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历史故事(如何理解历史典故“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如何理解历史典故“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大力推荐韩信是萧何,出谋划策,杀他的也是萧何,故事的好坏全由萧何主宰。

说到萧何与韩信,就会让人想起萧何月夜追韩信的故事。韩信生前怀才不遇,投楚,不为人重用,投刘邦,同样得不到重用,韩信愤而出走,于是就有了萧何月夜追韩信的故事。

萧何是刘邦治国平天下的股肱大臣,在刘邦即帝位后论功行赏时被推为第一。他非常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月夜追韩信,的故事被传为千古美谈。

话说韩信出生贫穷,为人看不起,后来参加项羽的起义军,但一直不受重用,因而背楚投了汉军,经夏侯婴的推荐,刘邦任命他为管理粮响的军官,萧何经过几次谈话看中了韩信,认为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韩信也认为自己还没得到完全施展才能的机会,于是又从汉营逃跑,萧何知道了,来不及禀报刘邦,趁着月夜追赶韩信,刘邦当时觉得追赶这样一个小吏不值得,经过萧何一再推荐,刘邦最终让韩信统率三军,后来在军事上完成击败了项羽,萧何善于发现人才的眼光深受人们的敬佩,他也因此被刘邦称之为,猎人!???




有哪些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呢

北宋变法家拗相公王安石《昭君曲》有诗云,“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讲的就是王昭君以民女入宫,画师绘秀女像,以备皇帝御览挑选时,她由于没钱或不屑于行贿画师毛延寿,画师一怒之下,不但不如实作画,还把她画得歪果劣枣一般,呈上去后,连太监公公都看不进眼,何况皇帝,第一轮选秀就被刷下来,雪藏宫中多年。待到呼韩邪单于向汉元帝求亲“愿婿汉氏”,昭君心想在宫内反正见不到皇帝,长期被埋没,还不如前去和番成一番功业,于是报名自荐,被单于选中,成为匈奴的宁胡阏氏。

汉皇重色失倾国,单于抱得美人归,话说昭君告别汉宫,出塞和亲,沿路北去,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一路上黄沙滚滚、马嘶雁鸣,王昭君心潮难平,南望故国渐远,此去一别,料今生故乡难回,柔肠百结之际,在马上弹奏起《琵琶怨》,凄婉悦耳的琴声,宛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美艳动人的女子,哀怨的乐声,配上一片黄沙,景色美绝,使南飞的大雁都忘记了摆动翅膀,听呆了看晕了,纷纷跌落在平沙之上,昭君之美有了落雁的称号。(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故事虽好,见于演义传说,但有一些故事却是史书上有载,当时汉匈经过百年大战,经汉武时卫青霍去病等人的多次打击,再经昭宣时霍光辅政的苦心经营,至汉宣帝刘病已,匈奴已基本屈服,不再成为汉朝主要敌人,百年争战分出强弱主从,汉匈从战场上走向邦交。(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王昭君和番意义重大,汉元帝为此抱有极大期望,把昭君出塞当年的年号改为“竟宁”,寓意边境安宁之意。而昭君到匈奴后,劝呼韩邪单于以和为贵,又把中原的文化传授给匈奴人,使得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后人认为其功劳不亚于卫青霍去病。

事实总是残酷的,昭君出塞和番的事也不全是香艳励志,据《南匈奴传》载,呼韩邪单于死后,按照匈奴习俗,昭君必须改嫁给呼韩邪单于第一位阏氏所生的长子雕陶莫皋单于,王昭君感到无法接受,便上书汉成帝,请求返回故国,但成帝嘉勉她一番后,令她遵从胡俗,昭君只得下嫁,与雕陶莫皋生有两女,前20年,雕陶莫皋死亡,昭君自此寡居。

历史上的汉初三杰、明初三杰、晚清三杰、北洋三杰都是谁,有怎样的历史故事

汉初三杰:韩信、萧何、张良

打天下,打败项羽主要的功劳在韩信。韩信没有成为大将军前,刘邦不是项羽的对手。韩信成为大将军之后,刘邦还不是项羽的对手,但韩信可以对付项羽。韩信将项羽的主要军事力量楼烦骑兵给灭了,使得项羽失去争夺天下的大杀器,最终让刘邦赢了项羽。

