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传统食物(为什么清明节要吃青团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为什么清明节要吃青团

过了上千年,青团还在,不过是被人类——吃掉。它成为历史留在现代中国人身上的痕迹。

没吃过青团的人,大多好奇这糯米团子怎么是绿色的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青团之所以是绿色,是因为在揉面之初,人们在糯米粉里给它上了一道“天然色”

这种着色方法在这个时节很常见。比如清明节前的四月初八,皖、苏、浙一些地方,人们会吃“乌饭”。把糯米拌入树叶熬成的墨色汤汁里着色,再煮熟,出来的糯米便呈灰黑色。

而青团的“青”,是从草里挤出来的。

艾草、小麦草、鼠曲草、青花菜常被用来做青团,它们都是草本植物。

洗净后的草过水焯一遍,然后剁碎或用料理机打成糊,和进糯米粉里揉成墨绿色的面皮,再根据口味喜好包进各式各样的馅儿。这样做出来的青团,带有艾草的香味,那是纯天然的春天味儿。

原教旨主义的青团馅儿是豆沙,但现在也出了很多新品种,比如“网红”咸蛋黄肉松馅儿……

清明节,你的家乡除了吃鸡蛋以外还有其他的节庆食物吗

古时,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的事情。后来晋文公为了逼介子推出山,放火烧山,可介子推不图为报,拒不下山,如母亲一起烧死在山上。这一天正好是清明节。后人为了悼念介子推就有了清明祭祖的习俗,把寒食节合二为一,有了现在的清明节。

所以,清明节也是有很多传统习俗的,各地也有不同的节庆食物。我们这儿最普遍的就是煮鸡蛋吃,以前还有做青团,炸馓子的习俗。

青团是把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放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就大功告成了。

青团可以用来祭祖,当然主要还是人来食用。青团柔滑如碧玉,清香软糯,十分好吃。

炸馓子是面粉为主要原料,还要加入鸡蛋,反复醒发揉搓。最后搓成细条盘绕在棍上,入油锅炸成金黄的馓子。味道焦香酥脆,十分好吃。这也是小时候孩子们最喜爱的零食了。

我想在其他地方,清明节也会有不同的节庆食物吧。希望大家留言,介绍给大家。

清明节,你们那里有什么饮食习俗

全国各地清明节的习俗不一,每一个地方有自己的特点。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各地清明节都有什么习俗,欢迎阅读。

  各地清明节的习俗

  1、北京清明节习俗

  传统的“寒食节”又称“换火节”,说的是家家户户烧了一冬的炉膛,开春后要灭火清理了,所以家里停火一两日,只能吃凉食了。因此旧时北京很多家庭都在寒食节的前一天准备出次日的食品,大多是一些小吃,逐步就演化出了老北京的寒食十三绝。

  寒食十三绝是什么?有一种说法,“寒食十三绝”具体包括:蹄烧饼、螺丝转、馓子麻花、姜丝排叉、驴打滚、糖火烧、艾窝窝、糖卷馃、糖耳朵、豌豆黄、焦圈、硬面饽饽、芝麻酱烧饼。另版“寒食十三绝”:奶油炸糕、螺丝转、馓子麻花、姜丝排叉、驴打滚、糖火烧、艾窝窝、面茶、糖耳朵、豌豆黄、焦圈、硬面饽饽、芝麻酱烧饼。

  2、浙江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浙江桐乡民间流传着“清明大如年”的俗语。桐乡是江南蚕桑的主要产地,其乡间流传着丰富的蚕乡习俗,清明轧蚕花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活动。

  在浙江湖州,清明节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坟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带的干粮。农家有清明吃螺蛳的习惯,这天用针挑出螺蛳肉烹食,叫“挑青”。吃后将螺蛳壳扔到房顶上,据说屋瓦上发出的滚动声能吓跑老鼠,有利于清明后的养蚕。清明节这天,还要办社酒。同一宗祠的人家在一起聚餐。没有宗祠的人家,一般同一高祖下各房子孙们在一起聚餐。

