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为何不说刘宝瑞的相声?您认为脱口秀和单口相声有什么区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郭德纲为何不说刘宝瑞的相声

刘宝瑞先生的艺术造诣很高,很多活只有怹老人家使有效果,包袱能响。老郭多聪明啊,明白这里的奥妙所以刘先生有的活他不说。

您认为脱口秀和单口相声有什么区别

虽然同为以说为主的喜剧艺术,但相声和脱口秀的不同之处还是非常多的。

对口相声都是两个人的进行表演,脱口秀一般都是一人表演;相声分为传统相声和新相声,脱口秀只有老段子,并没有传统作品的说法;相声很多时候都是以第三人称进行表述,而脱口秀多为第一人称,讲述自己的事情;相声作品时间比较长,尤其剧场相声一般都在20分钟以上,脱口秀表演除非是专场,一般都是10分钟左右;相声演员绝大部分都有师承关系,脱口秀并没有这样的讲究……

不过话说回来,两者也有一些相似之处。比如都是以讲述和评说作为主要表演内容,都要讲究表演节奏,制造笑料都有一定的规律等等。

今天想说的,两种艺术对大致所属同一件事情的表述,有什么区别。

其一,笑料。

相声和脱口秀的最终目的,都是把人逗笑,不过把观众逗笑的这个笑料,两者的说法不同。相声管它叫包袱儿,而脱口秀叫做梗。

包袱儿的说法,早在清末就已经有了,是旧相声艺人对笑料的形象比喻。包袱儿就像一个装满笑料的包裹,演员先埋下伏笔填包袱,然后组织语言系包袱,时机成熟之时突然出人意料地解开包袱,将笑料抖出来,也就是所谓的抖包袱儿。

我不太清楚“梗”这个词的具体由来,可以确定的是尽管脱口秀演员都这么说,但它并不是脱口秀表演所专有。据说这个字是对“哏”的以讹传讹,而哏的说法同样也来自相声,比如逗哏和捧哏。如今除了脱口秀,综艺节目中也常把笑料称作梗。

我印象中以前的综艺节目也曾经顺着相声的说法,把笑料叫做包袱儿,而到了网络时代,很多讲法都从快从简,与网络天然贴近的脱口秀,可能也就慢慢采用了这种更为简洁的说法。

其二,作品。

这就不得不说到段子这个词。最早在相声当中,段子就是指作品,相声演员内部也经常说成是“活”,一个段子、一段作品也可以称为一块活。而随着网络笑话在微博的兴起,段子逐渐成为网络笑话的统称,而写这些笑话的人,也被称为段子手。

在脱口秀演员这里,段子有时候是指一整个作品,有时候单指作品中的某一个桥段。

其三,泄露笑料。

在相声表演方面,泄露笑料叫做刨活。它以前是单指演员提前把后面的包袱儿说出来,此举会严重破坏表演节奏,包袱儿往往因此而失效,是相声表演的禁忌之一。不过到这些年,由于剧场内观众互动大大加强,很多观众会在台下接台词甩包袱儿,这种情况也开始被叫做刨活。

而脱口秀表演方面,不管是自己泄密还是观众捣乱,都被叫做破梗。这个破不是破旧的破,而是破坏的破,意味着笑料被提前点破,演员很可能因此乱了阵脚。

其四,笑料的重复。

这是喜剧表演的一种手段,就是将前面一个笑料在后面再进行重现,间隔使用的效果往往会使效果加倍。

相声中的这种重复没有专门的说法,基本就可以叫做重复。比如《夜行记》里“撞药铺里去”就是一种重复,更典型的是《巧立名目》中的“领导,冒号”。

脱口秀也经常使用这种方法,有的还不止一次进行重复,被脱口秀演员称作call back。它本来是回电话的意思,被脱口秀演员借用过来。很多演员都使用过这种手法,比如在《脱口秀大会》第三季节目中,老田多次重复car engineer,而最新一期节目中,周奇墨在表演末尾再次说出“晚安北京”,引发笑声并意味深长。

