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勤时间太长|朝九晚五变成朝七晚八 - 飞外
发布时间: 2023-07-06

路漫漫其修远兮,有一种遥远叫从家到单位的距离。当我们吐槽互联网“大厂”们996的工作制度时,其实反映的也是在高强度工作压力和交通压力下真正属于自己时间的减少,你以为的996实际上更多的是7-11-6。今天,您通勤又花了多少时间呢?

01我国大城市通勤现状

首先,我们来看一组数据。住建部近日发布的《2020年度全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显示,我国主要城市单程平均通勤耗时为36分钟。其中,超大城市平均通勤时耗41分钟,特大城市37分钟,Ⅰ、Ⅱ型大城市分别为34、33分钟。

北京、上海、重庆、成都通勤距离超过9公里,通勤时耗达到40分钟以上,是中国城市中通勤距离最远、时耗最长的4个城市。其中,北京通勤时耗47分钟,是全国唯一单程平均通勤时耗超过45分钟的城市。

36个中国主要城市中有超过1000万人,占通勤人口的13%,正在承受60分钟以上的极端通勤之苦。其中,超大城市单程大于60分钟的中心城区通勤人口比重18%,北京更高达26%。

同时,据相关文献统计,2011年-2017年上海市的平均通勤时间始终维持在40分钟以上,远远高于邻近浙江省的25-32分钟平均通勤时间。并且近年来城市居民的平均通勤时间呈现出不断延长的趋势,城市平均通勤时间在30-60分钟的情况较为普遍,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通勤时间增长尤为突出。

短时耗通勤是很多人追求的生活状态,既满足工作的要求又能保证生活的质量,受今年新冠疫情的影响,居民对缩短通勤出行时间的期望更加强烈。

02通勤时间太长直接导致幸福指数下降

一项英国研究显示,每天乘坐公车上下班的人,生活满意度以及幸福感偏低,焦虑感也偏高。每天坐公车花费超过30分钟,通常就会对人的幸福感以及生活满意度造成负面影响。而不论任何交通方式,旅途时间超过60至90分钟,个人幸福感会被降至最低。有趣的是,如果旅途超过3小时,这种负面影响则会消失。

长距离通勤意味着锻炼和睡眠时间的减少,严重损害身心健康。瑞典于默奥大学研究发现,上下班路途远让离婚率上升40%,还让女性承受更大的精神压力。

同时,勤时间太长导致上下班灵活弹性时间减少,对于突发事故带来的影响难以反应,途中稍有交通事故就必然迟到。必须得精确到分钟的出门、步行赶路和换乘,身体、心理非常疲惫。

此外,走路上班也并不会对提升幸福感有任何帮助。通勤花费较多的人,虽然可以得到更好的工资待遇,更好的房子或是福利,但代价却是“生活得并不幸福”。

03哪些可行的解决方案

伴随着城市发展和都市圈的形成,如何让“打工人”摆脱钟摆式交通、缩短通勤时间,成为大城市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的共同追求。

构建多极城市发展中心,优化城市布局。《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明确指出,要协调就业和居住的关系,推进职住平衡,缩短通勤时间。广州在全面深化城市更新九项重点工作中,把职住平衡作为一个重要指标,推动城市建设发展由规模驱动转向质量驱动。城市规划和建设应统筹安排劳动者的居住和就业空间关系,通过构建多极化的城市空间发展中心,打破原先单一的就业热点格局,以此引导社会资源在全市范围内进行配置,促进就业人口分布趋向均衡,有效规避中心城区过分集中的城市功能所导致的职住分离状况。

大城市应加强以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公交体(美国面积多少平方公里?美国面积约为962.9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四位。此外美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文化、工业等领域都处于全世界的领先地位。)系建设。在开展城市交通规划时,通过合理的运营组织协调,形成轨道交通和公共汽车为主,出租车和公交自行车为辅的公共交通体系,全面提升公共交通在通勤方式中的选择比例,尽可能减少城市居民的通勤时间,进而提升城市交通的运行效率。

地方政府鼓励构建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一方面,大城市应加强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各类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满足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另一方面,在交通不便、住宿环境不完善的新发展区,鼓励企业建立单身公寓或集体宿舍,满足不同类型群体的居住需求等,有效缓解劳动者的职住分离程度。

此外,我们也可以从自身做出改变,寻找到一种真正合适自己的生活方式,利用坐车的时间来做一些能改善心情的事,例如听音乐、看电子书和电影,或是学一些远程课程来打发时间。事实上,通过合理规划,可以让自己的碎片时间更好地被利用,创造出更多有价值的成果。

《2020年度全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获取链接:

https://huiyan.baidu.com/cms/report/2020tongqin/2020%E5%B9%B4%E5%BA%A6%E5%85%A8%E5%9B%BD%E4%B8%BB%E8%A6%81%E5%9F%8E%E5%B8%82%E9%80%9A%E5%8B%A4%E7%9B%91%E6%B5%8B%E6%8A%A5%E5%91%8A.pdf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