  3、广东清明节习俗

  传统的广州人向来重视清明扫墓,有在正清当日“行清”的习俗。“行清”与踏青不同,踏青是郊游,“行清”则是一族人一起约定那一天齐齐去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广州人祭祀完了后,分了猪肉,并不算完成了拜祭形式,家人会将猪肉带回家后,配上清明时节的菜蔬“清明荞菜”去炒着吃,还有不嫌麻烦的人家另外用这个“清明荞菜”配一些鸡蛋丝烧肉丝炸一些春卷吃,吃完了这些菜肉,这一年的“行清”任务才算完成。

  4、重庆清明节习俗

  重庆人在清明这天,也有吃寒食的习俗。过去人们扫墓时的“清明食品”,往往是锅魁加卤菜、凉菜。这种锅魁里面夹的“和菜”,由粉丝、莴笋丝、肉丝(或鸡丝),加上春芽凉拌而成。扫墓一般都在郊外,相当于春游,一大家子人还会带上凉面、酒菜、糖果等食品,祭奠先人后,大家一起吃掉,又有耍的又有吃的,最高兴的就是小孩子了。

  当时人们扫墓除了带上纸钱香烛外,还会带上一串用纸剪成的纸串,挂在坟前,用以招魂,俗称“挂青”。俗话说,“有儿坟上挂白纸,无儿坟上屙狗屎”,是否有“挂青”,成了一个家庭是否后继有人,是否兴旺发达,是否父慈子孝的标志。

  5、江苏清明节习俗

  常州人清明节一大早,家家户户门框上要插柳条和桃花枝,以鲜艳的红绿祛除隔年的邪祟。而小孩子则是把柳枝编成圆形环圈戴在头上,或把柳枝连叶带皮捋到顶梢,成一柔软可以抖动的“柳球”。也有人家将艳丽的桃花插在檐下的门环上,以示清明临门,平安报春,藉以辟邪,带来福祉。

  除了这些,清明节当天,常州人早饭会吃没有馅的糯米大团子。大团子是春节前就做好了的,放在冷水中泡着,要一直吃到端午节。清明那天,拿出大团子,切成一片一片的下锅用油煎,根据自己的口味放糖或盐。也有人家会放点柳叶在里面,意为添“青”。常州人还有在清明节吃青团子的习俗,做青团子要到田头路边去采一种叫“绿茱头”的野生植物叶子,回来后洗净,揉出绿汁液来,经过滤煮沸后和米粉而做成青团子。

  6、河南清明节习俗

  在河南,清明时节人们最常吃馓子、枣糕、鸡蛋等食物。“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枣糕又叫“子推饼”,河南一些地方用酵糟发面,夹枣蒸食。他们还习惯将枣饼制成飞燕形,用柳条串起挂在门上,可以冷食,以纪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质。

  在河南的一些地方,清明吃鸡蛋,就如同端午节吃粽子、中秋吃月饼一样重要。民间习俗认为清明节吃个鸡蛋,一整年都有好身体。据相关专家介绍,清明吃鸡蛋习俗,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7、湖南清明节习俗

  长沙将扫墓称为“挂山”,有“前三后七”之称,即清明节的前三天后七天为扫墓期。扫墓祭祀有先后顺序,一般都要先将墓地清理干净,拔除墓地杂草,插上“挂山条子”在墓前拜祭,最好是下午3点前完成扫墓祭拜。

  长沙府清明插柳,称为“记年华”。“插柳”的习俗始于唐代,本意是为驱疫避邪,后来又有了装饰的意思。传统习俗看来,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的疾病写在风筝上,放飞风筝,象征着带走秽气。

  8、湖北清明节习俗

  在湖北武汉,不管有多忙,清明节这一天,人们都会放下手头的事务,回老家给先人祭祖,当地俗称“上坟”。当地“上坟”包括坟前祭拜、送纸钱、献花、添坟等流程。祭拜前,由家中长者或长子首先除去先人坟墓上的枯叶杂草,另外拿出几张黄纸钱,以土石压于坟头,意在向外人显示家中仍有后人。前期工作完成后,当地人会在坟前划好上供范围,摆上香楮、元宝纸钱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