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思维训练(一年级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方法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一年级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方法有哪些

1、阅读,是数学学习的基础,也是一切学习的基础。之所以把这一项排在第一位,就是因为,阅读,对一个人的影响力巨大。阅读是提高理解力的重要途径,没有好的理解力,孩子到了高年级对很多题目就无法理解透彻,所以提高阅读量是学好数学的前提。从低开始,重视阅读,也要有侧重的进行数学阅读,比如数学绘本。

2、实物,展示方法。

大量的展示数学方法给孩子看,而不必做过多的解释。比如左边摆3个积木,右边摆5个积木,合起来是3+5=8个积木。孩子自己领悟到了,他掌握到的就是数学思维的能力。同样的,还可以是减法的、连加的、加减混合的、大小比较的等等。

具体例子不再一 一列举,但家长必须要知道,实物展示方法,对于低年级孩子尤其重要。

3、做出来,更要讲出来。

(1)听得懂不如说得通。孩子能开口说解题思路,是最好的思维训练模式。

当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时,会让你看到孩子思考运行的路线,家长可以利用起来,不断引导孩子正确的思路。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培养孩子言之有据,要能明白。

(2)讲出来的另一个层次是:让孩子当小老师!

孩子的学习动力,一部分来自于好奇,另外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成就感,使命感。

通过让孩子当你的小老师,孩子感觉到了自己是家庭的一部分,而且,有了担当的能力,孩子的思维才能进一步发展。否则,一个有依赖想法的孩子,是不可能发展出自己的数学思维的!

在我的课堂上,经常会让孩子到讲台上来讲,也经常会让孩子讲给同桌听、讲给小组成员听。用这种方式,加强理解,理顺孩子数学学习的思路,更重要的是,孩子会有更大的学习动力。但课堂时间毕竟不多,落到每个孩子身上的训练也不会太多;家长若能重视起来,将会让孩子受益无穷。

4、培养质疑习惯。

在孩子放学回家后,让孩子回顾当天所学的知识。比如:老师如何讲解的,同学是如何回答的?当孩子回答出来之后,接着追问:“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等等。启发孩子讲出思维的过程并尽量让他自己作出评价。有时,也可以故意制造一些错误让孩子去发现、评价、思考。通过这样的训练,孩子会在思维上逐步形成独立见解,从而养成一种质疑的习惯。

5、在生活中遵守规则。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一个遵守规则的孩子,在数学上容易取得好的成绩。这跟思维的自由灵活并不冲突。只有遵守规则的人才有真正的自由。生活中遵守规则,会潜移默化影响到孩子的课堂学习,也会影响到孩子的数学思维。

61.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童年正是培养思维的时期,而教师是悉心造就学生的机体和精神世界的人,学生的大脑也需要劳动和紧张才能得以成长和发展,儿童的大脑是在理解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的多方面的联系的过程中得到发育和增强的。

1.训练儿童思维的方法:解答训练儿童聪颖机敏的应用题,是激发大脑的内在能量和刺激智力使其活跃起来的练习。虽然儿童可能暂时不会解答,但是要促使他产生一种要找出这些联系的实质和弄懂真理的意向。人的积极活动和劳动始终是解答应用题的钥匙。周围世界中有成千上万的应用题,以一种有趣的形式出现“谜语小故事”,解答这类题就好像下棋时的脑力劳动,要记住自己一方和对手一方要走的好几步棋,这类谜语应用题是训练智力的极好手段。

2.得出结论:儿童不会思考和解答应用题是他们不会抽象,无法从具体的东西里解脱出来的结果,必须教会儿童用抽象概念来思维,比如解答应用题时不在思维中描绘狼的具体形象,不在停留在羊是如何吃白菜的,所有这些现象对儿童来说都已经成为抽象概念,但是通往抽象的道路,只有经过深刻理解具体事物才能到达,必须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否则就会导致他们的死记硬背。

3.在解答自编习题里,孩子们一直在观察现实中的现象,在实际生活中去寻找表象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巩固这些联系。思维和记忆是在不可分割的统一中得到发展的,为了解答应用题,他们借助于画图或者动手做简单的模型,在童年时代解答取材于周围世界的应用题,能够激发思维,学会思考。

    儿童去深入思考定义和规则的实质时,使儿童不要把规则看成是某种外来的、不可理解的真理,而看成是事物本质中自然引出的规律性,不可使儿童去死记定义规则,这也就是很多的数学规则,从一些生活情境入手,进而引导学生去总结定理、规则。

4.思维训练并不是提高算数成绩的唯一手段。在数学教学中,明确而肯定的要求和目的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对于每个学年,都明确的规定出使学生深刻记忆和牢固保持的是哪些东西,也就是说:把必要范围的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掌握基础知识必不可少,如100以内加减的任何问题都要脱口而出,牢固的掌握乘法表等。

如何对小学一年级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训练

数学具有高度抽象,语言特别精确的特点。数学教学课可以说就是一种思维训练课。特别在低年级尤为重要,要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一、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科学运用迁移规律,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如在第一册数学教材中学生已学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像比较9+6( )8+6,部分学生可能还要先算出得数再比较,在这里要教给学生不一定要计算,先去观察,启发思考,学会估算,为以后的估算教学做铺垫,这样比较大小的例题很多,再如9+4()9,13-9()13。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求异思维指思维的路径朝着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的信息,使思维者能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于一个途径,布局限于既定的理解,尽可能作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
如9加几的进位加法,出示9加3,让学生思考怎么计算。不一定局限于教材中的“凑十法”,只要学生说得正确,都应给予肯定。像这样发散性思维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小学低年级学生不可能去创造新的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是要求学生能在一般解题方法的基础上另辟蹊径,寻求独创解法。
如8加5的进位加法,有的学生说不一定用凑十法算,我把5分成1和4,8加1得9,再用9加4得13,因为9加4的知识前面已经学过,掌握得比较牢固。对于学生的这种独创方法也应予以肯定,使学生产生满足要求感,使其在今后能去独创思考。
总之,在小学数学中,教师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入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造机会,这是培养人才的前提和基础。

小学一年级数学思维训练

一年级数学思维训练方法如下:
1、学习分类法即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东西根据某些相同点将其归为一类,如根据颜色、形状、用途等。父母应注意引导孩子寻找归类的根据,即事物的相同点。从而使孩子注意事物的细节,增强其观察能力。
2、认识大群体与小群体首先,应教给孩子些有关群体的名称,如家具、动物食品等。使孩子明白,每一个群体都有一定的组成部分。同时,还应让孩子了解,大群体包含许多小群体,小群体组合成了大群体。如动物一鸟一麻雀。
3、了解顺序的概念这种学习有助于孩子今后的阅读,这是训练孩子逻辑思维的重要途径。这些顺可以是从最大到最小、从最硬到最软、从甜到淡等,也可以反过来排列。
4、建立时间概念幼儿的时间观念很模糊,掌握一些表示时间的词语,理解其含义,对孩子来说,无疑是必要的。当孩子真正清楚了.....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