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节气介绍(后天大暑,“大暑中伏前,必定是荒年”是什么意思今年是荒年吗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后天大暑,“大暑中伏前,必定是荒年”是什么意思今年是荒年吗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后天就是大暑节气了。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2个节气,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大暑的暑有“炎热”的意思,所以大暑的天气和小暑,天气要更加的炎热。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阳光最强烈、天气最炎热的节气,在大暑节气到来后,除了气温有明显的升高以外,降雨也会变得愈加频繁,所以大暑节气的天气特点就是湿热交蒸。我们常说一年之中三伏天最热,而三伏天中中伏最热,大暑通常会在中伏前后,因此大暑节气后天气会特别的炎热。也真是大暑节气的天气炎热,特别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在大暑节气后,农作物会进入到生长最快速的阶段。在农村关于大暑节气的俗语有很多,那么“大暑中伏前,必定是荒年”是什么意思呢?今年大暑在中伏之前吗?今年会不会是荒年呢?

大暑中伏前,必定是荒年:这句俗语从字面意思来解释是说,如果大暑节气在中伏之前,那么便意味着今年农作物的收成会很差,是农民最不想看到的荒年。

大暑在二十四节气中排第12位,于每年公历7月22日-24日交节,大暑虽然在中伏前后,但是因为中伏出现的时间不固定,所以在有的年份,大暑会在中伏之前,而有的年份,大暑则会在中伏之后。中伏是三伏天中的其中一伏,在民间关于三伏天的计算,有“夏至三庚入头伏”的说法,意思是初伏在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三伏天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中伏和末伏分别是10天的时间,而中伏有10天和20天两种情况。初伏是在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中伏则是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开始。庚日是十天干中的其中一个,庚日出现的时间不同,三伏天的时间也不同,也正是因为三伏天出现的不确定性,所以才会出现大暑会在中伏之前和中伏之后两种情况。

在知道了“大暑中伏前,必定是荒年”这句俗语的意思后,我们再来看一下这句俗语有没有道理。按照俗语所说,如果大暑在中伏之前,那么当年农作物的收成会很差,上面说到,中伏是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众所周知,每个节气之间相差的时间是一定的,通常会相差15天或16天,也就是说夏至节气到大暑节气之间的天数是固定的,如果大暑在中伏之前,那么便意味着还没到大暑节气,天气已经开始变得炎热起来,等到大暑节气到来之后,天气会更加的炎热,人们发现,通常大暑在中伏之前出现时,中伏的天数一般都是20天。虽然大暑之后的气温开始升高后会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但是当中伏是20天的时候,三伏天的降雨就会偏少一些。我们都知道,农作物的生长,除了有足够的热量以外,也需要充足的水分,所以当三伏天降雨很少的时候,就会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因此便有了“大暑中伏前,必定是荒年”的说法。

这句俗语的由来,是老一辈的人们结合当时的农业现状总结出来的,在过去因为农业机械水平落后,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的农村,都没有灌溉设备,农民几乎是靠天吃饭,所以在风调雨顺的年景下,农作物就会有一个好的收成,相反遇到降雨很少的年份时,农作物的收成就会受到影响,严重时还有可能会造成颗粒无收。

今年大暑的时间是7月23日,而今年中伏是从7月26日开始,因为今年的大暑在中伏之前,所以今年便是俗语所说的“大暑中伏前,必定是荒年”。那么今年的年景真的会像俗语所说是荒年吗?上面说到,之所以在农村会有这样的说法,是古人根据过去农村的农业种植水平总结而来,但是现在农业机械在农村已经很普及,并且农业机械已经很完善,所以即便是在少雨的年景,农民也可以抽取地下水或河流的水用来灌溉农作物,所以现在农村出现荒年的年景很少很少。尽管现在这句俗语放到现在有些行不通,但是农民也要参考这句俗语,因为大暑在中伏之前的话,夏季的降雨会很少,所以农民朋友要及时留意天气变化,及时灌溉,避免出现农田干旱的情况发生。在你们那里有这样的说法吗?欢迎大家回复讨论。

