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陶渊明的归隐?我想去归隐,这样做算是不孝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如何评价陶渊明的归隐

陶渊明及其所选择的生活道路,就本人所知,自古及今,都是称誉有加、众口一词,没有看到过某人某篇文字中,有非议的言论。

对其弃官而去,归去来兮,躬耕南亩,诗酒自娱的生活,有不同看法者,大约是当今的一些青年朋友。且尚未见专文专著予以论述,只能是言人人殊,见解不同而已。

在我看来,出现不同看法,是对陶渊明所生活的时代及对其人其事不甚了解的缘故。

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极端黑暗。就某些方面和局部而言,更有甚于“春秋无义战”的春秋战国时代。

那个时期,不仅有汉民族的内斗,战争频仍。更可怕的是由于汉民族统治集团内部的腐败,引起的外部入侵。北方异族政权频繁更迭,造成了历史上罕见的残酷现象。“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王粲《七哀诗三首》其一),到处是野蛮的屠杀。

在当时,出现了一些骇人听闻的残酷人物,发生了一些令人发指的历史事件,读书人死于刀下的比比皆是。如曹魏时期“建安七子”中的孔融,还有杨修、丁仪等。死于晋时最有名的人物就有嵇康、张华、陆云、陆机、潘岳等。

读书人要保全性命,在当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一种人生的策略。稍有不慎,就会人头落地。于是许多人开始学佛、谈玄,“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的出现,不是偶然的。

陶渊明生于东晋废帝太和四年(369),卒于刘宋文帝元嘉四年(427)。故里在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其曾祖父陶侃,为东晋重臣,曾任侍中、太尉,都督八州诸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进赠大司马,卒谥桓。祖父陶茂为武昌太守,父亲也曾出仕。大概到渊明父辈时,家道衰落,每下愈况。

渊明少年时代,“游好在六经”,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孕育出“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饮酒》其十六)的远大抱负。

同时,他又受魏晋玄学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及隐逸之风的影响,自称“少无世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

这些思想基础,影响了陶渊明的一生,对他的人格、个性以及生活方式和诗文风格的形成,均有很大关系。

陶渊明于二十八岁时,初任江州祭酒,以后又历任桓玄幕僚、刘裕镇军参军、刘敬宣建威参军,最后为彭泽令。在彭泽令上仅八十余天,即赋《归去来兮辞》挂冠归隐田园。

前后十三年,数次仕隐,长则几年,短则数月。其忽仕忽隐的原因,大致有三点:

  • 一是家贫,出仕为生活所迫。
  • 二是与当时的政治局面有关。渊明也有“猛志逸四海”的抱负和济时救世的夙愿。
  • 三是个性与社会的冲突。当官太难了,“要做老爷,先当孙子”。活得越本色,曲意奉承越艰难。他看透了官场,也看透了自已。况且现实又充满血雨腥风,“田园将芜胡不归”!

陶渊明选择了不入“伙”,不扎堆,他没有和任何一群知识分子朋友长期待在一起。他在自保的过程中,大多采取自我安慰的方法。他不谈玄,不入佛,不佯狂,不颓废,不食散,不闹怪,尤其是不入“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实在是最明智的选择。

他归隐田园,开荒种地,饮酒作诗,使他赢得了喘息的空间,有了表达自己的机会。

他在独往独来的状态中活了下来,还留下了一百多篇字字珠玑的优秀诗文。

他在逃离中完成了自己,有尊严地活着,成了魏晋之际一个活生生的标本!

