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侯韩信被杀死后,刘邦对他的后人怎么样?生平正直,忠心为国的胡宗宪,为何会投靠奸臣严嵩父
发布时间: 2023-07-06

淮阴侯韩信被杀死后,刘邦对他的后人怎么样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后人易姓而居。能忍受胯下之辱的男人,身经百战却没有学会“鸟尽弓藏”。刘邦成就大业,论功行赏,封了很多异姓诸侯王。这一切也成为刘邦日夜焦虑之事,他活着亦有诸侯王蠢蠢欲动,如果他死了,还有哪个诸侯会听他儿子的,为了刘家的江山稳固,一场杀戮开始了。韩信亦在此列。

一,“耀眼的明星”

刘邦能打下江山离不开,负责后勤淄重的萧何;足智多谋,决胜千里的张良;战无不胜的韩信,组成的“铁三角”,虽然刘邦登基为帝后逼韩信交出兵符,但他依然是所有诸侯王中,实力最强,最惹人眼的一个。

韩信这人也很高调,正所谓“功成身退,方得始终”,封楚王之后,拥兵自重,虽然没有像彭越,英布公开叛乱,但是在刘邦的小本本上估计早就被记名了。

刘邦也挺可悲的,登基在位八年,每年都亲自带兵平定各地诸侯叛乱,疲于奔波,可以看出统一天下之后善于沟通,处世圆滑的刘邦,并没有处理好和诸侯王的关系。杀戮只是强权政治。

二,“败也萧何”

韩信在跟随刘邦打天下的时候,手下就有人说,以大将军实力,完全可以三分天下,不必为别人打工,韩信没有听信。

然而天下已定,却起了造反的心思。陈王与韩信约定,他先起兵,待刘邦亲征兵败,韩信则一举拿下汉室。吕后发现了韩信的秘密,就找萧何商量对策。萧何建议,谎称皇上已平定陈王叛乱,广而告之,设庆功宴,邀韩信进宫,然后杀之。这个曾经月下策马追回韩信的人,如今出此计谋,估计内心也有一丝丝愧疚吧!

韩信听说,陈王兵败,惶恐不安,收到邀请便称病不参加宫宴。萧何亲自上门请韩信,且说如今皇上已除心头大患,已无疑虑,大可放心。韩信看着这个有知遇之恩的老丞相,决定赴宴。谁知刚进宫门,便被五花大绑,吕后杀了韩信。

三,萧何救后人

吕后杀了韩信,并且下旨:“夷三族”,韩信幼子韩修侥幸被朋友带出,萧何暗自愧疚,得知韩信还有后人,便秘密把韩修送到岭南,给南越王赵佗当养子,为掩人耳目,改姓“韦”。

韩信死后,萧何被严密监视直到去世,《史记·萧相国世家》有记载,似乎佐证萧何救韩信后人的事。明代学者张燧的《千百年眼》一书也有记载,关于“萧何救韩信幼子”的事件。

四,韦氏后人验DNA

韦振华,韦姓文化的研究者,基于《韦氏族谱》,《韦氏古墓碑文》,坚信现在广西聚居的韦姓人却为韩信子孙,韦氏一族在岭南发展开来,部分人恢复了韩姓。韦振华称他和多位岭南韦姓后裔验DNA,证明与韩姓后裔血统接近。

结束语

韩信一代军事天才被杀,据说刘邦班师回朝,有喜有悲,喜的是:吕后做了他想做而没有做的事,减轻了他的焦虑。悲的是:韩信确实是个人才,死了可惜,不过这也是以韩信的死换来的。韩信活着刘邦只会觉得他是对皇权威胁最大的人。

汉初废除了秦时很多酷刑,包括灭族人。对韩信灭三族,刑罚之重也预示着吕后的狠毒,掌权之后尽屠杀刘邦族人。

韦氏是韩信后人的说法,也遭到许多学者质疑,期待更多史料被发现来证明真正的韩信后人。

生平正直,忠心为国的胡宗宪,为何会投靠奸臣严嵩父子

胡宗宪,一生正直,忠心为国,为明朝的繁荣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胡宗宪却选择投靠严嵩父子,一直以来被后人所诟病。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历史的表面,而应看到实质,迫于但当时的形势,熟人的引荐,实现理想的需要,胡宗宪不得已才会出此下策,有这样的举动。

一、熟人引荐,无法推辞

这个熟人便是严嵩的义子赵文华。胡宗宪与赵文华交好,平日关系不错,严嵩当权,这也给胡宗宪带来了巨大的好处,让他混的如鱼得水,工作可以顺利开展。由于与赵文华关系匪浅,那么当赵文华提出将其引荐给严嵩时,作为胡宗宪来说,自然是无法拒绝的。一旦拒绝,既伤了面子,也伤了里子,在朝堂肯定是步步受限,举步维艰。因此,由于赵文华的引荐,胡宗宪与严嵩父子关系日渐亲密,最终投靠了他们。

二、曲道救国,追逐理想

历史不是非黑即白,人物也没有绝对的善恶。水若至清则无鱼,立于朝堂之上,如若太过刚直不阿,那是相当危险的。胡宗宪也是如此,面对严嵩父子当权,即使内心再厌恶他们,也不能与他们决裂,因为那样,不光自己下场惨烈,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最终会跟随自己灰飞烟灭。只有委曲求全,暂时隐忍,才能获得他们的信任,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一步步将国家带上正轨,让百姓可以安居乐业。

胡宗宪之所以投靠奸臣严嵩父子,其中因为赵文华的牵线,更因为他想曲线救国,以此获得他们的信任,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历史是鲜活的,我们评判历史人物,不能简单一刀切,更不能有非黑即白的错误观念,而应客观的去评判,探究他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他最终的目的是什么,这样才能拨开迷雾,探明真相。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