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潼关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说突破潼关便可以占领中原图谋天下?潼关的地理位置有多重要曹操为何不惜举国之力征讨马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历史上潼关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说突破潼关便可以占领中原图谋天下

历史上的潼关乃兵家必争要冲,?多次大规模的战役发生于此处,大秦帝国岀函谷关夺河西之地也赖?此关。历史上最?明的莫过于安史之乱时的潼关保卫战了。封常青由于河南战败,被老眼昏花,乱成一团的唐玄宗处斩,?令老将哥适汗领十余万大军据险而守,潼关乃险关要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但唐玄宗不顾哥适汗的对应策略,以蛋击石,自丧天朝百余年的大好河山,主动岀击大败而退,以至长安失守,真乃祸国殃民之罪槐祸首。抗日战争时日本帝国主义也多次岀击潼关要塞,被胡宗南的几十万河防部队打败。确保了西北一隅据险而安。

潼关的地理位置有多重要曹操为何不惜举国之力征讨马超

《三国志·武帝纪》中记载:是时关中诸将疑繇欲自袭,马超遂与韩遂、杨秋、李堪、成宜等叛。遣曹仁讨之。超等屯潼关,公敕诸将:“关西兵精悍,坚壁勿与战。”

根据以上记载,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三月,马超、韩遂为首的关西军阀都怀疑曹操实行假道灭虢之计,想要打着讨伐张鲁的名号,吞并凉州。他马超联合侯选、程银、李堪、张横、梁兴、成宜、马玩、杨秋、韩遂等十部共十万人马起兵反曹,很快包围了潼关。

此时,曹操非常震惊,虽然有“防守专家”曹仁在潼关,也不放心,于是亲率大军支援潼关,讨伐马超。那么,潼关到底有多重用,曹操为此不惜倾国之力,讨伐马超呢?个人认为潼关是三秦锁钥,长安门户,潼关在,长安安,潼关失,长安危,而马超也是西凉悍将,值得曹操亲自征讨。

潼关地理位置重要性

其一,潼关是三秦锁钥。

潼关,位于黄河渡口,位居晋、陕、豫三省要冲,占据潼关,就能扼守长安至洛阳驿道的要冲。它是关东进出三秦的锁钥,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已经取代先秦时期的函谷关地位。潼关素有“畿内首险”、“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誉。

其二,潼关易守难攻。

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东汉末年设置此关,大约是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潼关是是关中的东大门,就连清朝乾隆皇帝游历到此,也深深感慨潼关之险峻,还在城楼外留下“第一关”的鎏金御书。

曹操为何亲率大军征讨马超

其一,西凉马超铁骑骁勇善战,非曹仁所能阻挡。

西凉民风彪悍,尤其是骑兵,来无踪去无影,天下无双。想当年,西凉董卓率军进入洛阳,“挟天子以令诸侯”。当时关东十八路诸侯,才勉强把董卓赶跑,也没有彻底消灭董卓西凉兵。现在不只是马超一个军阀反了,而是以马超、韩遂为首的十个势力反了,声势浩大。马超在三国演义中排名第五,比燕人张飞还高一个名次。曹仁虽然也是久经战阵的大将,可是和马超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曹操对于马超还是非常忌惮的,在马超反后,并没有第一时间杀掉在京城的马腾、马休、马铁等人。可知,曹操不敢把事情做绝,想以此威胁马超,甚至和马超讲条件。而演义中所描述的,因为马腾、马休、马铁等人被曹操所杀,马超才举起反叛大旗的,这和正史上有一定的差距。马腾等人被杀,是因为第二年,马超在凉州卷土重来,攻克陇上诸县才被捕杀的。《后汉书·孝献帝纪》相关记载如下 :

十七年夏五月癸未,诛韂尉马腾,夷三族。

因此,曹操是怕马超的,为了万无一失,于是不顾年事已高,率军出征,亲自排兵布阵,将马超、韩遂联军消灭在萌芽状态。如果换做其余人叛乱,是不需要曹操亲自带兵征讨的,派一员上将,即可平定。

