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不分六畜不识(“孔子不辨五谷,武穆不读兵书”,这句话出自哪里,有何依据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孔子不辨五谷,武穆不读兵书”,这句话出自哪里,有何依据

让我先引用一段电视剧《恰同学少年》里面的台词:

毛泽东的成绩单,我刚才也看过了。总的来说,凡社会学科的课,他是门门全优。而非社会学科的课,成绩不理想。你可以说他是一个偏科的学生,也可以说他是一个独擅专长的怪才。如何看待这个学生,实际上就是如何看待我们的教育。我们之教育,向来就有贪大求全之弊。就以我校为例吧,布颁教育大纲规定的那些课程,可谓面面俱到。从国文、历史,到法则、经济,乃至农业、手工,文理农工商无所不包。如此博杂而主次不分的功课设计,这科学吗?这种恨不得,将每个学生都培养成全才、通才的教育模式,本来就为教育界诸多有识之士所诟病。我自己,也是不赞成的。就以毛泽东为例吧。这个学生我接触较多,还是比较了解的。各位如果看过他写的学习笔记,或者听过他讨论时的发言,就不难发现,他是一个肯思考,也是非常善于思考的学生。他的着眼点,从来就不局限于个人之修身成才。而是把自己的学业与社会之发展、国家之兴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样的学生,你怎么可能用僵化呆板的应试教育来框死他。而要求他面面俱到,门门全优呢?孔子不辨五谷,武穆不读兵书,爱迪生小学都毕不了业,拿破仑算不清两位数的乘除。这世间大才少通才啊。我们这些教书育人的先生,又何必为苛求几门功课的成绩,而硬要扼杀一个个性如此鲜明的学生的天性呢?

这段台词是杨昌济面对少年毛泽东在学习上偏科严重,在如何对待这样的学生的问题上,引发了教师们对教育模式的辩论。

当然,这两句话也不算是无的放矢,还是有些出处的。

首先“孔子不辨五谷”出自《论语·微子》,原文为: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这段话大体的意思是:子路跟着孔子出游,走着走着掉队了。这时他看到路旁有位挑着除草农具的一位老人,于是子路就走过去张嘴就问:“你看到我的老师了吗?”老人没好气的回答:“看你也不是个劳动的人,只怕连五谷都分不清,我是真不知道是谁教的你!”说完就继续干着农活,再也不理子路。子路也觉得自己是有些冒失了,于是就一直站在路旁拱着手恭恭敬敬的站着。老人干完活儿,看子路还没走,觉得他还算是个知书明理的人,于是就把他领回家里,招待住下,而且特意杀了只鸡,并且叫出来自己的两个儿子给子路认识。转天,子路找到了孔子,并且禀报这件事,想知道孔子对这件事的看法。孔子想了想说:“这个老人是个有本事的隐士,你应该再去拜见他。”子路一听赶紧再回去,想不到老人却已经出去了。

这句话现在是有争议的,我翻译的取的是老人在说子路。同时还有两个翻译,一个是老人在说自己‘我正忙着干活呢,哪有功夫去认识你的老师?’;另一个翻译则是‘我看你就知道你的老师了,像他这样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还好意思当别人的老师?’

所以这句话取的意思就是“荷蓧丈人”的第三种解法。

那么“武穆不读兵书”又是出自哪里呢?武穆指的是南宋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同时也是专家教授口中阻碍民族大融合的历史罪人岳飞。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少负气节,沉厚寡言。天资敏悟,强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学射于周同。同射三失,皆同中,以示飞。飞引弓一发,破其筈;再发,又中。同大惊,以所爱良弓增之。飞尤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上段出自《宋史》的岳飞传,从中可见岳飞是看兵书的。但为什么又说岳飞不看兵书呢,这个是另有出处。

《金佗稡编》卷四《鄂王行实编年》:先臣少负气节,沉厚寡言,性刚直,意所欲言,不避祸福。天资敏悟强记,书传无所不读,尤好《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或达旦不寐。家贫,不常得烛,昼拾枯薪以自给。然於书不泥章句,一见得要领,辄弃之。为言语文字,初不经意,人取而诵之,则辨是非,析义理,若精思而得者。

《金佗稡编》是南宋时期岳珂撰写的,岳珂本身是岳霖的儿子,也就是岳飞的孙子。孙子写他爷爷的事情,应该可以说非常可信了。看文中提到岳飞看书不是那种死读书,只要明白它其中的精华部分,就不再看了。一来二去,后人就断章取义的把这句话给曲解成岳飞不读兵书。

