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这个时代交白卷也能中状元,并且还是个“曳白”状元,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说古代的状元一般都当不上大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唐玄宗这个时代交白卷也能中状元,并且还是个“曳白”状元,究竟是怎么回事

唐玄宗这个时代的确出过一粒“曳白”状元,而且还是大字不识的白卷状元,据悉,那是唐玄宗天宝二年间,堪称历史科举奇葩史,非常匪夷所思,不是复试都不知道会闹出这乌龙,还是在赫赫有名的开元盛世。

交白卷中状元,这个“曳白”状元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事情的经过还要从唐玄宗把年号“开元”改为“天宝”开始,年号改作之后,李林甫大肆“奸妄”,而唐玄宗仗着国势强盛在朝纲不闻不问,导致李林甫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仅用手段排除了同朝为相的张九龄、李适之、连唐玄宗的三个亲儿子都没放过,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都先后被李林甫设计废为庶人。

李林甫在相位十九年成就了,只要科举学子们在考场上答完试卷呈上给皇帝,皇帝都不会过问,照单全收,只需要“钦点”即完事,可见想要舞弊,会有多大个空挡。

但是,在能力滔天,也有马儿失足的那天,据悉,天宝二年那次科举唐玄宗手下信任之一的安禄山看不惯李林甫的独揽朝纲,刚好在科举又抓住了李林甫的小辫子,一言捅破了纸糊,亲言唐玄宗今年考试录取的新状元有问题。

而唐玄宗在收到安禄山的小报告后,亲自下令接见被录取的状元进行殿前复试,复试的结果也果然如小报告中的一样,这位新科状元竟然大字不识,交了白卷,后续这位状元被誉为“曳白”状元。

这场新科状元舞弊案之能成为“曳白”状元,源于李林甫以宰相的身份还身兼吏部尚书,何为吏部尚书,就是兼职官员的选拔,而选拔就协管到了科举,所以就导致国家的人才与兴衰全被这一人掌控。

作为唐朝的大奸臣,李林甫一生最大的缺点就是妒贤嫉能,最大的优点就是才能,但奈何将优点拿去用在妒贤嫉能上面了,如果不是,那么帝国的盛世到乱世就不会出现,最终也不会衰败,在唐玄宗逃亡蜀中时都曾感叹“愀然之乐,李林甫之才不可多得,奈何这人妒贤嫉能,不然,以此至败。”

李林甫在相期间为了保持自己不受威胁,大肆压榨大唐帝国的人才,导致无人能制衡他,也才造就了历史科举舞弊案,而这场“曳白”状元案堪称历史最奇葩的科举事件。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于交白卷中“曳白”状元的一些分享,欢迎各位留言轻踩微评自己的观点。

文/史愚氓

为什么说古代的状元一般都当不上大官

状元一般没有太大背景

状元是皇帝钦点,所以叫天子门生,要有真本事,还得恰巧赶上皇帝喜欢。虽然科举走后门可以把一些官员的子弟选中,但是也最多是普通进士,除非是很有才华,那也不用走后门了。有背景的进士一般才华不一定高,也而不在乎是不是状元,有官做就行,这样的人一般是有背景,有人扶持的,升官自然快。而状元得靠自己本事,很多状元都没有太大背景,当然也是有例外的。所以题目才说一般嘛。虽然当了状元,但是并不代表以后升官就快了。

状元分配到的任务升官慢

前三甲一般不会到地方任职,多数都是在翰林院,当做是未来的宰相,高级顾问,高级秘书来培养。而一般的进士就会外放到地方任职,当知县。或者是进入六部里面具体当差。而状元一开始也是新人,重要的事也插不上手,编纂图书就是日常事务了。要想立功,要想升迁,是需要有人赏识的。比如当年徐阶就把张居正当成接班人培养,那是张居正有大才啊。状元不代表就有治国大才,也只是文采好,正好皇帝喜欢他。因为文章这东西,个人喜好很严重,真说不出来谁的就好,谁的就差。若是没有救国安邦的大才,即使是状元也只能熬资历,虽然翰林院出宰相,出高级秘书,但是一朝皇帝的时间内,也就能出一两个吧。可是状元却有很多。而外放到地方做官的人不一样,只要治理地方治理得好,有政绩,升迁速度还是可以的。在六部内任职也是一样,都是办实事,只要努力,慢慢学习,好好办公,就算熬资历都比状元升官快。