相声有时会自我封闭

说到这里,想起几年前对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大山老师的采访。

大山最早是因为在晚会上表演小品被中国观众认识的,后来他拜姜昆为师学习相声,多次登上央视春晚。不过在这些年里,大山已经基本不说相声,而是经常在全国各地表演脱口秀。

他是听着脱口秀长大的,对这种表演方式丝毫不陌生,如何铺垫,如何展开,一切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大山表演脱口秀时尽量抛开相声味道,但他此前所学的相声表演手法,以及和观众现场互动的感觉,还是能在表演中用到。

大山认为相声演员有时会自我封闭,宣称相声艺术是笑的艺术,而其他喜剧形式都为下品,这是不太合适的。另外从手法上说,相声讲究三翻四抖,但其实这并非相声独有的方法,西方的脱口秀也讲究三翻四抖,只不过不叫这个名字,英文叫Rule of three,也就是“三”的规律。很多相声演员认为三翻四抖是相声祖师爷传下来的,大山坦言,其实只要讲幽默说笑话,都会逐渐摸索出这样的规律,这是一个普遍规律。

去听去看去感受

我既听相声也看脱口秀。两者进行比较,不能说绝对的孰优孰劣,关键不在形式,而在演员和作品。

相声如今的市场比脱口秀大很多,几千人的大剧场也能满坑满谷,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还是更接受历史更久的相声。但当今优秀的相声演员和作品并不多见,很多时候演员都在表演一些过于陈旧的老段子,或者不讲原则地改头换面,听上去已经不是一种艺术享受,也很难真正笑出来。

脱口秀在中国发展的时间还很短,它没有形成相声那么大的市场,但由于热播节目效应和李诞、池子等脱口秀明星的出现,也吸引了不少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目光。一些起步较早的演员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还有更多新人正在摸索和试错,整个行业既蕴藏生机又野蛮生长,有些演员给人惊喜,有些则让人失望。

如果你喜欢笑的艺术,就不该轻易否定其中一方,而是要去听去看去感受,认演员,看作品,兼听则明。

娱乐答不休,我是郑捕头。欢迎关注。

解缙被朱元璋视如亲子,为何被朱棣埋到雪地里活活冻死了

恃才傲物,不知检束,这样的人,结局一般都不会太好。

解缙,字大绅,江西吉水人,自幼聪明绝顶,明朝遗老钱谦益在清初编撰的《列朝诗集小传》中有如此描述——

“五岁时,族祖抱置膝头,戏之曰:‘小儿何所爱?’应声作四绝句,其一曰:‘小儿何所爱,夜梦笔生花。花根在何处,丹府是我家。’······年十九举进士,倚待动辄数万言,未尝起稿,善为狂草,挥洒如雨风。才名炫赫,倾动海内。”

万历朝的状元焦竑这样评价他:“解缙之才,有类东方朔,然远见卓识,朔不及也。”

解缙自己常对人说:“宁为有瑕玉,不为无暇石。”

有这样的自我评价,可见此人不甘平庸,渴求锋芒,胸无城府,心无崖岸。

解缙十九岁考中进士那一年,是洪武二十一年,他是极幸运的大才子,刚被授予庶吉士之职,便引来了太祖朱元璋的器重。

朱元璋对他说,我和你从道义上说是君臣,从恩情上说犹如父子,你应该知无不言。

就解缙一生的命运看,他是成在朱元璋此言,亡在朱元璋此言。朱元璋这一句明君鼓励,一把就抽出了他的心中利剑,从此再无法收回去。

在洪武朝,向朱元璋进言,解缙一向直率尖锐,但刚开始愤世直言时,他还能掌握一些分寸,懂得把一切责任都推到臣下身上:“天下皆谓陛下任喜怒为生杀,而不知臣下之乏忠良也!”

朱元璋看到这一些进言,是什么评价呢?

觉得他有点“迂腐”,“年少而语夸”,但整体上还是颇为赏识的。

仗着朱元璋的器重,随后的解缙火力全开,不仅敢直接批评朱元璋分封二十几个皇子为藩王的做法,而且对朝中大员也经常出言不逊。

起初朱元璋尚能像仁父般包容,但到了洪武二十三年,面对解缙公然为惨遭灭门的韩国公李善长鸣冤,朱元璋的感觉就不好了,觉得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