这两句的意思到底要表现什么呢?大家都知道孔子博学,而岳飞更是行军打仗的行家里手。举这个例子就是要表明很多天才不一定是全才,某一方面的缺失并不能代表这个人没本事。同时很多有本事的人并不拘泥在某个微小方面,而略其大意。同时用这两个例子也是引发各界的思考,难道只有考试门门优的学生未来才会是社会栋梁,而那些不分挂科的学生就永远要背负上劣等的包袱了?当然教育界也不过是个以管窥豹的观察点,同样这种思考应该应用在各界。

有诗云:不拘一格降人才。

雅贼文抄,妄言之。

清朝灭亡后,为何没人杀溥仪

溥仪已经介绍得够多了,直击问题本身吧。

先要想一下,谁会想杀溥仪?溥仪退位后,大清国烟消云散,杀溥仪早已没有了必要,何况他登基时只是个三岁小孩。但凡稍有理智的人,都不会想要杀了溥仪让他为祖宗买单,当然,即使这样,也不排除有人想要他的命,比如激进的革命党,想要一夜爆红的愤青或是受人蛊惑不会思考的二愣子,但问题是,这样的人,有条件接近溥仪吗?

不要以为溥仪退位了,就跟老百姓一样会汲着拖鞋上菜市场自己去买菜,1912年溥仪六岁退位,根据优待条款,始终居住在紫禁城内,其资产和人身安全由民国保护,在故宫门口,始终都有荷枪实弹的军人把守,宫内还有护军和给他办事的各个机关和人员,乾清门口还有每日轮值的乾清门侍卫,加上到处转悠的太监和宫女,谁要是想进宫刺杀溥仪,难度不比他在位时低多少。

到了冯玉祥北京政变后逼宫溥仪,溥仪被赶出紫禁城的时候,在父亲载沣的醇亲王府住了三个多月,这段时间,溥仪身边的防护虽然有所减弱,但仍然围绕着许许多多的遗老遗少,而外面还有国民军进行保护兼监视,个人的力量还是无法杀死溥仪的。

到了几个月后,溥仪逃到了日本大使馆,随后又坐火车来到天津日租界,从此实际上是处于日本人的保护和监视之下,同时身边还有自己的保镖,那个年代的保镖是真的身怀绝技,比如被称为康德第一保镖的霍殿阁,就是正宗的武术家,八极门第六代宗师,寻常人等,十来个哪近得了身?

有人会问,说了这么多,如果是哪个军阀想要杀溥仪,派一队兵不就完事了?实际上,军阀们更加不可能杀溥仪,军阀们之所以能混成军阀,个个都是人精,谁会肯冒天下之大不韪,拿自己的地位和安全做赌注除掉溥仪?冯玉祥逼宫,也就是耍点流氓混混的手段,把当时没见过外面世面的溥仪吓了出去,实际上哪有大炮对着紫禁城,溥仪就算不走,他也没法强拆故宫,更不用说动溥仪一根汗毛。

以上是溥仪到东北前的时间段,到了他北上担任伪满洲国执政随后又登基为皇帝后,想要他命的人显然就多了不少,问题是在这十三年中,溥仪受到伪满军和东北军的严密保护,安保措施胜过了他第一次登基的时候,哪怕是宗族人等,想要见他一面都不得,何况外人?即使是关东军被苏军迅速击败后,溥仪还是被关东军挟持着,企图将他带回日本。

溥仪外逃失败,被苏联红军俘虏后,考虑到国际影响,苏联人更不可能动溥仪,想想十月革命一不小心干掉了末代沙皇,到今天还被人诟病,还得给人平反安抚,苏联人想想就头大,不光不能动,还得好吃好喝地供着,搞得溥仪乐不思蜀,几次表态想要长居苏联。

为什么没人杀溥仪?一方面是溥仪的特殊价值,他既是清朝末帝,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位三次登基又三次退位的皇帝,这本身就堪称传奇,这样的活化石,有很大的价值,另一方面,溥仪本身也很懂得顺势而为,用句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求生欲非常地强,这点在他被苏联移交给新中国后的表现最能体现,这样的溥仪,才能在乱世中活到寿终。

(原创不易,欢迎关注讨论)

没被篡汉者王莽杀死的孺子婴为何最后会被更始帝刘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