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llcrest(道德经里面的“希言自然”怎么理解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道德经里面的“希言自然”怎么理解

《道德经》廿三章,“希言自然”,是指不多言辞,合乎自然之道。自然和人类社会,其发生、发展和演化,都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旧平衡的打破,新平衡的建立,都要付出代价,前者则风雨雷电,地震海啸,后者则民心不稳,社会动荡,故而“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故而圣人之治,选贤任能,秩序鼎定之后,便“我清静而民自正,我无为而民自化”,从不造作事端,恣意妄为,而是垂拱无为,而无不治。西汉初期,从汉高祖的“白登之围”,到汉武帝扫灭匈奴王廷,通达西域,只用了短短六七十年,背后起主导作用的,便是“黄老之道”,“无为而无不为”之强大,足为妥妥的明证。

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若愚。道不同,言何益?

【版本】

本句,楚简本缺失,帛书本、河上公本、王弼本均作“希言自然”,傅奕本作“稀言自然”。“希”是“稀”的初字,义同“稀”。帛书本最古,且义胜,故本文从帛书本,即“希言自然”。

【释义】

“希”:稀少,罕见。假借为“稀”,义同“稀”。从爻(像网孔之形),从巾(供擦抹的织物),合起来表示织得稀疏如网的麻布;本义是麻布织得不密,泛指稀疏。《集韵》:“寡也。”《尔雅·释诂》:“罕也。疏:简少之称也。”《尚书·尧典》:“鸟兽希革。传:夏时鸟兽毛羽希少改易。”《论语》:“希不失矣。”《论语·先进》:“怨用是希”,“十世希不失也”,孔注:“少也。”《吕氏春秋·原乱》:“祸希不及身。注:鲜也。”《论语先进》:“鼓瑟希。”《老子》:“知我者希。”

“言”:言语,说话。于王道,则引申为政令、号令。《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国语·周语上》:“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墨子》:“言,口之利也。”《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志以发言。”《左传·昭公九年》:“志以定言。”《法言·问神》:“言,心声也。”

口者心之枢,心者神之主。心之枢,岂轻开?

【简评】

所谓“希言自然”,是指不多言辞,是合乎自然之道的。这是因为,自然和人类社会,其发生、发展、演化,都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旧平衡的打破,新平衡的建立,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前者有风雨雷电、地震海啸,后者有民心扰动,社会动荡,故而“多言数穷”。因此,圣人治世,选贤任能,政尚清俭,“我清静而民自正,我无为而民自化”,就是不造作事端,主动打乱业已建立的平衡,故而“无咎”,不需要付出代价。

于自然之道,“希言自然”,就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一视同仁,心无偏私,而不会打破业已建立的平衡,于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万木霜天竞自由”。人作为自然的产物,其生产、生活已经严重影响了我们自身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物种灭绝、环境污染、生化危机等等,已经为人类敲响了警钟,而作为“双刃剑”的核武器、生化技术、人工智能等等,既可能是人类的福音,也可能是人类的丧钟,值得人类深自警醒。

于王者之道,“希言自然”,就是“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既布,秩序井然,就不要轻易打破业已建立的平衡。穷兵黩武,大兴土木,政令频出,民不聊生,“苛政猛于虎”的必然结果,是民心扰动,社会动荡,天下大乱,政权更迭,而结果呢,“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遭殃的是天下平民百姓,这有违人道,有违天道,有违自然之道,因此便是“无道昏君”。“民为水,君为舟”,“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民为贵,君为轻”,故而作为帝王,不可不倾听天下百姓的心声。造作事端,肆意妄为的,“多言数穷”,必然招致灾咎,甚至被推翻。

言语乱之原,机泄则害成。行则可,何言为?

