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餮纹为什么又被称为兽面纹?商周时期“饕餮纹”的青铜器珍贵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饕餮纹为什么又被称为兽面纹

这是从纹饰形体上来说的。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饕餮纹。 我们知道,纹饰是青铜器的一种语言,告诉我们器物的文化性质和特点。比如今天我们要给大家介绍的饕餮纹,不仅中原地区的商文化有,就是楚文化,三星堆蜀文化中也有。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文化的交流共通。当然今天我们主要说的是饕餮纹。

在三星堆,有饕餮纹的青铜器主要有五件,

一号坑的龙虎尊,圈足有饕餮纹。如上图

二号坑的四牛尊,三羊尊,如上图

四羊罍,三件的腹部与圈足都饰有饕餮纹。

另外,二号坑还有一铜兽面,全部是饕餮面形。如上图

陈公柔张长寿著《殷周青铜容器上兽面纹的断代研究》就指出,商周的饕餮纹划分为独立兽面纹,岐尾兽面纹,连体兽面纹和分解兽面纹四种。那么这种划分方法是否经得起考验,还有待验证。至少现在来说是没有问题的。那么,这也就回答了题目上所说的问题:饕餮纹为什么叫兽面纹。

我们看下一号坑的龙虎尊,它与安徽阜南的龙虎尊很相似。如下图。

我们看上图,龙虎尊的饕餮纹很多地方有线条流动勾云状扉棱这就是商代前期即二里冈的因素,另外,腹上的花纹,有三层花,衬地上有少数立羽。还有就是在虎下,被吞噬的人形两侧,有一对利爪,尾部上卷的夔纹。眼睛是臣字形的。我们再看三星堆的,花纹基本相同。在下垂的虎尾外侧,立羽已经是很典型的了。而在人形两侧的夔纹不太引人注意了。尾部还是上卷,爪部消失了。

我们再看圈足上的饕餮纹,阜南的是没有地纹的如上图,而在三星堆的圈足饕餮,已经发展成三层花,好多地方与阜南的类似,但是,也有不同。一个是眼睛,由椭形变为臣字形,另一个是背上有了明显的立羽。而这是殷墟一期的主流纹饰。

从以上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相隔很远的两件器物,可能是三星堆的这件是继承着阜南的那件,或者两件有相同的范本,处于不同的环节。从阜南到三星堆,纹饰演变与中原是一致的。

我们再看二号坑的四羊罍,如上图。

圈足上面的纹饰,圈足上有连体兽纹,已经没有立羽了,在尾后,有伸出上岐的羽形。这个罍的年代和坑的年代是一致的。再看罍腹上的饕餮纹,有华丽的冠,双角内卷,内訾特大,阔口锐齿,有下颌,有躯体有尾,前足直竖,下为利爪,属于连体兽面纹。另外,花纹的口部是横贯的,这是很少见的。像这种连体的饕餮,在三星堆里也是唯一的。

另外,这个四羊罍腹部也不像其他的罍那样内收,呈筒形。与这个类似的,还有1982年的湖南岳阳的,1987年湖北沙市的两件,腹上的饕餮是“独立”也有横贯的口,如此可推测,三星堆可能是受东方而来的影响,当然也有本地的创造。

二号坑还有一个三羊尊,也和沙市的有共通之处。腹部的花纹也近于沙市罍,也是分解的。

除了双角更长而垂卷,没有体尾而有突出的足爪外,其他方面几乎是一样的。

三星堆的器物的著名,很重要的原因是出土了大量的铜人面,以及形态不一的铜人像。所有的人面,都粗眉,大眼,阔鼻,广面紧闭的口,和三羊尊和罍上饕餮纹的颜面,神情相似。只是没有像以上的说的这几个图案化了。

最后我们再说四牛尊,形制与上述的三羊尊相类似。它们与湖南华容湖北枣阳陕西城固村的几件相似,而与华容枣阳两件更为接近。也就是说与湖北湖南的楚文化更接近。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以下几点,一是器物的纹饰与坑的年代是互相一致的。这说明,当地的蜀文化与商文化的发展是平行的,由中原到川,传播是畅通的。二是三星堆的器物与中原所出的礼器近似,说明当地文化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不过这种影响不是直接的,而是由湖北湖南做为中介的,那叫荆楚文化。三是三星堆的器物有一定的地方特色。中原与地方特点杂陈,说明蜀文化有自身的渊源,在接受了长期的中原与其他地区的文化影响之后,才逐渐融会到全国的文化进程中去。

