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生前所讲电影《英雄儿女》“向我开炮”的来龙去
发布时间: 2023-07-11

@影视杂谈

一一为了胜利、向我开炮!这是电影《英雄儿女》的经典台词。

前两天、央视中国文艺播出了英雄儿女的专访。忽然让我想起了与英雄王成的扮演者刘世龙相处的日子。14年前。在电影山东汉子剧组特意给他做了专访。老人家非常和善。讲述了他塑造王成的全过程。的确,王成的形象深入人心,演出了中国军人的气质。至今看了依然震撼。可惜老人家两年前已经不在人世了。

表现朝鲜战争的一部电影《英雄儿女》几乎无人不知道,可以说这部电影影响了一个时代的人。特别是影片中的英雄战士王成的形象,代表了我人民解放军战士最光辉的形象。很多人在儿时玩战斗游戏时把当“王成”做为一件很荣耀的事。也可以说,人们的心目中,王成与黄继光罗盛教、邱少云等战斗英雄具有同等地位,那句“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呼喊,表现出了中国军人的气质,表现出了震撼人心的气节。

展开全文

记者在山东六一八电台的度假山庄与王成的扮演者、长影著名表演艺术家刘世龙进行一番畅谈,78岁的刘老讲述了这部影片的创作经历。其中,关于王成这个人物的素材选择,他讲了鲜为人知的内情。在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著名作家巴金随作战部队到战场上体验生活,写出了一部小说名叫《团圆》。当时文化部派给长影一个任务,就是将部小说改编成电影。当时在总政当文艺处处长的毛峰和武兆堤接受了任务,改编了这部电影。在改编的时候,根据需要,他们把其中的结构整个变了过来,原来在小说当中两个父亲在朝鲜见面的时候说,王芳还有个哥叫王成,他参加了志愿军已经牺牲了。在巴金的小说里没有个人物,只是提了这么一句,书中从头到尾就没有正面出现过,后来,编剧觉得应该塑造一个志愿军英雄人物出现才完美。于是,就设计了王成这么个人物。设计出的王成作战很英勇,在战场上牺牲了。影片中的王芳原来在小说中是个战地记者,编剧改编成文工团团员,以便更好地表现后来歌颂王成的情节。但是王成以怎么样的形式出现,用什么样的事迹出现,编剧费了很大的功夫,当时,志愿军英雄已经有杨根思、罗盛教、邱少云等广为传颂,编剧开始打算在他们当中选择一个编进剧中。首先考虑的是黄继光的事迹,但那时已有影片表现过了,重复没有什么意义。。后来又考虑罗盛教,可他的事迹是救朝鲜的一个小姑娘,而无法表现英雄战斗场面。还是放弃了。再后来又选了杨根思,他的事迹是在战场上与敌人打到最后一个人,最后拿着炸药包冲向敌群。在创作过程中,创作组忽然又发现了更好的题材。编剧毛峰得到一本书叫《志愿军一日》,这本书由郭沫若和周杨主编,本书里面写的全是志愿军英雄事迹。在第三集里面有一篇报告文学,写的是一位叫于树昌的步话机员在一个无名高地上打到所有人都牺牲,只剩他一个的战斗故事。当时敌人都给他包围了,到了肉搏的程度,没有办法,他只好向自己的炮兵喊:“敌人把我包围了,朝我这儿打!首长,不要顾我,为了胜利,向我开炮!”那时的步话机员的任务是负责观察敌军阵地,然后向炮兵部队报告方位,是炮兵部队测量敌军目标的距离给予敌人打击的炮兵眼睛。于树昌牺牲以后,他所在的排有个叫孙少军排长写了这篇文章,题目就叫《为了胜利,向我开炮!》但是在当时的时期,这位英雄没有像黄继光等英雄那样广为人知。导演发现这个事迹非常感人,就加进影片里,真实地再现了于树昌这位英雄的形象。特别是台词都 是原来的真实的语言,不是小说家和编剧编出来的。刘世在特定的环境下,能够喊出“向我开炮”是作家无法想出的东西,所以非常感人。武兆堤在拍《英雄儿女》选择男主角王成时,提出要刘世龙出演这个角色。刘世龙非常高兴,他表示:“请导演放心,我一定演好,我是不蒸馒头争口气。”说完打起背包到长春郊区他原来所在部队下连当兵。实际上他曾经在部队当过兵,在抗日战争时送过信;解放战争时参加过剿匪,击毙过多名敌人;还参加过多次大战役,直到1953年才脱下军装,所以他对部队的生活十分熟悉。