状元并没有多少竞争力

以前科举考试和现在高考不一样,高考按照分数,会去不同的大学。而古代科举考试最终结果就是,进士都当了官。而且一开始的职务不会有很大差别,尤其是等级上的差别。前面提到,状元一般会留在朝中,他的身份并没有多少竞争力,相反,还会受到一定的排挤,因为文人相轻,尤其是在那些不是状元的老前辈面前。古代状元也不好当,一定要会做人。要是因为自己是状元而有些高傲,那就完了。升迁的评定都需要上司写评语,要是上司的评语不好,升迁基本就无望了。这不像在地方当官,好歹政绩摆在那,不信你来看看。可是状元的任务很难做出政绩。最聪明的状元是赶紧到六部任职,学习一项治国的策略。隔行如隔山,工部搞各种修筑事宜,户部管赋税人口,工作内容都不一样,所以,很多宰相都是在六部好几个部门任职过的。真正能当上大官的人,都是要有真本事的,不是空谈。前文有提到,状元只是文章写得好点,不代表综合能力,最后看的还是成果,没人会在意你是不是状元,只是刚中状元的时候,大家会觉得你可能有前途罢了。

古代“状元”“榜眼”“探花”排名是怎样的称呼又是怎样来的

状元千年未变,榜眼和探花直到宋末期,方才确定为“两个人”,在此之前,榜眼指殿试第二名和第三名,探花指考的比较好的少年郎。

状元最早又被称为“状头”,古代学生考试需要向官府书写一份名状,作用类似于现在的准考证,然后依级别依次参加乡试、会试、殿试,第一名被称之为解元、会元、状元,若三门考试皆为第一,则被称之为“连中三元”,又名三元及第,历史上一共21人get这个成就,可谓是天之骄子中的骄子。

科举考试起于隋唐,兴于宋朝,在宋太祖之后,建立了殿试制度,所以及第的学生被称之为“天子门生”,一直沿用至清末。

宋太祖时期,正式建立了殿试制度,自此“殿试”方才被正名,殿试第一名称“榜首”,二三名称“榜眼”,一二三名都可称“状元”。形如一个人的额首和两边的眼睛交相辉映一样。

何谓“探花”,唐朝科举进士之后,皇帝会赏赐他们骑马游街,在皇宫公园中游览,赏花摘花,故被人称之为“探花郎”。

在南宋时期,探花被专指为殿试第三名,榜眼成为第二名,状元第一名,自此“状元、榜眼、探花”的格式正式形成,也就成为了今天人们津津乐道的殿试三鼎甲。

如今高考取代了科举制度,虽然不再有全国状元,但各省都有各自的理科状元、文科状元,每年也会吸引全省人的目光。

高考和科举其归本溯源是一样的性质,也是最为公平的选材方式,因此“只要学不死,就要拼命学”是至理名言,尤其对于中下底层的劳苦大众的孩子而言。

古代状元与现代状元谁厉害

现代状元只是个雅称,不论是中考,还是高考,其实都不能叫状元的!何谓“状元”?元,是一的意思,第一,唯一的意思。中状元意味着全国第一,且只有一个,按明清时科举制度规定,三年一考,全中国只有一个状元!这是多么大的荣耀!

从隋朝开科举以来,到1905年废除为止,一千三百多年,全中国产生的状元不过也就几百名吧!可我们现在的中考是以市地州为单位组织的,且每年一考,要考出多少的县区第一,市地州第一!高考虽说是全国性考试,但也是以省为单位组织的,高考后会出现满天飞的什的某某县状元,某某市状元,某某省状元,多如牛毛!

高考,中考,科举都是选拔性考试,都存在激烈的竞争,这是他的共性,但不同的是古代的科举考试录取率太低!且是三年一考!古代中状元的几率估计与买彩票中头等奖的几率差不多!要能中状元不但功底要扎实,文章水平要高,分折深刻有独到见解,字迹要端庄秀气!一场场考下来,直到皇帝钦点为状元,实在是凤毛麟角,万里挑一的人才!还要看他的仪容仪表,三代家世!

中状元后,国家会隆重予以表彰,皇帝赐宴接见,亲笔书写状元及第匾额,家乡可修建状元府第!从此他这一家庭会受到地方上乡里人与父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