商周时期“饕餮纹”的青铜器珍贵吗

谢谢邀请,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饕餮纹,特别是西周青铜器上面的饕餮纹,更是庄重大气,精美无比,珍惜稀少,堪称国宝,是各大博物馆,收藏的重器。

为什么商周的鼎上有的纹饕餮,是一种禁止暴饮暴食的警示,还是鼓励多食

商周青铜器有饕餮纹是有特定的历史原因的。

¤饕餮是被对手污名化的。

《史记·五帝本纪》: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谓之饕餮。但《山海经·北山经》又载:“钩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神异经·西荒经》中有云:“饕餮,兽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

这几段记录综合起来就是饕餮也叫狍鸮,与牛有关,也与羊有关,目在腋下。眼睛在腋下其实就是无头,饕餮纹也的确是无头羊形象。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同时满足这几个要求的只有被发配敦煌地区牧羊的北三苗及与之无法分辨的乌拉尔N系老大支系。苗蛮是牛文化最为浓重的民系,北三苗又去牧羊,苗蛮蚩尤和制五刑的皋陶刑天都是无头形象。羌系彝族在昆明的撒梅人也有传说祖先有被割头经历。北三苗就是羌人。苗瑶就属于楚人的一支,楚国就有狍鸮。考古发现山西陶寺人是被陕北石卯人击败的,在石卯遗址里发现了头颅坑。而且还能看出陶寺遭遇了泄愤式的破坏。就是说北三苗被发配是遭遇了仇敌,这样的话饕餮必然会被污名。

惩四凶涵盖了当时中国的所有民系,这是不可能同时发生的。实际情况是苗蛮被抛弃出九黎脱离了炎帝系。后来苗蛮帝尧体系击败了沿海大鲧复了仇,并一分为二发配大鲧体系到东北和四川,也就是梼杌。后来四川这一支帝舜大禹再次发迹击败陶寺人又如法炮制发配了北三苗和相关族群。这才有了饕餮。至今与夏人有关的群体还保留着割头文化。就像我们历史上保留着阉割敌人的文化。因为苗蛮是公鸡信仰所以要斩鸡头,沿海支是龟信仰男性生殖器崇拜所以要阉割。都是因为兄弟闹翻后带来的问题。

¤为何商周青铜器上会有饕餮纹?

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灭夏者大概率是帝喾高辛氏后人。帝喾与帝尧是一个集团体系的。帝喾后人也是依托苗蛮南支的力量灭的夏。所谓妹喜与摩西牧羊是一个词,苗蛮被抛弃的经历也出现在摩西的故事里。就是说灭夏的与北三苗以及乌拉尔黄种N系是一个体系。这样的话自然会把饕餮铸造在自己的青铜器上。

有人说良渚就有饕餮,其实良渚的只是兽面纹,不是饕餮。夏商遗址通过有无饕餮纹就可以分辨。夏不可能有饕餮纹。就像后来北三苗羌方返回后与内地的商人发生激烈冲突。于是武丁时代突然就没有了玉璋这种礼器,妇好墓里就没有。因为玉璋就是代表北三苗的,最早也是出现在与陶寺遗址同宗的山东龙山文化里。实际就是民间说的那个牙擦苏。这样殷商自然不会用代表你的礼器了。不仅如此,殷商还出现头颅坑,以及打掉俘虏上下颌骨的情况。后来我们的印章之所以叫章也是这个原因。

牙璋

¤为何饕餮一词还是被污名的那个意思。

实际这种问题不奇怪,跳梁小丑还是指苗蛮。姜子牙和济公都在房梁上,所谓结下梁子也是这个原因。因为汉语是长期演化形成的。沿海和内陆两个体系互相对骂的话都在语言里。比如四川话龟孙子就是骂沿海支的。乌龟在文化里很重要,可是乌龟王八依然是骂人很厉害的话。历史形成的语言也很难纠正了。

夏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饕餮纹饰,有着怎样的文化内涵

中国早期夏商周的青铜器,有各种图案和老试纹彩,主要说明华人的文化进步程度与发展,形象字与相声字的运用,能工巧匠的制作,说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说明人类的脑力思维是靠进化而来,古代也有文学家,只是我们记不住名字而已,文化的推广和运用,由复杂变简单,简单变快捷,文字是语言的代表,也说明我们祖先的初级语言文化形象准确,善于观察事物和了解各种动物的发展变化,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来知不易、盛传千古、展示世界、开创未来,有了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能使中华儿女智慧无穷,展望未来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