他是苏东坡最为崇拜的人,提到他,东坡永远是学生的口吻:“渊明吾师”,“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

他的每一首诗,东坡在晚年的贬谪生活中都唱和了,并要弟弟苏辙给这些诗写一篇序言。他对苏辙说:“然吾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人,实有感焉。”

苏东坡觉得自己与陶渊明的为人也颇为相似。东坡先生评价他说:“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延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中国历史上有过无数隐士,但像陶渊明这样长期躬耕,坚持己志而终老者,绝无仅有。

我想去归隐,这样做算是不孝吗

如果你是一位长者,少小离家,且年过花甲,在各种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远离都市,归隐故土,去享受大自然的清静与悠闲,的确是一个不错的养老去处。

相反,年纪轻轻,则看破红尘,见到困难就让路,为逃避一切选择‘’归隐‘’…这种行为,一是自私;二是对家人不负责任,大逆不道,言重一点,有遗弃之嫌。

孙武为何在吴国强大后选择归隐,孙子兵法又是如何面世的

古人所追求的是立功、立言、立德。孙武辛苦的以兵法上位,训练出强军。然后以3万吴军千里歼灭25万楚军,威震天下之时,孙武却似乎看破红尘,突然急流勇退,选择了归隐山林。

对于孙武的归隐原因,历来众说纷纭,总结起来大概是这几项。

1,打完伐楚大战,吴国已经很疲惫。孙武认为吴国需要休养生息,反对继续对外用兵。

春秋首位霸主齐国,背靠产马地燕国、有鱼盐之利、有大片农耕发达的地区。齐国的富裕、人口规模、土地面积,都远超吴国。以齐桓公、管仲的雄才大略,举倾国之力也只训练了3万常规军。

吴国地处偏僻的南方,交通不便,贸易几乎是零,工、农业的规模也很小,也不产马匹。训练军队的钱粮、购买拉战车的马匹,是一笔巨大的开支。打造战车、兵器、盔甲的原材料同样需要购买。以吴国的财力,想要和齐国一样训练3万强军,并要这3万大军以脱产的状态,常年训练、备战,绝对是竭泽而渔。

对吴国伤害最大的,是拉走3万壮丁后。整个社会上除了官吏、地方上的维稳驻军,几乎只剩下妇幼老弱。没有劳力,经济几乎陷入停滞状态。

吴国以倾国之力,出动3万大军,先是南征越国,然后伐楚。接着,吴国又经历夫概的反叛,越国的入侵。

等孙武指挥吴军回到吴国,平定内乱、驱逐越军后,吴国的经济已经千疮百孔了。

孙武不是野心家,他是军事家,军事家是要讲究仁慈的。孙武在他的《孙子兵法》中提出,将军应当具备“智、信、仁、勇、严”五大素质。

对自己有严格要求的孙武,是不会不顾吴国人民的惨况而穷兵黩武的。然而夫差要继续进行称霸战争,为了反对夫差,孙武便飘然而去。

2,孙武独具慧眼,看出来夫差不是“仁厚”之君。效忠夫差,就难得善终,于是孙武萌生了退意。

孙武隐退前,找到好友伍子胥,告诉他夫差不可久侍,希望能够一起归隐。伍子胥不信,坚决要创立更大的功业。

孙武见说服不了伍子胥,只好独自归隐山林,逍遥去了。后来,伍子胥果然死于夫差之手。

3,孙武的家国情怀在起作用,不愿与祖国之齐国作战、更不愿与同族作战。

吴国已经攻破楚国,楚国已经不具备威胁性。越国的国力弱小,远不能与吴国相比。所以下一步,吴国的主要作战目标是齐国。

孙武的远祖是陈国公子陈完,陈完到齐国后,繁衍出巨大的田氏家族。后来,田氏的田书因为战功,被齐王赐姓孙。于是,田书改成了孙书,也有了孙这个姓氏。孙书,也就是后来孙武的爷爷。

孙书的后人,是纯粹的将门。孙武就是在家学的熏陶下,才成为一代兵圣的。孙武的家族,有很多人在军中做将领。孙氏将领、田氏将领加起来,占了齐军很大的比例。

孙武如果领军伐齐,难免要与同族的田氏、孙氏刀兵相见。孙武不愿见到同族血撒沙场,只好归隐了。

这三个原因,是比较主流的说法。因为年代久远的关系,流传下来的资料很少,确切的原因已经不可考证了。

不过,事情皆有利弊两面。孙武模糊的归隐,反而增加了他的神秘感。也让我们在读《孙子兵法》的时候,更觉得孙武的深不可测。(本文原创,图片源于网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