大暑节气各地有什么习俗

感谢悟空邀请。

大暑节气在7月22日,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来临了,许多地区的气温都超过了35度。这个时期农作物生长很快,很多地方的旱,涝,风等各种天气灾害发生也很频繁。

古代将大暑分为三侯: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大暑时人们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卵化而出的;再过五日,天气更加闷热,土地非常湿润;再过五日,常有大的雷雨出现,大雨会让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大暑节气习俗讲究还是很多的。大暑时节,浙江台州沿海有送大暑船活动,鱼民扛着船在大街上,鼓号喧天,鞭炮齐鸣,两边站满了祈福的人群,船扛到码头进行一系列的祈福仪式,然后被拉出渔港,在海上点燃,随水而去,以此祝福人们五谷丰登,生活祥和。

当地人还会在这一天吃姜汁调蛋,给老人煮点鸡粥滋补阳气。

福建莆田人在大暑节那天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习俗。叫做过大暑。亲友间常以荔枝羊肉作为互赠的礼品。

广东人在这个时节“吃仙草”。台湾则有吃凤梨的习俗,凤梨在闽南语发音和“旺来”相同。

由于农历六月15是全年的一半,民间还讲究“过半年”,全家一起去拜完神后吃半年圆,半年圆用糯米做成,象征团圆和甜蜜。

因为大暑时节,蟋蟀也是最多的季节。茶余饭后,人们有斗蟋蟀为乐的风俗。

山东不少地区在大暑这一天,到当地的羊肉汤馆“喝暑羊”。

人们还在三伏天喝伏茶,是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几种中药熬成的茶水,有清凉去暑的作用。

有些地区,这一天嫁出去的闺女和结了婚的儿子都要回父母家,杀上一只羊做锅凉面,全家一起喜气洋洋吃面条。

在山西,河南等地,三伏天人们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与红糖搅拌在一起,在太阳下晾晒,充分融合后食用,对老寒胃,伤风咳嗽有奇效。

温州人有煎青草豆腐的习俗。青草豆腐有仙草,甘草,夏枯草和菊花,金银花等中草药制成,食之清凉解毒,生津止渴。

湘中湘北有一种进补的方法:吃童子鸡,对于成长期的孩子有极大的好处。

这就是我整理的大暑节气时风俗和饮食,不够全面,大家有知道的可以补充。

大暑节气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今日大暑:最热的节气登场,你准备好了没!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二个安求,2019年大暑时间为7月23日10时50分16秒,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我国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这时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同时,很多地区的旱、涝、风灾等各种气象灾害也最为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大暑期间,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等习俗。

大暑养生

此时天气酷热,人们容易心烦意乱、无精打采,有人称之为“精神中暑”。因此,要做好精神调养,谨守“静心养生”的原则。 以补气健脾、消暑生津为主 ,饮食宜清淡多样,忌生冷食物,可多食绿豆、黄瓜、苦瓜、莲藕、鸭肉、冬菇、紫菜、西瓜、薏米、冬瓜、桂圆、桃子、 黄皮、芦根、白茅根等食物及药食两用之品。

绿豆南瓜汤:绿豆50克,老南瓜500克,食盐少许。绿豆清水洗净,趁水气未干时加入食盐少许(3克左右)搅拌均匀,腌制几分钟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南瓜去皮、瓤用清水洗净,切成2厘米见方的块待用。锅内加水500毫升,烧开后,先下绿豆煮沸2分钟,淋入少许凉水,再煮沸,将南瓜入锅,盖上锅盖,用文火煮沸约30分钟,至绿豆开花,加入少许食盐调味即可。有清暑、解毒、利尿,生津益气的功效。

清拌茄子:嫩茄子500克,香菜15克,蒜、米醋、白糖、香油、酱油、味精、精盐、花椒各适量。茄子洗净削皮,切成小片,放入碗内,撒上少许盐,再投如凉水中,泡去茄褐色,捞出放蒸锅内蒸熟,取出晾凉;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