其二,曹操亲率大军征讨马超,为了确保潼关万无一失。

潼关是关中平原的门户,守潼关意义重大。如果潼关丢失,曹操将会失去关中平原,损失惨重。想要保住关中平原及西京长安,首先得保证潼关万无一失。曹操本来是想借道,讨伐尚未归顺的汉中张鲁,结果引起马超、韩遂等军阀的强烈不满,还因此发生了战争。曹操担忧潼关,怕曹仁兵少,阻挡不住马超军队。

曹操的担忧是有道理的,演义中,曹仁防守潼关不到十天,就丢了。因此,曹操不得不筹集粮草,亲自带兵征讨马超。他刚开始,也被马超杀得割须弃袍,狼狈不堪。最后,曹操采纳贾诩的反间计,成功离间马超和韩遂,这才击溃马超,取得成功,保住潼关。

总结:潼关是关中平原的门户,潼关在,关中安,潼关失,关中危。因此,曹操为了保住土地肥沃的关中平原,不得不亲自率领大军,讨伐马超。双方在潼关进行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大决战,最终以曹操完胜告终。曹操看到了潼关的重要性,它是三秦锁钥,想要保住关中平原,必须守住潼关。因此,他亲自带兵征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支援潼关,击溃马超等十部联军。

潼关是一处战略要地,历史上与潼关有关的战争都有哪些对历史有何影响

提到潼关,熟悉中国历史的大都不陌生,这个地名在历代战争中都曾高频率出现过。围绕着他打响的战争,也是数不胜数。

潼关初设于建安元年,曹操将首都迁到许昌以后,便设置了潼关,并废弃了存在几百年的函谷关。从此以后,潼关就取代了函谷关,成为关内外的最重要的雄关。十六年后,曹操和马超、韩遂的关西联军会战于此并将其击败,从而奠定了他统一西凉的基础。

一百年后,五胡乱华开始,永嘉三年,匈奴人建立的汉国在潼关与西晋大军合战,这一战最后的结果毫无悬念,腐化不堪的晋军被汉军打的一败涂地。随后,就是无比屈辱的永嘉之乱,五胡乱华的大幕拉开,三百年的大动乱也就此开始。

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潼关作为关中的门户,都极其受重视。永嘉之乱后二十年,汉已经分裂为前后赵,双方多次在潼关会战,最后以潼关被破、前赵灭亡告终。随后,前秦、后秦又数次在潼关爆发战争,东西魏、北齐北周也围绕着潼关反复争夺。而南方的东晋、南朝要北伐、要攻进长安,也必须从潼关打进来。潼关,也留下了桓温、刘裕的足迹。

潼关最著名的两场大仗,还是哥舒翰在此与安禄山的战役,以及李自成和清朝的战役。在高仙芝、封常清被逼死以后,哥舒翰被迫带着老弱残兵出关与安禄山交战。只不过,刚一出关,哥舒翰就被以逸待劳的安禄山军包了饺子,本人也被活捉,潼关也自然地失守了。

九百年后,已经仓皇撤出北京的大顺军,和跟着后头紧追不舍的清军在潼关再次大战。毫无疑问的,这场仗再次以大顺军惨败告终。从此以后,中原沦陷已成定局。

进入宋朝以后,由于长安不再是首都和经济中心,潼关的作用也逐渐下降,终于到如今,只成了一个普通的县城而已。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风陵渡距离潼关不过7里,为何从未有人从此攻破潼关

提及风陵渡,更多的人可能会想到金庸老先生在《神雕侠侣》中,所写到的郭襄和杨过初遇的故事。

一见杨过误终身。

风陵渡真实存在于黄河河岸岸边,同时和潼关隔河相望,距离非常近。

先放一张图,看一看为什么不能从风陵渡直接进攻潼关:

从很大程度上来说,风陵渡的归属要属于河东战区。

河东战区这块地方,在古代王朝中,它的历史地位不容小觑。

这块战区大抵以河津、运城、河东为中心,恰好形成了一个环形的战略要冲。

因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河东战区经常受到战火的波及,成为了各大势力竞相争夺的战略要地。

顾祖禹曾经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谈

微信