萧何是管大后方的,他镇守关中,收服秦民之心,不断给刘邦送兵源和给养,如果没有萧何的后勤保障,刘邦也没有资源和项羽打持久战。

张良主要是负责战略,他不负责具体事务,他类似刘邦的脑袋。比如要不要分封六国之后,定都在哪里,怎么分封功臣等等这些方向性的事情,张良就会发表意见。具体的事情一般张良都不插手。如果刘邦架的是大船,张良就好比刘邦船上的指南针。

萧何跟着刘邦时间最久,张良次之,韩信最短。

大结局:

韩信被封为楚王,后以谋反之名降为侯,最后被萧何和吕后联手杀害。张良被封为留侯,本来刘邦说你挑三万户的封地,张良说不要,最后张良在立太子这件事上站队吕后,受到吕后礼遇。

萧何被封为丞相,定为功第一,享受上朝不趋,带剑这样的特权,哪怕萧何再低调,刘邦最后还是怀疑他,萧何没有办法只得自污,故意强占老百姓的田地房产让刘邦抓了下狱,最后释放。

明初三杰:刘基、李善长、徐达

刘基刘伯温,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前有诸葛亮后有刘伯温。刘伯温是在朱元璋成气侯之后加入的,他的作用类似张良,一方面建议对陈友谅、张士诚等人采用个个击破的方式,另一方面让朱元璋用“大明”为国号收揽民心,暗中脱离小明王。

当陈友谅来攻时,有人说降,有人说逃,刘基说战,最终朱元璋赢了。

大明朝成立后,有一次朱元璋问刘基谁合适当丞相,朱元璋选了三个人:汪广洋、杨宪、胡惟庸,刘基一一否了。朱元璋说你最合适,结果刘基说自己也不合适。朱元璋称刘基为先生,经常会请他去密室商议,这种特权其他大臣很少有。

李善长类似萧何,他是比较早加入朱元璋的队伍,主要负责后勤,以及一些人员的推荐工作,他制定专卖两淮之盐法,茶法。恢复制钱法,开矿冶铁,制定鱼税等来补充国库。他受封韩国公,朱元璋曾经说过李善长虽无汗马功劳,但跟随我多年,供给军粮,功劳很大,这有些类似刘邦对萧何的点评。朱元璋将他作为首位,诏书中将他比作萧何。

徐达是朱元璋的好朋友,他们从小就开始混在一起,是朱元璋的真正的铁班底。在鄱阳湖之战中大败陈友谅,后攻灭张士诚,再后来攻入元大都,灭亡了元朝。徐达类似刘邦的韩信,百战之神将。

大结局:

刘基急激勇退后染病,朱元璋派胡惟庸带御医去探望。在此之后刘基的病情更为严重,后刘基向朱元璋婉转说起这事,朱元璋没有反应,所以有人猜测是胡惟庸下的手。刘基病死后他的长子刘琏被胡惟庸一派胁迫堕井而死,次子刘璟被明成祖下狱,狱中自缢。

李善长涉胡惟庸案,朱元璋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时年七十七岁。长子李祺因为娶朱元璋的女儿临安公主而免死,但被流放。

徐达镇守北平之时得了背疽,后去世,传说他不能吃鹅,结果朱元璋派人送蒸鹅给他,吃后不久就去世了。徐达去世之后,朱元璋把他列为开国第一功臣,追封他为中山王。长子徐辉祖被明成祖削爵并禁锢于家中去世。

晚清三杰: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

这三个人大家都比较熟悉,就简单地介绍一下。

曾国藩组建湘军,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对当时的清朝产生重大影响,第一个兵工场,第一批留学生都与他有关。1872年他在南京西花圃散步,突然感到脚麻,回到书房端坐不久就去世,无疾而终也算是善终了。

左宗棠不是进士出身,这个成了他心中的大病,六十多岁时他说不当总督要积极备考,最后朝廷赠他一个赐同进士出身。他主要的功绩是收入新疆。台湾设省也是在他的呼吁下完成的。胡雪岩因为他而成为红顶商人。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中最有争议的人物,《辛丑条约》就是他签订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他有一个曾外孙女叫张爱玲。

北洋三杰: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

王士珍是三杰之首,在小站练兵时就追随袁世凯,很快就得到重用,军中的成绩考核,人事的升降大多会和王士珍商量。后来袁世凯的权力越来越大,王士珍的地位自然也水涨船高,袁世凯当上总理后,王士珍就成为陆军大臣。

不过王士珍是忠于清朝,他对于清朝皇帝退位之事很有看法,不愿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