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勋章获得者(8位「共和国勋章」荣誉获得者在各自的领域都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发布时间: 2023-07-19

本文目录

8位「共和国勋章」荣誉获得者在各自的领域都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共和国勋章的八位获得者,分别是于敏、申纪兰(女)、孙家栋、李延年、张富清、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女)。

这八个人当中,恐怕除了袁隆平和屠呦呦以外,其它六位知名度都不太高——关注度远不及所谓“网红”以及某些过气的明星、电视主持人;这也是悲哀吧!

篇幅有限,介绍第一位吧:氢弹之父——于敏。

于敏,是唯一一个没有出国留学经历的顶级核物理学家。1926年8月16日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今属天津市)。

1944年于敏考上了北京大学工学院,1946年,他转入了理学院学习物理;1949年本科毕业,继续攻读研究生,同时在北京大学兼任助教。

毕业后,于敏被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看中,调他道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钱三强任所长)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1960年,为了打破国际垄断,在钱三强的组织下,于敏等年轻科学工作者悄悄地开始了氢弹技术的理论探索;从此隐姓埋名,默默无闻——一个年轻科学家应该有的荣耀和光环从此和他无缘。

到了1988年,于敏的名字和身份才慢慢解密。

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人用了七年零三个月,英国四年零三个月,法国八年零六个月,前苏联四年零三个月。而中国科学家包括于敏在内,一共只用了4年!

2019年1月16日,于敏于北京逝世,享年93岁。没有等到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那一天。

多少人获得过共和国勋章

之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有八位:他们分别是,于敏,申纪兰(女)、孙家栋,李延年,张富清,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女),今天又增加四位:钟南山,张国礼,张敬宇,陈薇。共和国勋章贵终身荣誉奖。

为什么《功勋》里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都比较长寿,都90以上高龄

首先,这些勋章获得者心底无私天地宽,加上大部分都始终在保持工作状态,大脑这家伙,总在用就一直能保持状态,而且这些人大多没有什么不良嗜好,身体健康也是正常的。

其次,这是典型的“幸存者偏差”导致的。试想,如果他们不是足够的长寿,又怎么能获得勋章呢?在他们之前故去的比他们功劳更大的人也不在少数。就像诺贝尔奖一样,即使你的成就再高,去世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什么是“共和国勋章”我国有哪些人获得过“共和国勋章”

共和国勋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荣誉勋章,授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国家中作出巨大贡献、建立卓越功勋的杰出人士。

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为国家最高荣誉,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授予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

共和国勋章

截至2020年8月11日,我国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有:

1、于敏

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于敏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此后长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理论问题。对中国核武器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于敏

2、申纪兰

中共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第一至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改革先锋”称号获得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党总支副书记。

申纪兰积极维护新中国妇女劳动权利,倡导并推动“男女同工同酬”写入宪法。改革开放以来,她勇于改革,大胆创新,为发展农业和农村集体经济,推动老区经济建设和老区人民脱贫攻坚作出巨大贡献。

申纪兰

3、孙家栋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高级技术顾问,风云二号卫星工程总设计师,北斗二号卫星工程和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重大专项高级顾问,原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中科院院士。

孙家栋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拓者之一,从事航天工作60年来,主持研制了45颗卫星。担任我国北斗导航系统第一代和第二代工程总设计师,实现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组网和应用。作为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担任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的总设计师,树立了我国航天史上新的里程碑。被新华社誉为中国的航天“大总师”、“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

孙家栋

4、李延年

中共党员,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1945年10月入伍,原54251部队副政治委员。参加过解放战争、湘西剿匪、抗美援朝战争、边境防卫作战等大小战斗20多次,抗美援朝中在伤亡严重情况下,指挥部队协同作战,毙伤敌军600多人,其英雄事迹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

李延年

5、张富清

张富清是中国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来凤支行离休干部。

张富清在解放大西北系列战斗中英勇善战、舍生忘死,荣立西北野战军特等功一次、军一等功一次、师一等功一次、师二等功一次和团一等功一次,并被授予军“战斗英雄”称号、师“战斗英雄”称号和“人民功臣”奖章。

建国后,他响应国家号召主动到偏僻的湖北来凤县工作,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60多年来,张富清刻意尘封功绩,连儿女也不知情。2018年底,在退役军人信息采集中,张富清的事迹才被人们发现。

张富清

6、袁隆平

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二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使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世界领先水平。截至2017年,杂交水稻在中国已累计推广超90亿亩,共增产稻谷6000多亿公斤。他多次赴印度、越南等国,传授杂交水稻技术以帮助克服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中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

袁隆平

7、黄旭华

舰船设计专家、核潜艇研究设计专家。

黄旭华长期从事核潜艇研制工作,开拓了中国核潜艇的研制领域,是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为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黄旭华

8、屠呦呦

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科学家,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2011年9月,因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2015年10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该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屠呦呦

9、钟南山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

钟南山投身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50年,是推进中国呼吸病学发展迈向国际前沿的学科带头人之一。

在非典疫情中,他率先带领团队投入救治行动,确立广东病原学,组织广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