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水调歌头(水调歌头全词赏析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水调歌头全词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词以月起兴,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表达了诗人对胞弟的无限怀念,也表达了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景致。表现方面上,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艺术成就上,它构思奇拔,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布局方面上,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

【原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水调歌头重点句赏析

水调歌头重点句赏析:

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

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

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月才这样圆、这样亮。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婶娟。

诗人运用形象描绘的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把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结合到一起,在月的阴晴圆缺冢,渗透浓厚的哲学意味,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默契的作品。体现了极富有人情味的美好愿望。

水调歌头原文翻译及赏析

水调歌头原文翻译及赏析如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 一作:何时;又恐 一作:惟 / 唯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通宵痛饮直至天明,大醉,趁兴写下这篇文章,同时抒发对弟弟子由的怀念之情。

像中秋佳节如此明月几时能有?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高遥在上的宫阙,现在又是什么日子。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烟火暖人心肠。
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生本就有悲欢离合,月儿常有圆缺,(想要人团圆时月亮正好也圆满)这样的好事自古就难以两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都能平安健康长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明月。

这首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苏轼一生,推崇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

水调歌头诗句赏析

水调歌头诗句赏析如下:

【赏析答案】

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

《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原文

潇洒太湖岸,淡伫洞庭山。鱼龙隐处,烟雾深锁渺弥间。方念陶朱张翰,忽有扁舟急桨,撇浪载鲈还。落日暴风雨,归路绕汀湾。

水调歌头每一句的赏析

水调歌头诗赏析:词的上一句是望月,一开始提出“月从何处来”的问题,引人入胜。诗人把青天当作自己的朋友,问酒,表现出诗人豪放不羁的性格。上片表现了作家感情的波澜起伏,表现了作者的忧伤。词尾则是作者从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生命的离别。苏轼将前人的诗情画意消融在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一种普遍的情感。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在政治上的失意,同时也表达了对自己胞兄苏辙的思念,最后却表现出了诗人对同样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美好祝愿,以及对生命的热爱。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一词出自于密州。在这句话的前面,小序是这样写的:“丙辰中秋节,饮酒而大醉。写这篇,兼怀子由。”由于与当权变法者王安石等人的政见不同,苏轼自求外放,辗转于各地。有一次,他请求调任到离苏辙比较近的地方,希望兄弟能聚在一起。苏轼被贬到密州。来到密州之后,这个愿望仍然无法实现。中秋节,皓月当空,银光照耀,词人和胞弟苏辙分别后,已七年未团聚。此时,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便乘着酒兴,挥笔写下这首名言。

水调歌头赏析

这首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整体赏析

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一。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