受,更难受的是她后来居然不知所踪了,就连想道歉也找不着人。

当时是暑假,我上高一,我们住在我爸的单位宿舍,我的卧室外边有个窗户,大半夜,我睡得迷迷糊糊的,就听见有人敲窗户,声音很轻,仿佛雨打芭蕉,我们家在一楼,窗户外边有一株绿浓的芭蕉,我没有在意,翻了一下身,继续睡,然而,敲窗声音又再次响起来了,我一激灵,瞌睡虫瞬间跑得无影无踪,我很害怕,想去叫醒我爸妈,后来一想,先问问是谁先,外面回答,某某,我是于莹莹,你开开门,于莹莹?大半夜不睡觉她干嘛呢。

我连打了几个哈欠,悄咪咪的打开房门,然后看她站在外边,犹犹豫豫的模样,我一把把她拉进门,然后我们俩蹑手蹑脚的走向我的卧室,我让她坐在椅子上,又去给她倒了一杯水,她期期艾艾的说,你这有吃的吗,我饿了,我正准备去厨房给她煮面条,她拉住我,说不管什么,只要能填饱肚子就行,我就拿出一盒甜薄脆,她狼吞虎咽的吃着。差不多吃了一半后,她猛地灌了一口水,又打了一个饱嗝。

等她平静下来,我才问她,为什么这么晚了还东游西逛,你不害怕呀,她一言不发,垂下头,好一会儿,她才捞起衬衫袖子,我一看,她手臂上青一块紫一块的,她有捞起衬衫,身上也是,可以说是伤痕累累。我看得无端发揪,我知道她是后妈,据说,后妈之前对她不错啊,是邻里口口相传的好后妈,怎么回事儿?她冷笑一声,屁的好后妈,一开始不熟悉的时候是不错,后来生了弟弟后,越发趾高气扬,这个家是她说了算,就因为于莹莹长身体的时候嘴馋,偷吃了几块红烧肉,被她后妈知道了,一顿数落,说是留给她爸的,莹莹不服气,就顶嘴,她后妈就煽风点火的,她爸火冒三丈把她暴揍一顿,她哭了半夜,越想越气,所以就来找我了。听她说完,我一阵唏嘘。沉默了好一会儿,我说你亲妈呢?你可以去找她呀。

她亲妈嫁到山东去了,据说家庭条件不好,后来也生了一个娃儿。她说没钱,出不了门。然后,说着说着就困意袭来,她说我想借你床铺睡一觉,然后,倒头就睡,我也迷迷糊糊睡着了。第二天,太阳升起老高了,我妈敲门叫吃早餐,我们才醒过来。她附在我耳边说,你怎么跟你爸妈说,我说别担心,我爸妈不会嫌弃你的。你爱住多久住多久。她感激不尽。

住到第三天的时候,她爸找上门来,父女俩大吵一架,她爸让她滚回去,她说不回去,她爸威胁她,不回去以后断绝父女关系,她也斩钉截铁的说,断绝就断绝,我拉她,让她不要这么极端,毕竟以后读书要靠她爸出钱,由于她莫名其妙离家出走了,好后妈的人设崩塌,左邻右舍议论纷纷,指指点点,后妈受不了了,也上门来,好言好语的劝她回去,说有什么事儿可以好说好商量,一个女孩子动不动就离家出走不像话,也不安全,甭管她后妈说这话基于什么目的,作为旁观者,我觉得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她把她后妈骂走后,我也旁敲侧击的劝她,她却不高兴了,认为我是嫌弃她,有赶她走的意思,天地良心,我可是一丝一毫这个意思也没有,设想一下,一个未成年人,打工找不着地方,出门没钱,不回家能去哪儿呢,不如和他们搞好关系,努力学习,争取早日摆脱原生家庭,没有能力的抗争在现实面前真的是一钱不值,除了打嘴皮子仗,逞口舌之快,其他的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很明显她钻进了死胡同,她认为我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也在半夜三更不辞而别了。再后来她爸妈也来找过她一次,我说她早离开了,难道她没有回家吗?她爸妈看着我震惊的模样,估计我没有说假话,所以骂骂咧咧的走了,再后来,我就不知道她的下落了。2020年夏天,在老乡群里有人提了她一嗓子,说曾经在17年的时候,他在青岛某个工地上看到过她,他正准备追上去打招呼,于莹莹却七弯八拐的钻进了一个小巷道不见了踪影。就这样,他们就此擦肩而过。我是知道的,她亲妈就远嫁青岛崂山区。

那一刻,我彻底松了一口气,她只要活着,比什么都好。而盘踞在我心上十几年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了。不过,估计想要当面道歉是没有这个机会了。这也是比较遗憾的事情吧。后来我不止一次的后悔,当时就不应该劝她,我以为为她好,实际上是把她往火坑里推,因为我无法感同身受她的苦,还是太年轻了,搁现在,我肯定会换一种处理方式。而她,终其一生估计都是会恨我怨我的吧。

曾经的年少轻狂,少不更事,终于铸成大错,不知道她可曾后悔,反正我是真真正正的后悔了。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有哪些

1、滥竽充数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

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

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

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

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i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

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

乐师们接到命令后都积极练习,都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2、曹冲称象

有一次,吴国孙权送给曹操一只大象,曹操十分高兴。大象运到许昌那天,曹操带领文武百官和小儿子曹冲,一同去看。曹操的人都没有见过大象。

这大象又高又大,光说腿就有大殿的柱子那么粗,人走近去比一比,还够不到它的肚子。曹操对大家说:“这只大象真是大,可是到底有多重呢?你们哪个有办法称它一称?”

嘿!这么大个家伙,可怎么称呢!大臣们都纷纷议论开了。一个说:“只有造一杆顶大顶大的秤来称。”而另一个说:“这可要造多大的一杆秤呀!再说,大象是活的,也没办法称呀!

我看只有把它宰了,切成块儿称。”他的话刚说完,所有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有人说:“你这个办法可不行啊,为了称称重量,就把大象活活地宰了,不可惜吗?”

大臣们想了许多办法,一个个都行不通。可真叫人为难呀。这时,从人群里走出一个小孩,对曹操说:“爸爸,我有个法儿,可以称大象。”曹操一看,正是他最心爱的儿子曹冲。

就笑着说:“你小小年纪,有什么法子?你倒说说,看有没有道理。”曹冲趴在曹操耳边,叽叽喳喳讲了起来。曹操一听连连叫好,吩咐左右立刻准备称象,然后对大臣们说:“走!

咱们到河边看称象去!”众大臣跟随曹操来到河边。河里停着一只大船,曹冲叫人把象牵到船上,等船身稳定了,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