“希言自然”,是在既定秩序约束(刑法与道德)下,任由百姓自有发展,“无为而无不为”。春秋战国之后,历朝历代,无不是道、儒、法诸家并用,兼杂其它各家:建国伊始,重用道家,无为而治,休养生息;江山稳固,重用儒家,仁而有礼,秩序安然;国运衰竭,重用法家,严刑峻法,施以高压。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有“白登之围”,足以证明此时国力衰弱。经过汉初休养生息,特别是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的“文景之治”,至汉武帝前期,“黄老之道”一直主导着汉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使得汉朝在短短六七十年的时间内,综合国力迅速提升,以至于汉武帝派遣卫青、霍去病等人远赴匈奴王廷,击溃了匈奴,使西汉空前强大起来,成为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超级帝国。支撑西汉迅速发展强大的,是当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占据主导的“黄老之道”,也就是道家文化,由此可见道家哲学“无为而无不为”的强大之处。其后,兼容并蓄的儒家,吸收了道家和其它诸子学说的有益成分,逐步成为封建社会传统文化的主流。

俗话说,“祸从口出,病从口入”。《鬼谷子》有云,“口者,心之门户也;心也,神之主也”,口作为“心之门户”,岂能轻易开启呢?一旦说出,必然引发难以预料、难以掌控的一系列后果。因此,孔子说,“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君;机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而老子亦云,“国之重器,不可示人”,示人者必承其咎,故而“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世人都是用了一年,学会了说话;却用了一辈子,学会了闭嘴。年龄越大的人,智慧越多的人,话却越少,到了最后,就变得“不聋不痴,不做家翁”,不再操不必要的心了。由此可知,“希言自然”之可贵,可不慎欤?当以敬畏之心,行自然之道,多做少说,谨言慎行,庶几可保无咎乎?微言道来,与诸君共勉之。

故作聪明心交瘁,难得糊涂有清福。为家翁,知醉否?

【文章皆为原创,图片源自网络。自度度人随喜,转发分享多谢。】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应该如何理解

“希言自然”这句话,需要从哲学的角度来理解,否则,就会打破二十三章的整体逻辑,“希”是少的意思,“希言”就是少说,或者是不说,为什么?有道理在里面。

1

老子讲过“道法自然”,这个“自然”和我们现在理解的“自然”是两回事,“自然”在这里就是“道”,是“道”运行的轨迹,后面讲“道生一,一生二”等等,这个就是“自然”,意思就是说“道”除非不动,它只要动,就会按照这个轨迹“自然”运转,不要问为什么,没理由,原本如此。

“道”的这种“自然”运转的规律,是说不清的,也没办法说得清,因为它已经超出了我们语言所能表达的极限,只要开口,就会有偏差,就会出错,所以还是不说为妙,所以叫“希言自然”,这其实和第一章的“道可道,非常道”是相互呼应的。

比如我们说“大 ”、“小”这些概念,我们只要规定了“大”的标准,漏洞同时也就暴露出来了,多大算是“大”呢?你说地球大,那还有太阳呢,你说分子“小”,还有电子呢,所以无论我们怎么规定,只要张口,就会有漏洞。

哪怕是最简单的一个事物,比如一根毛线,一片树叶,我们的语言都不可能真的能描述的清清楚楚,我们从语言中理解的东西,永远是似是而非的,你用一万文字描述一颗红枣的味道,不如拿颗红枣直接尝一口,这就是语言的局限性。

2

而且语言都会有时效性,它会随着时间、地点、风俗等因素的变化,最终让人不知所云,比如关于《道德经》的研究文献,我们可以找出来无数个版本,每个版本都不同,但哪个会是老子真正的意思呢?恐怕老子听了哪个版本都会笑出海豚的声音。

所以后面老子举例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这意思是说,哪怕是再强劲的“飘风”,再疯狂的“骤雨”,也不可能折腾个没完没了,这风只要起来了,不管当时再大,也注定必然要停下来,雨也一样,当时下得再大,它最终也得停,这也是注定的。

语言的道理一样,你用词再精准,结构再严谨,也会有表达不到的地方,这是语言的先天性缺陷造成的,这也是注定的结果,即有老师带着,口说手比的教,也传不了几代,一准传走样,《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中有一段话说:

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这个讲的就是语言的局限性,所以老子的“希言自然”我们应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我们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说话越少越好,说的越少,出错也越少,偏差也越小,就会越接近自然之道。

3

但是我们要知道,少说,不说,并不能最终解决问题,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观念,就是说所有的经典,都不是终点,我们只能把它们当成地图,指引我们到终点的导航图,我们不要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