据刘世龙讲,1930年生于安徽省萧县一个小知识分子家庭,抗日战争爆发后,父亲在1938年参加了抗日游击队,姐姐刘子也随父参加革命。母亲主持农村妇救会,刘世龙家一度成为党的地下联络站。他9岁到部队,1939年9月任新四师九旅独立团文化干事,1941年,刘世龙成为萧宿铜总队宣传队队员,成为骨干,1946年任二野七纵19旅宣传队豫皖苏军区文工团任戏剧队队长,1947年,刘世龙被编到7纵队19旅56团,进军大别山,后又被编入2野16军48师文工团,随军进军大西南。时任文工队长的刘世龙,剿匪中任中队长,到泸州一带剿匪,1949年任二野十六军四十八师文工团戏剧队长、文工队队长。1951年,他被部队保送到西南人民艺术剧院戏剧系学习,一年半以后,又被西南军区推荐到中央电影局北京电影学校学习。1953年毕业,分到东影任演员。在填写理想里他这样写道:“为创造兵的形象而奋斗!”这为他以后塑造王成的形象 埋下了伏笔。1953年后,他在四十余部影片中扮演过主角,其中,《鸿雁》中的李云飞、《刘三姐》中的阿牛、《英雄儿女》中的王成、《妈妈我要出嫁》中的刘明华等人物在国内外都有很大影响。 刘老说,当初他差点与王成这个角色擦肩而过。当初他曾想演黄继光和董存瑞,都没有争取到,他奶感谢武导演,在有人提出刘世龙个子小,不附合“高大全”的英雄形象,那时的重点影片都要厂里批,有人说他个太小没气势,撑不起来英雄形象。 但武导演还是支持下来。武导演说对刘世龙说,

你不要以为王成的戏很少就掉以轻心,他虽然在战斗牺牲,他的精神却是贯穿整个剧的灵魂。就像盖房子的大梁,大梁要是弯了我的戏就塌别架子了。你必须得给我演好。王成就是我们部队的一团火,他走到哪里,就燃烧到哪里。导演要求刘世龙不要往英雄上演,要定位在普通人身上,你就是个普通的战士,你通过你的行为和动作让观众承认你是英雄。千万不要做英雄状,英雄腔,来花架子。刘世龙为演好英雄王成,仔细阅读了文学剧本和分镜头本,反复体会了《导演阐述》中对人物的要求,对王成的成长历程和思想发展脉络都作了详细的分析,对重场戏的表演层次、动作都作了充分考虑。到了拍摄现场,刘世龙处处表现出英雄样,人们都敬而待之。单是拍摄王成冲过炮火硝烟的镜头,刘世龙就吃尽了苦头。到了实拍,刘世龙就要在不断有爆炸、遍地燃烧的火海里冲过去,跑了一遍,眉毛都烧光了,鬓发也被燎去一片,胳膊烧了多处大泡,疼痛难忍。一遍不行,再来第二遍,化妆需要重新沾眉毛,修鬓角,刘世龙顾不了胳膊上已烧成的多处水泡,咬着牙再次从火海中奔跑冲杀过去,这样两遍下来,刘世龙胳膊、身上的水泡就难以计数了,刘世龙对此不声不响,下来敷上一点红药水,就算没事。对于人们把他当做了英雄的说法,刘世龙这样说:“人们崇拜英雄,于是把我当做了英雄。其实,我的形象只是王成精神的延续。我只不过是演员扮演了英雄。”所以,现在我现在走到哪里,就将英雄于树昌的事迹宣传到哪里。,他不承认自己是艺术家,他说自己根底不深,比起赵丹白杨等老艺术家们差得很远。王成在《英雄儿女》中戏并不多,在第十七分钟就牺牲了。后在在影片里就不存在了。虽然很短,给人的印象却十分深刻。现在刘世龙走在街上,还常常被人拉住:“这不是王成吗!”有的拿出本和笔让他签字。刘世龙成功塑造了王成,王成这个角成就了刘世龙。2005年,刘世龙因此影片获得了 奖。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个通讯部队还专门造了两人塑像。一个是《永不消失的电波》是的孙道临的外形,另一个就是由刘世龙扮演的王成。就在我采访刘老的六一八电台旅游度假村里,我们还看到了展室里挂着王成手拿爆破筒的形象。可以说,王成也成为了中国军人的形象代表。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